具體來說,經濟全球化在受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重創後,又遭遇“逆全球化”現象蔓延、地區一體化受挫,治理與發展兩大赤字尚未根本改善;全球政治生態因西方發達國家政治穩定性下降、一些發展中國家政治衰敗、民粹主義影響急劇上升而趨於惡化;主要大國圍繞國際領導權、全球關鍵地區以及新疆域等問題的戰略博弈異常激烈🫅🏽,全球戰略平衡和穩定遭到嚴重破壞;全球安全形勢因軍費總額持續增加、軍控體系遭遇重大挑戰👨🏿🏫、國內沖突頻發以及恐怖主義進一步蔓延等問題而更為嚴峻♟,和平赤字有所擴大;全球思想文化領域則日益呈現出既互學互鑒又相互激蕩的復雜局面。面對全球戰略環境的新特點與新趨勢👱🏻♂️,新時代的中國外交必須勇於面對復雜局面👨🏻🦼,辯證看待現實狀況✶🧑🏿🏭,始終保持信心🥴✦,並在此基礎不斷開拓創新,在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發展、為人類謀大同上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個國家的外交戰略環境是指該國所面對的主客觀環境中那些宏觀、長 遠且對外交全局產生至關重要影響的各種因素的總和🥇。這種戰略環境具有多維屬性🕐。就空間維度而言🌗,它包括國際和國內兩個方面,其中國際環境又可以區分為全球和周邊兩個層次🍶;就基本屬性而言,它既具有相對穩定性🔇,也處在不斷變化和發展之中。研究中國外交戰略環境的新特點與新趨勢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這是因為當今世界處於轉型過渡期,人類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深入分析世界轉型過渡期國際形勢的演變規律🚓,準確把握歷史交匯期中國外交戰略環境的基本特征,有助於我們透過國際形勢的表面現象和復雜細節,把握本質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免迷失方向、舍本逐末🌵💃,從而更高質量地做好新時代的中國外交工作,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發展,為人類謀大同🥭。基於此,本文聚焦新時代中國外交的全球戰略環境,重點考察2015 年以來的新特點與新趨勢。
一、經濟全球化受重創愈合遲緩💼,治理與發展赤字無根本改善
當今世界正處於快速變化的歷史進程之中🏄🏽,全球經濟也在發生更深層次 的變化,其中經濟全球化進程和全球治理體系的深刻變化尤為引人註目。
(一)“逆全球化”現象蔓延加重經濟全球化的創傷
經濟全球化是全球經濟市場化的歷史過程🤏🏻,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趨勢和必然結果。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一度呈現空前迅猛的發展態 勢,其所引發的政治👎👳🏿♀️、文化、安全等多個領域的全球化,顯著增強了世界的整體性🕖,“地球村”的概念一度廣為流行🔼。但自2008年爆發嚴重國際金融 危機以來,世界經濟發展持續低迷,國家間貿易和投資爭端不斷加劇➙,全球產業格局和金融穩定受到嚴重沖擊,世界經濟運行風險和不確定性顯著上升。在此背景下,一度銷聲匿跡的孤立主義思潮復蘇,貿易保護主義行為再現,並呈現諸多新特點👉🏻。就孤立主義思潮而言,與歷史上主要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不同👩🏻🚀,當下的孤立主義思潮更多基於經濟因素的考慮,秉持本國經濟利益優先原則🙍🏼♂️,著力維護本國經濟的獨立性,意欲使本國與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拉開距離;它更多停留在政策層面而未上升為國家戰略,一些國家以孤立主義為對外談判工具💇🏽♂️,意欲謀取更大利益🫑。就貿易保護主義而言🙆♀️, 其假借環境保護之名構築“綠色壁壘”💍,憑借技術優勢構築“技術壁壘”♎️,以加強對外貿易管理和反傾銷為由過分幹預國家對外經濟活動🙎,這些都是當下貿易保護主義的新特點❗️。貿易保護主義引發國家間的貿易摩擦乃至貿易戰,進而導致國際貿易➜、國際直接投資大幅下降。上述種種“逆全球化”現象💇🏼♀️,使得經濟全球化因國際金融危機所遭受的重創而遲遲難以愈合。
(二)地區一體化對經濟全球化的支撐作用下降
地區一體化對經濟全球化發展有重要支撐作用♔。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以來🦍,冷戰結束之初曾高歌猛進的地區一體化嚴重受挫。其直接誘因是,歐盟這個曾經的地區一體化典範問題頻現,並因2016年英國全民公投脫歐成功而遭遇成立以來的最大挑戰🚶🏻♂️。
最近兩年多來🧔🏼♂️,英國政府與歐盟就英國脫歐細節展開了艱難談判。鑒於雙方談判涉及政治、經濟、法律等多領域的復雜問題,因此這一過程不可能在短期內結束🍺🎅🏻,但是雙方各自面臨的政治壓力也使這一過程不能無限期拖下去🍹。一旦英國最終脫歐🙇🏼,將對歐盟產生多方面的負面影響。一是歐盟整體經濟實力將顯著下降🚵🏽♂️,畢竟英國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二是全球影響力將進一步削弱。被譽為英國最傑出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的佩裏·安德森(PerryAnderson)就認為,英國脫歐意味著歐盟已經不再是其自命的“照亮人類未來的燈塔……它深陷於不斷加劇的內部問題之中,在國際舞臺上早已不是一個自主行動者。”三是進一步助長疑歐主義和分離主義兩種傾向🦡。英國脫歐公投已經產生了示範效應🖌。荷蘭獨立黨黨魁吉爾特·維爾德斯(GeertWilders)在英國公投結果揭曉後聲稱:“荷蘭也應該收回對財政、邊境以及移民等政策的自主權,如果我當選首相🏄🏿,也將舉行全民公投🕵️♀️,讓荷蘭民眾自己作出選擇👳🏽♂️。”法國國民陣線主席瑪麗娜·勒龐(Marine Le Pen)對英國脫歐公投結果表示祝賀👊🏿,並聲稱法國也應在歐盟成員國地位問題上享有決定權。總之💇🏽♂️,英國脫歐引發對歐盟內部凝聚力和發展方向的廣泛質疑。人們還發現,今天歐盟所面臨的挑戰和危機🫴🏻,“幾乎沒有一項是當初設計時預期到的♜🍾,更有甚者,有些幹脆就是它本身發展演變所帶來的‘未能預期到的結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這對世界其他地區的一體化進程產生了十分消極的不利影響。
(三)全球治理赤字進一步凸顯
這與全球性問題日益凸顯及既有國際機製治理績效低下有關🤒。當今世界最突出的全球性問題是糧食安全和難民問題🤦♂️。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2019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有53個國家的約 1.13億人處於重度饑餓狀態。面對這些空間範圍遠超歷史上任何一個帝國🤵🏽♂️🙎🏿♂️、涵蓋社會領域極為廣泛的復雜社會現象,人類的治理經驗十分有限、治理能力極為不足,而且短期內無法彌補這方面的缺失🙇🏼⛹🏿。不僅如此🧏🏼♀️,既有國際機製還面臨一些大國弱化行為的沖擊。這方面最為典型的就是特朗普政府頻頻實施的“退群”行為。自2018年以來,美國已經陸續退出《巴黎協定》、《移民問題全球契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等多邊國際機製和國際組織並中止對一些聯合國維和項目及巴勒斯坦難民項目的資金支持,特朗普甚至揚言美國要退出聯合國👨🏽🎤。因此,未來國際發展領域需要構建更多機製和機構👨🏽✈️,人類也將不得不長期面對全球治理能力赤字這一尷尬事實。
(四)全球發展赤字有增無減
全球發展赤字首先表現為全球發展不平衡長期得不到改善👩✈️🎡。這種現象不僅體現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也體現在發達國家之間以及發展中國家之間。就發達國家發展不平衡而言,2015年,美國GDP總量為17.7萬億美元👫,日本為4.1萬億美元,英國為2.8萬億美元⁉️。2018年,美國GDP總 量已超過20萬億美元👛,約為20.5萬億美元;日本略有上升,為5.1萬億美元;英國則仍在2.8萬億美元的水平徘徊。就發展中國家而言,既有中國、印度、波蘭、墨西哥這樣的經濟快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體,也有塞拉利昂💵、孟加拉國、海地等一大批最不發達國家。其次,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今天,那些擁有雄厚科技基礎和強大創新能力的發達國家享有天然優勢🏉,潛在發展空間巨大,它們與發展中國家的整體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仍在擴大🫅🏽。全球發展赤字根源於全球治理赤字,它已成為一些國家政治和社會動蕩的重要原因。
經濟全球化雖然遭遇重大挫折,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全球經濟發展的 基本趨勢💹。這與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四大基本要素😶,即資本跨國輸出、科學技術發展、全球貿易增長和跨國人口流動並未發生顛覆性變化有關。以科學技術為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不斷深入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催生出大量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可以說🧑🏼🎓,人類社會處於生產力大發展大躍升的前夜。因此,種種令人不安的“逆全球化”現象,應被視為是一種歷史插曲🚚,而不是歷史主旋律的根本改變。
二、全球政治生態日趨惡化🚠,民粹主義影響急劇上升
全球政治生態的變化與不同國家國內政治生態的變化直接相關,其中主要涉及政黨製度💂♂️、國家治理能力和政治思潮等因素。
(一)西方發達國家政治穩定性顯著下降
2015年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內部政黨競爭更為激烈。比如🤍,作為西方政黨代表的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英國工黨和保守黨之間相互攻擊的激烈程度令人錯愕不已。此外🙎🏽,大量外來移民所導致的人口結構多樣化🥠,族群與宗教多元主義崛起,加劇了西方發達國家政治分化的既有態勢🔂。而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在導致這些國家中產階級持續萎縮的同時,加深了公眾對政治體製的負面感知,年輕一代對政治參與日趨冷淡🚴🏼。美國“2017全國青年調查”(2017National YouthSurvey)結果顯示🧑🏻🔬,美國青年不喜歡政治,也不喜歡抗議集會等活動🔇💥。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2018年開展的名為“美國年輕人對政治和公共服務的態度”的調查再次確認了這一點🔶。這種現象在其他西方發達國家也已出現。
西方發達國家在國家治理方面所面臨的難題和困境🫘👩🏿,折射出執政者治理 能力的嚴重不足,以及與之相關的政治運行機製🧖🏽♀️,即西式民主製度出現嚴重合法性問題。而狹隘的意識形態、僵化的價值觀念和根深蒂固的政治偏見,又嚴重阻礙了這些國家政治製度的更新。由此,西式民主製度日益劣質化。
(二)發展中國家政治衰敗現象頻現
在亞洲5️⃣、非洲、拉丁美洲,發展中國家政治衰敗現象頻發。這種狀況的出現與西式民主製度日益劣質化直接相關🟩。這些發展中國家倉促移植的西式民主製度🪮🐗,因水土不服而未能達到善治預期☎,國家長期在經濟停滯與政治僵局中徘徊,極端主義👆🏿、民粹主義勃興👨👧👦🚵♂️,國內政治對抗的烈度升高,部分國家更是戰火蔓延、生靈塗炭👩🏿💻。因此,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以來,部分中小發展中國家先後宣布放棄西式民主製度,所謂“第三波民主化”實際上已經衰竭。但是✴️,政治體製轉換期存在的真空狀態導致的政治失序,極易成為發展中國家國內沖突的導火索或助燃劑;而發展中國家政治衰敗加劇,也為某些全球大國和地區大國政治介入甚至武裝幹涉提供了機會。
(三)民粹主義在全球範圍內愈演愈烈
在西歐,民粹主義影響急速上升加劇了相關國家內部的政治分裂和社會動蕩🎐,為各類具有極端主義傾向的政黨在政治舞臺上活躍乃至執掌國家權柄創造了條件🧑🏻🦳。在中東歐國家,民粹主義政黨不僅在其本國政壇十分活躍甚至上臺執政,而且在歐洲議會選舉中也有不俗表現,這樣的態勢對該地區的地緣政治產生了較大沖擊👩🏽🚒。在美國🕒,新民粹主義崛起嚴重損害了該國一直引以為傲的“西式民主機製”的合法性,特朗普當選總統被視為民粹主義熱潮的最明顯體現🅱️。在日本,右翼民粹主義思潮時隱時現,現任首相安倍晉三上任以來所實施的某些政策,已被貼上“安倍民粹主義”標簽。
在西方發達國家之外🏄🏼♂️,後發現代化國家的民粹主義思潮和運動也隨處可見,影響日益上升🧑🏿🎤👩🔧。拉丁美洲歷來是民粹主義的爆發點,民粹主義政治領袖呼風喚雨,一些國家的民粹主義政黨及運動不時嘗試顛覆民主製度、奪取國家權力,相關國家的政局因此長期動蕩不安。在東北亞地區🕐,韓國的民粹主義一直非常盛行,它總是在國家面對危機時產生🏃♀️➡️,並與暴力運動相關聯,背後閃現的則是政黨的身影。蒙古國的“資源民粹主義”一度流行🦪,各派政治力量圍繞國家對外經濟政策提出各種離奇主張👩🏻🦽,受民粹主義情緒影響的蒙古國當局對貿易夥伴國和投資者的違約行為曾是家常便飯。在東南亞地區,民粹主義現象屢見不鮮。在泰國,“紅衫軍”與“黃衫軍”之間規模龐大的民眾對抗,是發展中國家民粹主義運動的典型之一🚴🏿。在印尼👚,2016 年年底和2017年初,數萬名穆斯林強硬分子以信奉基督教的華人省長鐘萬學“侮辱”伊斯蘭教為由,走上雅加達街頭舉行抗議活動。日益高漲的“不要把票投給非穆斯林候選人”的呼聲,直接威脅印尼長期施行的精英治國的民主原則。此外🫃🏻😝,緬甸民盟在該國選舉中獲勝🦻、杜特爾特當選菲律賓總統等,都被認為是充滿民粹主義氣息的政治事件🐯。在南亞地區🎾,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在2019年5月舉行的大選中獲得壓倒性勝利。人民黨在競選期間提出的政綱🤱,包括向窮困農民發放現金、在國家安全方面采取強硬立場、主張落實保護主義等,體現了鮮明的民粹主義特質。
民粹主義在全球範圍內泛濫的根源是多方面的。許多國家內部貧富兩極高度分化🫳,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和發展水平不同但結果頗為相似的國家治理失敗,西式民主製度劣質化等,都被證實是民粹主義沉渣泛起的重要原因。全球政治生態惡化⛱,對全球經濟發展、世界格局、世界秩序和世界體系,均會產生程度不同的消極影響☹️🚷。比如,西方發達國家日趨高漲的民粹主義運動,加劇了全球化退潮和反建製主義勃興;而發展中國家日趨高漲的民粹主義運動🦶,則加劇了這類國家的政治衰敗⁉️,成為地區不穩定的重要誘因。
(未完待續)
作者:王存剛,察哈爾學會研究員,恒达平台中國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恒达平台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兼外交學系主任
(原文鏈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895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