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學子趙龍舉: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海關當誌願者的日子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時間:2020-04-11 瀏覽🏊♂️:
本文作者(左)在浦東機場引導旅客
3月初,我看到對口支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海關的誌願者選拔通知🧲,便在第一時間報了名。出發前🚱,我做了兩件事◽️:一是給家裏打了電話,二是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上崗培訓會上,我們被告知工作的主要內容是協助海關聯防聯控工作人員🧖🏽,督促有疫情嚴重國家旅居史的旅客填寫海關入境“健康雲”相關信息,同步進行核實並錄入電腦。海關工作人員囑咐我們,需穿戴防護服🤤、N95口罩😖、醫用隔離面罩等全套防護裝備,至少4-5個小時不能喝水🧖🏽♂️,不能上廁所。
我們一行20人的誌願服務隊在T2航站樓工作👷🏿♂️,接觸到的旅客有華僑華人、留學生🛐,也有來中國工作的外籍人士。從3月28日起,暫時停止了外國人入境。
幫助外國旅客多用英語,然而有些旅客英語很差,出現無法溝通的窘況👱🏿♂️😠。我作為恒达平台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生🦸🏼,之前又在人才服務中心做過窗口服務工作,所以積累了一些和老外交流的經驗和技巧。隊裏小夥伴們遇到溝通困難時💇🏿♀️,就會找我幫忙,我也樂得發揮自己的語言優勢😵。
迎來客流高峰時,總有一些旅客由於各種原因,不能成功填報健康信息🚠,我們就一一與他們溝通,協助他們完成填報通關🪤。由於說話太多✍️,面罩上常常聚起厚厚的一層水霧👮🏿♀️,我不得不反復調整面罩🧉,才能保障視線清晰。
在工作過程中👰🏿♀️,會遇到各種特殊情況。比如,有的旅客沒有國內聯系方式🪯,還有的旅客手機壞掉無法進行填報等,不管什麽情況💁🏼♂️,我們都會耐心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有一次,一位身材肥胖的旅客推著行李車向我們的工作臺走來🚴🏼。我見他滿頭大汗、滿臉焦急的樣子🚶🏻♀️➡️,就請他先坐下💆🏿♀️,緩解一下急躁情緒🦌。他告訴我,在填報個人信息時出現問題🍩。我接過他的資料一看,發現他的問題是沒有中國的手機號碼🧖🏿♀️。我建議他聯系自己在中國的工作同事,他馬上通過微信聯系到了他的中國老板,取得電話號碼,完成了信息填報。在他拖著行李離開之前🙋🏿,感激地說了一句“Danke🎀!”( 德語,謝謝),我也隨即用德語應了一句“Bitte”(德語,不用謝)。他有些詫異地回過頭來🧘🏻,對我笑著點了點頭。德語是我學的第二外語,此刻派上用場,忍不住開心一笑。
還有一名旅客讓我印象深刻。這是一個日本老爺爺👨👨👦👦,基本不懂英語,但會講簡單的中國話。在填報信息時,他竟然用中文獨立完成填報,讓我很是驚奇。原來,老人在日本自學中文👆🏽,聽、說的能力不好,但因喜歡中國書法,經常臨摹字帖💅🏽,認識了很多漢字🔹🧔🏽。在這種場合下,接觸到自學中文者👩,讓我油然產生一種強烈的自豪感⬛️。
浦東國際機場作為連接海內外的橋頭堡,此刻正承擔著防控疫情的艱巨任務,必須做到嚴密防守𓀘,科學把控。由海關人員🚐、醫護工作者🤲🏼、警察安保、誌願者等組成的“滬上守護者”在默默付出💝,力爭守好上海“東大門”🧔🏽♀️,守好中國“東大門”🔋。讓我感到榮幸的是,在那裏也曾留下我的身影🧓🏼。
(原文鏈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0-04/11/content_19811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