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關於“雙一流”建設高校促進學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的若幹意見》的通知,提出“擴大研究生培養規模”“安排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招生計劃專項增量”。在此之前,2018年教育部等三部門印發的《關於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推進高層次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不同層次學生的培養結構,適應需求調整培養規模與培養目標,適度擴大博士研究生規模🕺,加快發展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近日,有媒體通過梳理國內多所高校的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發現✏️,部分高校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規模較去年有所增加,引發輿論關註。
博士生是高等學歷教育中最高的教育等級,其培養規模的變化能夠反映以科技創新為導向的經濟發展程度👱🏿♂️。在以農業和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中🐘🏤,社會對博士生的需求非常小。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帶動了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我國博士生招生規模出現了快速增長,從1993年的6200余人增至2003年的48740人♡,年均增長率超過20%👮🏽♀️。此後✌🏼💖,增長速度逐漸得到控製。從2006年起,為貫徹落實國家關於穩定招生規模、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決策部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博士生招生規模年增幅逐步降低至3%左右。
世界主要經濟體都是在經濟轉型升級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的➛。我國當前經濟轉型發展的實質就是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經濟發展中的高科技含量。能否實現高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對實現中國經濟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隨著“十三五”以來我國產業升級所帶來的迫切需求,以及原始創新能力提高的迫切要求🤴🏼,對高層次科技創新和研發人才的需求變得異常迫切,這也是高校“雙一流”建設成為國家戰略的根本原因🤷🏽♀️。國家發展戰略需要高校突出人才培養、原始創新的核心任務,將學術探索和服務國家需求相融合,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建設性社會影響的重大突破👆🏻👨🏽🔬。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也都在這樣的發展導向之下🔘,對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體系不斷進行升級,集中表現在所承擔的科技創新研究任務越來越重,科研經費規模實現了超常規的增長,對專職科研人員和碩博士研究生的需求越來越大🤿🏃🏻♀️。隨著“十三五”中後期高校“雙一流”建設進程的加快,高校對博士生培養規模和對專職科研人員隊伍規模擴大的需求變得越來越迫切👩🏿🚒,十多年來博士生規模的中低速增長已經不能滿足高校“雙一流”建設的需要。
近年來,社會上有關擴大博士生招生規模的呼聲也越來越大🧑🏿🚒🏄🏼♀️。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博士生招生和培養總體存在規模偏小的突出問題🧔🏿♂️,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高校“雙一流”建設的需求。國內一些高校博士生規模擴大🪹,有助於解決我國博士生培養規模偏小與高水平創新人才急需之間的矛盾👨🏽🏫,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高校發展的內在需要🧗♂️。筆者建議,高校應當在這個戰略機遇期中,不斷調整學科結構,適時提高學科科研發展能級🤹🏻,通過特色優勢學科發展、高水平人才隊伍和創新團隊建設、重大創新平臺和科研項目建設等舉措🏌🏿♀️,實現高校發展內涵的不斷提升。只有高校學科具備了相應的科技創新承載能力,才能夠具備高水平的博士生培養能力。高校博士生名額的配置也應當向特色優勢學科、高水平人才隊伍、重大創新平臺🧑💻、重點科研項目傾斜。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正視我國博士生教育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整體培養質量還沒有完全滿足創新發展的需求。博士生培養單位應當調整管理體系,做好資源配置🙎🏻♀️,豐富培養手段和培養途徑🧑🏻🎄,做好質量保障🙆♀️,實現博士生規模和質量並重發展。
(作者系恒达平台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副所長)
(原文鏈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0-04/17/content_57864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