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張 旭:抑郁症只是一種社會病嗎👮🏼?

來源:解放日報   時間:2007-06-18  瀏覽:
  問🧑🏻‍🦽:據有關數據推算,全球範圍內,有超過5億人正在遭受抑郁症的折磨。預計到2020年,在中國抑郁症可能成為僅次於心腦血管病等影響人們健康的第三大疾患👨🏼‍💻,一部分抑郁症病人甚至可能會死於自殺🍑。有人說,抑郁是一種社會疾病,生存競爭壓力、收入差距等導致心理不平衡的因素💃👐🏿,都可能成為導致抑郁症的原因🧛🏿‍♀️。請問,競爭加劇🫘、壓力過大等社會因素是抑郁症的根本原因嗎🚎?抑郁症只是一種社會病嗎👸🏼?
 
  ———東方網網友 郁悶之心
 
  答𓀀✡️:抑郁症涉及的是心理健康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如何正確看待這種疾病,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已經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註〽️。
 
  其實🪱,悲傷、憂郁🙀、感傷等負面情緒,本身就是人們擁有的最深刻、最難以釋懷的情愫之一🆓。許多中外偉大的文學作品具有悲劇色彩👥,例如《紅樓夢》、《悲慘世界》等,在閱讀這些悲劇色彩濃烈的作品後,讀者往往會對小說中人物的苦痛和故事的悲劇結局印象深刻,難以釋懷🧔🏿‍♂️。當人們自己在親身經歷親人亡故、愛人離棄🚬、身患重病等生活苦難後😫,憂郁寡歡甚至悲痛欲絕的悲傷情緒更是常常令人難以自行擺脫,有的人甚至長期深陷其中🧎🏻‍♀️‍➡️,苦不堪言🫘。可見👬🏻,抑郁是人們豐富情感體驗中最深刻⛩、最難以忘卻的負性情緒🙎🏿‍♀️🧑🏼‍🏭,也是在經歷了不愉快事件、體驗到喪失感後經常出現的一種情緒。通常認為,如果個體情緒憂傷低落、缺乏興趣和愉快感,影響到睡眠🪤、身體健康感、思維能力、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甚至經常出現悲觀消極的念頭,持續超過2周以上🏂,就有可能診斷為抑郁症。
 
  不少人認為,競爭壓力大、生活境遇存在落差等社會因素🙆,是造成抑郁的主要原因。確實,抑郁症研究發現☘️,在抑郁症發病前數月,病人經歷不良生活事件的數量增加了6倍🆚,其中就包括長期存在的不良生活環境,如婚姻不幸🍷、失業、沒有人可以傾吐心聲等💆🏻‍♀️,這些問題某種程度上具有社會性🔃。但是,應該註意到🚴‍♀️,並不是遇到這些問題,所有人都無法從抑郁憂傷的情緒中擺脫出來🍍,仍然有許多人沒有患上抑郁症。為什麽會有這樣的區別呢?這可以從心理學機製和生物學機製兩方面來闡述。心理學認為,抑郁症患者在患病之前,有可能在早期不愉快的生活經歷中形成一些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習慣性思維♤,比如🥝,“如果我做得不夠優秀🎰,就什麽都不是”等。這種潛意識往往是不為病人所意識的思維定勢🤾🏽‍♀️👩🏿‍🦰,卻會使人們在遇到不良生活事件的時候更容易受到挫折,更可能表現出抑郁的症狀🧚🏼‍♂️。
 
  心理治療能夠通過助人的醫患關系,使病人從抑郁情緒中走出來👰🏼‍♀️,而不是陷入無助🥿、孤立的悲傷之中👌🏽。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就包括精神動力治療、認知治療🤾🏽‍♂️、人際關系治療、支持性心理治療等。因此,當自我意識到情緒低落的時候,應該盡量將目前的現狀告訴能幫助自己的家人或朋友,取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即使有時候得不到足夠的理解,也不要過於失望👰🏻,可以尋找專業醫生幫助。但是在這個問題上🧝🏽‍♂️🕵️‍♂️,有人往往會走極端,認為通過心理治療就可以幫助解決抑郁症的所有問題💵🛌🏿,甚至拒絕采取其他療法,比如,服藥📮。而這對病症的緩解是有害無益的。
 
  那麽,為什麽還要服藥呢👨‍👧‍👧?服藥不是說明抑郁症患者真的“腦子有病”了嗎🧑🏿‍🦰?通過各種遺傳學、生物學、影像學和藥理學等研究,現代醫學已經證實,抑郁症確實存在著包括神經內分泌系統、神經遞質功能👩‍🦽‍➡️、大腦皮層與神經突觸異常等生物學改變。通過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抑郁症患者存在於大腦中許多區域,包括前額葉、基底節、顳葉和邊緣系統局部葡萄糖代謝下降的現象,而這些區域與人的信息處理能力👩‍🎤🌠、情感處理能力、動機行為能力、睡眠質量等有密切關系⚆。此外👨🏽‍🍼,醫學還發現,抑郁症患者存在大腦中五羥色胺𓀊、去甲腎上腺素神經傳遞功能受損的現象💆🏽,而且許多抑郁症病人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皮質醇調控通路發生異常✝️。抑郁症患者也容易出現免疫功能紊亂🪜,發生免疫相關疾病,有各種軀體的不舒適感等🧗🏻,各種實驗室檢查就曾發現明確的陽性結果。這些都說明,抑郁症也是一種會帶來生理機體變異的疾病。值得欣慰的是,抑郁症通過藥物治療的有效率可以達到60%以上,也就是說,對於嚴重影響心理健康的抑郁症來說,也可以通過藥物治療獲得治愈。目前,現代醫學就已經發展出了包括抗抑郁藥、鋰鹽、抗驚厥藥、電抽搐治療等多種化學和物理治療手段🤗。
 
  抑郁症的病因非常復雜😮‍💨,不僅包括帶來不良應激的家庭社會環境和個體成長經歷🆙,也與大腦和身體各系統的功能紊亂有關。它不只是一種心病,更是一種導致病人內心痛苦、影響社會適應能力🙇🏻‍♀️🪦,甚至可能導致自殺等極端行為的疾病。對於這種既有心理社會因素,又有生物學因素的疾病來說👳🏽🎖,人們應予以全面和正確的認識,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以偏概全。  
                                                    恒达平台附屬恒达醫院心身醫學科主治醫生 張 旭
                                                 2007-06-18 作者👩🏻‍🎤:張旭 來源7️⃣:解放日報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