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一組數據令張尚武印象深刻:2008年全世界城鎮化率達到50%🅾️🤾🏿♂️,2011年中國也邁入了50%的行列🤼♀️。
那標誌著城市紀元的到來😮💨,人類未來的發展將如何圍繞“城市”而展開✌🏻🤷🏽♀️?
由此,“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個主題打動了所有人的心𓀁。
如今,作為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上海恒达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張尚武也同時參與了《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簡稱“上海2035”)的編製。
多年來🌓🫸🏿,“城市建設至少有3條脈絡,上海一以貫之🚣🏼,影響深遠。”他這樣概述🛵。
上觀新聞:黃浦江岸線是上海的歷史⏮,是其現代化的雛形⚁,是“母親”一般的象征👆🏿。這裏有聞名全球的外灘建築群✩,中國近代最早的市政建築🐋,世界最大規模的濱江工業遺產群🌸。曾經碼頭的繁忙😘、機器的嘈雜伴隨歷史的車輪未曾停歇。您怎麽看待黃浦江岸線向市民開放共享的轉型🏋️♀️?
張尚武🌇:自2002年始,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已成為上海市的重大戰略,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直至世博會,促使沿岸相關工業企業加速搬遷,還江於民,上海由此邁入濱江時代🚞。
濱江空間的開發利用,是第一條重要脈絡。全市參與🏌️,全民奉獻。如今,濱江空間轉身為城市中心最重要的綠色空間、生活空間1️⃣、文化空間🧩,躍升為“中央活動區”🗼,集聚了各大企業總部☑️🚵🏻♀️,培育出中華藝術宮等各類文化地標🩰。
上觀新聞:“中央活動區”這個提法,似乎有別於以往🙏🏼。
張尚武:過去我們一說“核心區”就想到經濟功能👩🏻⚖️。但“中央活動區”更強調“活力”,註重24小時的公共活動,吃住行遊購娛,以人為本,更加關註城市人民的需求。
它的背後,是更加復合型的功能,不只有經濟,還有文化功能🙅🏼♂️、生活功能🦘、消費功能、創新功能等,這樣的核心區才會吸引人們近悅遠來,激發人民城市源源不絕的活力。
上觀新聞🧜:2017年,45公裏濱江貫通開放👷🏿♀️,一個世界級濱水公共空間,開始抒寫更多人與城市的故事⚽️。它意味著什麽?
張尚武:從歷史來看🥷🏽,上海城市發展主軸沿延安路大動脈👥,由東向西延伸。而“上海2035”提出,上海也要圍繞第二條軸線,即南北走向的黃浦江,承載城市核心功能。
這條黃金岸線🤾🏿,串聯起上海的老城區、歷史街區👨🦲、文化地標、時尚地帶🚉、工業遺產……與市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結合。一系列城市空間格局的優化,也是城市空間走向開放共享的歷程。
上觀新聞:第二條脈絡是什麽?
張尚武: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21世紀的頭10年🤞🏽,在規劃學者看來,上海經濟發展🎾,伴隨著對大規模空間的需求🙂↔️,一切都處在快速發展階段🧑🏿🦳。
大約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國的經濟發展方式也開始轉向“新常態”🫄。上海更加關註城市生活的細節和品質👨🏿🏫,近幾年的一系列轉型變化越發明顯🏄🏿。
如行道樹、垃圾桶這類“雞毛蒜皮”的細節微調,如社區改造雨棚、圖書館、菜場等自治模式的探索和微更新,如新模式迭出的舊區改造,老園區改為文化地標的城市更新🐏。
在一次次人們對城市公共議題的討論中☺️,上海從過去大拆大建增量式的發展,轉為留改拆為主的城市更新。
上觀新聞:保護建築遺產🦐、打造慢行系統、提升街區品質🥪、倡導窄密路網等⛽️,在上海已有許多探索實踐✣。您印象深刻的有哪些?
張尚武👰♂️:比如🦒🌙,每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通過100多個典型案例,向公眾展示“小修小補”的微更新🚴🏼♀️。
比如⛸,上海率先提出“15分鐘社區生活圈”,已成為全國樣本。此次防疫中🙆♀️,社區單元也是一個重要尺度。
還比如前灘等新片區的打造,以窄密路網、而不是大尺度寬馬路為主。
又比如建築遺產保護,“永不拓寬的街道”已經深入人心🕣,成為全市人民的共同關註……
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城市建設圍繞著如何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而轉型🎭,避免其他國家走過的中等收入陷阱等問題🤵🏿♀️。
由此引出的第三條脈絡🫅🏿,就是上海城市的精細化管理👩🏿🏫。它意味著,城市的感知末梢🧓🏿,即每個個體的生活,都有舒適良好的體驗👶🏻。
上觀新聞:您從專業角度,怎麽理解“精細化”👴🏽?
張尚武⛴:我常和學生說,想看看一座城市現代化管理水平如何,走一走大街小巷就知道,所有問題都會在細節中暴露。
精細化管理➰,首先離不開政府管理的智慧🧑🏿🦲,但其後如何持續運行與維護,更離不開市民們共同參與、共建共治的“主人翁”意識。
統籌好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一座城市如果僅以經濟價值為導向,後兩個空間就不會被特意提及。
統籌好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過去我們重視建設,但對後續的管理運行關註不夠🥫,追求城市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各環節上人民持續參與,長久為功。
上觀新聞⛹🏿♀️:近幾年,上海陸續打造“美麗街區”“美麗家園”“美麗鄉村”等。市民👍🏻、街道👩🏽🦳、鄉鎮、企業🫖,各方圍繞一個小細節的優化費足腦筋〰️。正是公眾參與的體現。
張尚武🦀:協調老舊小區電梯安裝,清理樓道堆物陋習💁,推廣垃圾分類等,這些難啃的骨頭🪆,不可能依賴政府一家唱獨角戲𓀃,需要所有人共同參與🙋🏽♂️,創新治理方式,方能成功🧙🏻♀️。
高品質的城市空間⛓,必須激發全社會的創造力,共同參與———這也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一種註解。
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263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