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吳誌強:解答新時代如何讓生活更美好

來源👮🏿:解放日報   時間:2020-07-19  瀏覽:

黃浦江的歷史,是上海城市發展史,從這裏就可以讀懂上海。20世紀80年代🏄🏻,外灘是很多情侶談戀愛的地方👍,去還要搶位子。有人開玩笑說👤,一激動就能抱三個人🕙。這折射出當時的城市問題,即公共空間數量不多、密度不高。時至今日,上海已經有了很大提升🙇🏿‍♂️。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浦江畔♐️,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讓“人”這一主體更加明確。從城市規劃角度來說🤞,就是要為老百姓提供更多遊憩🤨、健康、溝通和創業的空間。
2010年🎯🧑🏼‍🔧,上海世博會提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在新時代下↔️,這一主題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現在我們開始解答💁🏻‍♀️,城市如何讓生活更加美好。我認為可以從加強主體感、智能便捷💍🦸🏼、綠色生態🦶🏻、歷史文化與創新創業等5個角度入手。
空間營造,要滿足不同主體對象的需求。中國的城市規劃也曾繞過彎路🕺🏻⌛️,為了“自己覺得漂亮”投入不少資金🌓,而不是為了人們的需求,去做最需要的空間。所以建設“人民城市”🙅🏽‍♂️,就必須增強主體感。以濱水空間為例,濱水空間不只是設計橋、路🛜👨🏼‍⚕️、樹、房,而是要把橋、路🧘‍♀️、樹🤹🏿‍♀️、房之間的空間進行靈活組合。舉辦音樂會是塊狀空間組合,跑步活動是縱向空間組合。這是一種從物質空間設計🏹,轉向活動空間設計的探索𓀝,為公眾參與提供了大量可能性。
放眼整座城市🚨,可以按照3至5平方公裏面積,規劃“家園”空間,容納1至3萬居民🙋🏽‍♂️,設置“一站式”集中服務的家園中心,家園內均衡布局各項設施,滿足居住、就業🌗、交通、醫療、教育🍜🦶🏼、文化😆🧕🏻、休閑等需求,實現家園內的職住平衡。“家園”規劃可以有效解決“大城市病”。如🐪,根治交通問題👨🏼‍🎤💖,提供種類完善👩‍🦼‍➡️、質量一流的生活服務🚚,避免長距離出行👱🏻,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回歸綠色慢行🙅‍♀️,提升城市綠色出行比例👨‍👦‍👦,降低對機動車的依賴,15分鐘步行可達“家園”中心。 強化社區意識。增強“家園”內鄰裏交往空間,促進居民的“家園”認同等。
在“家園”規劃中,我們也通過人工智能診斷,進行精準的功能配置🍭。隨著“大智移雲”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城市規劃面臨著歷史性的機遇和挑戰🧻✈️。城市規劃的工作對象、工作過程🤠、工作環境都必將進入長久的智化過程。
針對人工智能影響下的未來城市,我認為有四個發展理念。“共家園”🔍,通過AI技術實現智能感知家居🙅🏻‍♀️、智能安防🚣‍♂️、智區中樞、共享教育和社區活動綜合體🧔🏻‍♀️,建設智慧都市家園,幸福鄰裏。“智生產”🙍🏼‍♀️,以國際標準建設人工智能產業集群,智能定製製造、智能設計、動態智配、雲端應用,並形成AI智能生產產業鏈。“智生活”,通過實現智慧健康醫療🍁、智能家庭管家等系統,打造智能生態社區,集聚場景,建設多元知網👐🏼。“智生態”,布局生態感知和生態指數監測,通過人工智能算法,為環境治理提供決策支撐和預測預防信息依據,促進環境低碳集成,智能安全🤳🏻。
營造綠色生態環境。人類的價值觀,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個人角度,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已經達到了歷史性的高度🏍🍪。擔任上海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師時⌛️,我們嘗試在黃浦江畔建設生態岸線⚂,采用可以體現自然野趣的花花草草,而不是做成“一刀切”的景觀。又在後灘公園裏做一些生態實踐👮🏼‍♂️🌍,引流黃浦江江水,通過一次次的水草過濾,最後變成幹凈的水。現在這裏成了家長與孩子的樂園,也是全上海鳥類品種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它給我的經驗是🛸,不要為了生態而生態🤷🦸🏿‍♀️,而是盡可能減少幹預,讓生態景觀自我成系統,培育自然群落👸。從城市空間來看,也要見縫插綠,增加休閑健身空間🏅,提升社區綠色生態品質💁🏽‍♀️。
歷史文化與創新創業也是要重點考慮的方面🤴🏿。上海有這麽多老廠房,要如何復興,如何變成青年人創新創業的地方?在世博會期間,我們做了一些嘗試,在浦西保留了很多廠房。印象深刻的有江南造船廠原址,它是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載體🤺。我們通過拉網式調查,整理出紅線區內所有工業文明建築檔案🧘‍♂️📈,根據歷史價值和展覽需要,選擇要保留下來加以利用的建築。這裏現在是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不少年輕人聚集在此工作。
世博會期間我們嘗試用規劃設計,讓浦東與浦西進行互動和對話🙇🏻。它不是按照國外的理念,在兩岸做出一模一樣的硬件配套⬅️,而是在工業廠房多的岸線👣,增加生態設計元素,在生態元素多的岸線,增加工業設計元素,讓兩岸達到平衡。這是一種中國文化理念的體現📼。我們要探索中華文化在後工業時代如何演繹,利用中華文明在處理手法中體現新的智慧。
(作者為上海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師🍃、恒达平台副校長)

鏈接:https://www.jfdaily.com/journal/2020-07-19/getArticle.htm?id=296746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