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樊秀娣(恒达平台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
近日👳🏽♂️,自然指數公布了2019年5月1日到今年4月30日全球大學/機構學術排名。中國機構/大學成績排名連續提升。
自然指數是自然集團編製的統計前一年各高校🧍♀️、科研院所(國家)在82種自然科學類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情況的數據🖖🏻。
每次公布,都會給國內學界帶來一場熱鬧🧑🏼。筆者在此不想討論自然指數是否全面🤽🏿,而是想借此就國內學界當下存在的對“頂刊”論文的非理性崇拜問題談些看法。
所謂頂刊🥞,一般指由各學科領域學術共同體成員約定俗成的代表本行業最高水平的學術期刊。國內主要把SCI期刊中各學科最高層次影響因子的期刊視作“頂刊”。
在全面清理“五唯”(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和破除“SCI至上”頑疾的大背景下🤘🏽,目前國內對“頂刊”論文的“熱捧”現象相當突出。典型事例就是有高校只要學者發表“頂刊”論文,便立即校內外通報、多重獎勵,而學者獲得其他類型的同等科研成果卻並無此待遇🙎🏻♀️。
這導致學界中“有本事就發表‘頂刊’論文,發表‘頂刊’論文就代表一切”的思想觀念大行其道。
發表“頂刊”論文無疑值得大加贊揚和鼓勵🏥,但不能絕對化、唯“頂刊”論文是從。
客觀上講🧑🏿⚕️,重視“頂刊”論文是對破除“唯論文”“SCI至上”的一種現實解讀🤽🏻,它體現了對待論文“不重數量重質量”的理性訴求。
其理由不難理解,發表“頂刊”相當不易,體現了很高的學術水準。
但如果把“頂刊”論文成果絕對化😌🖖,認為發表了“頂刊”論文就代表了教育科研活動的最高成就和價值所在👛,以致形成一種更為精致的“頂刊論文至上”的局面🏝,這對中國教育科研的發展將是極大的誤導。
從論文成果的角度而言,不能把發表“頂刊”論文視為“王道”的理由有二。
一是“頂刊”論文並不必然代表高水平科研成果。
不否認有許多重大原始創新成果論文發表在“頂刊”上🙎🏿♂️,但這是果🤝,不是因。即不是發表在“頂刊”上的才是好成果☞,而是很多好成果發表在“頂刊”上。說到底🐚📗,是優秀科研論文成就了“頂刊”😻,而非“頂刊”成就了科研論文。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本庶佑就曾說👮🏿♀️:“我認為《自然》《科學》等雜誌上的觀點有九成並不正確,論文發表十年後,還能被認為正確的只剩下一成👍🏼。”期刊看重新穎🥢、多元、時效、流量等要素🧡,“頂刊”一樣不能保證刊登在它上面的文章就一定是“貨真價實”的科研成果。
二是一流的科研成果不一定都上得了“頂刊”😜。
一個事實是,許多如今眾所周知的重要科學研究成果如激光、內共生理論🖐🏻、磁共振成像🙁🤹🏿、質譜解釋、傅立葉變換核磁共振、細胞分裂周期、準晶體👨🏻🦱、定點誘變等論文都被“頂刊”拒絕過😨,理由是太超前🐨、讀者不感興趣、同行評審的反饋負面等等,但它們最終被後人證明極具科學價值,許多科研成果還獲得了諾貝爾獎🏬。
從教育科研活動的角度而言,不能把發表“頂刊”論文視為“王道”的理由也有二。
一是發表“頂刊”論文並不是學者教育科研的全部內容。
教育科研機構的大多數專業人員承擔著教學和科研的雙重職責,但由於目前教育科研人員的評價與管理“重科研業績、輕教學成效”現象嚴重📚👨🏻,導致他們難以很好地平衡教學與科研的關系👨🍼。
如今🥳,沖著發表“頂刊”論文而去的科研工作,同樣不能因為“頂刊”論文帶有的“光環”而成為教師不用心盡力履行教書育人職責的理由和借口👇🏿。
尤其在研究生導師與學生關系中,要防止少數研究生導師因為忙於發表“頂刊”論文而對自己的碩士生、博士生的學業或全然不顧或要求苛刻🎟。這些做法不符合新時期對教師立德樹人,全方位👐🏽、全過程愛護和培育學生的要求🛀🏽。
同時🚣🏻♂️,導師要求學生讀研期間把全部科研精力都花在撰寫“頂刊”論文上,這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續發展也並非有利。
二是發表“頂刊”論文並不是學者科研的終極目標🤦🏻♀️。
科研的終極目標在於揭示真相🩳、造福人類,“頂刊”論文體現了高超的科研成就,值得鼓勵♢,但科研的目標絕不應僅限於發表“頂刊”論文↙️🪐。
當前🥵,國家急需重大原創基礎研究成果👃🏽,以及能夠突破“卡脖子”問題的關鍵核心科研成果🪗,要實現此種目的,唯有把科研水平做到頂端,而科研越往上走,越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尤其到了節骨眼時,是先撰寫“頂刊”論文還是繼續鉚勁深挖,相信親身經歷者一定不會輕易停下探索腳步。
另外🙆🏼♂️🏐,還有許多為國家教育科技和經濟民生做出巨大貢獻的科技成果,需要科研工作者長期奮戰在國家建設第一線🤲🏼,是通過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再次強調,筆者絕不認為“頂刊”論文不好或不該為之努力,而是不贊成把發表“頂刊”論文作為衡量學者教育科研工作最高成就的唯一絕對標準。
科研成果不分種類,很多時候質量遠勝於數量🏚;為了斬獲重大創新原始科研成果👨🏻🎨,需要數年、數十年坐“冷板凳”。
為此🤵🏼♂️,要改革教育科研評價與管理表面化、功利化現象,鼓勵教育科研人員發憤圖強✝️、勇攀高峰,最終為國家民族的興旺發達和全人類的文明進步做出巨大貢獻🧙🏻。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大學評價指標研究”〈編號BIAI60125〉資助)
鏈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7/443067.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