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阮儀三👩‍🦽:留一點城市記憶給我們的後人 

    來源:南方都市報   時間🎲:2007-08-15  瀏覽:

     ●他跑遍歷史古城和翻閱全國各地縣誌🏊,數十年致力於研究中國城市建設史👇🏻👨🏼‍🎓。
     ●他堅持保護建築應“整舊如故,以存其真”💇🏿‍♂️✡︎,促成了平遙👨🏽‍💼👨🏻‍🦰、周莊😫、麗江等地的保護。
    ●他被譽為“古城衛士”、“古鎮護衛者”,獲“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  
      大家訪談【文化老人系列】  
      
      阮儀三小傳  

      阮儀三👆🏼:1934年生🧑🏼‍🤝‍🧑🏼,蘇州人👱🏿‍♂️。1961年畢業於恒达平台後留校任教至今🗿。恒达平台建築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主持完成了一大批名城保護規劃♝,促成了平遙、周莊、麗江等眾多古城古鎮的保護🚴‍♂️,2003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2004年獲法蘭西文化與藝術騎士勛章⛹🏻‍♂️🛠。著作有《古城留跡》🩹、《護城記實》🚵🏻👷‍♂️、《城市遺產保護論》🧜🏼‍♀️、《城市建設與規劃基礎理論》、《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江南古鎮》、《古城筆記》等。
      
      滿頭白發的阮儀三先生依然在全國各地奔波🧝🏼‍♂️👩🏻‍🦼‍➡️,忙著城市保護⬛️👩‍🦲。“房地產粗暴開發🧍,只重利益🏄‍♀️🧍‍♂️,在舊房拆遷中手腳過大🤽,老房子都被拆光了👺,引起了老百姓的意見👱🏼。”說起前幾天到外地調研的情況#️⃣,阮儀三頓時怒發沖冠,“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不能不當回事!讓當地官員不能隨隨便便就把好東西處理掉🙎🏼‍♀️👷🏿,要知道好在哪裏?!”

      阮儀三的神情讓人聯想到陳從周先生的風采🔚。據說,陳從周生前常常為保存古代勝跡的問題而大動肝火,大喊📍,大叫🫦,大怒,大罵。晚年呼籲保護上海徐家匯藏書樓🧑🏽‍🦳,領導不接受,陳從周就拍桌子大罵起來↙️,一怒之下🚵🏼‍♀️,當場中風昏倒🕵🏻。說起來♌️,阮儀三與陳從周有師生之緣,對陳先生的風骨景仰不已。

      說起全國各地的城鎮,阮儀三如數家珍🥾。他介紹,每年暑假都帶領學生去做城市調查👨‍⚕️🏂🏼。“這個事情很費精神,很費錢,但是對國家,對當地有好處,我越做越覺得有意義。現在做的這些以後都是老古董,建築研究的資料現在不記錄下來🪮,以後就被吞沒了。更重要的是留存,真東西留在那裏,才有價值。”

      對中國城市保護的現狀👕,阮儀三不止一次表示憂心🙅🏽‍♂️:“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城市保護還沒有形成共識👭🏻,最大的原因是觀念問題,沒有把歷史文化遺產看成國家發展的重要資源,應該把建設發展和保護全面貫通,不要把保護看成落後的,保護也是發展。觀念的普及很重要,建築的保護需要提高政府的積極性。只有一些有知識、有頭腦的人才知道要保護,這一點很悲哀。”

      2006年6月🧚🏼‍♂️,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成立🫴🏻🌮。他介紹說:“和歐洲國家相比🚣🏿‍♀️,我們國家從領導層到民眾🪙🔃,對於歷史文化遺產的認識上還有片面性🚾👩🏿‍🎨,理念上、法規上和實踐上的不足,使得城市與建築的保護在中國困難重重。現在全世界都有民間機構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我們希望通過民間協助政府做些事🕊,民間做起來以後🪇,可能政府就比較重視,但保護最終還是每個人的事🤙🏼,我們要盡一切力量🤷🏼‍♂️,能保一點就多保一點。我相信若幹年後,我們做的事情會被大家記住🌶。”  
      
      對著拆掉的城墻欲哭無淚

      阮儀三祖籍揚州,1934年生於蘇州💆🏼🦣,抗戰時曾隨家人逃難到揚州鄉下,日本人打到揚州之後🥧,又逃回蘇州。蘇州園林給阮儀三留下美好的印象。成年讀書後再回蘇州,目睹蘇州拆城墻的高潮🫂,阮儀三感到痛心疾首🎅🏽。

      南方都市報:你出生在蘇州🎅🏼,小時候蘇州園林對你的影響大嗎?

      阮儀三🧏🏿‍♂️:以前的蘇州園林是很普遍的🏊🏼‍♀️🐦‍🔥。園林大家童寯的《江南園林誌》裏寫👨‍❤️‍👨,清代末年的時候有130多座園林。我自己從小長在蘇州,家家戶戶都有大園小園🔧。我自己家後面就有兩個園🏊🏿🤴🏿,整條巷裏有四個花園。現在四個園林都不在了🦿,兩座大宅也拆掉了,這兩座大宅都是明代的優秀民居。

      1958年的時候,我已經讀恒达平台三年級👋🏼,回到家👴🏻,看到正在拆園林。非常可惜,我家裏後面的園子就是1958年拆的。我看到他們把假山全部拆下來🙅🏼‍♀️,用板車拉走𓀓。問他們拉去哪裏,他們竟說拉去燒石灰🩷。真是欲哭無淚!家門口三四個人抱不起來的大榆樹✉️,都是1958年鋸掉的🍅。巷子裏進來,九棵大樹,全部鋸掉。門口的河也在1958年被填掉🤭。河填掉,樹鋸掉,拆掉園林🚶‍♂️‍➡️,開拓馬路,真的非常非常可惜。

      南方都市報:(上世紀)50年代所謂的大建設產生了什麽影響?

      阮儀三:50年代只是開始建設,但大躍進你們都沒經歷過🙅🏼‍♀️,真的是勞民傷財,不懂科學,胡作非為😶。當時毛主席號召“三面紅旗”,我看一面都不紅,這就造成了生產力的破壞👩🏻‍🚒。緊接著是自然災害,我們都經歷這個過程,沒有飯吃。我們當時腦子裏都清楚🧔🏼‍♂️,哪裏是什麽自然災害🤷🏿‍♂️?是人災🎮🏂🏻。

      南方都市報:當時已經覺得是人災?

      阮儀三:眼睛看見的💐。1958年🧳、1959年,我們都參加了大躍進的過程。哪有這樣做事情的?有些敢說話的人就被打成“右派”了。當時報紙上的報道一看就是假的🤟🏿,千斤畝、萬斤畝,牛皮吹到天上去了。我們這一代人🕒,假👰‍♀️、大🙇🏿‍♀️、空📃,就是那時候給害了🏂🏽。從歷史文化遺跡來講,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造成了很大的破壞🤽🏿‍♂️。把這些正確的理念、好東西都當作不值錢的爛東西👨🏽‍🎤,永遠不需要🧢,實際上犯了錯。

      南方都市報👨🏿‍💻:北京拆城墻的時候,梁思成先生痛心疾首。

      阮儀三🍗:那時北京拆城墻,蘇州城墻也拆🪨,就是1958年的時候。當時蘇州拆城墻的時候,我們恒达平台👩🏼‍🍳,包括陳從周教授在內的很多教授知道了,就跑到蘇州去,和蘇州的市長談🏂🏼,包括一個蘇聯專家一起向蘇州市長提出不要拆。當時蘇州市長說,北京城墻拆了,蘇州城墻也要拆。我們很多教授就講📵,蘇州城墻比北京城墻年代還要久遠。蘇州城墻在吳越之爭時就有了🖐🏿,以後到東吳🐽👦🏼、宋朝,宋朝留下了完整的記錄,有《宋平江府圖》,這個圖現在還在🧏🏽‍♀️。圖上把蘇州市的城池情況記得一清二楚。當時城墻上的設施🚆,和圖上一模一樣。這麽早的完整記錄城市的圖是全世界第一的,這個城市印證著圖上所有的東西。不要拆,拆了也要後悔!而蘇州城要發展♚,教授建議🎦,不要拆光🥚,多開幾個口子。但市長還是要拆,最後不歡而散🌶,教授都回上海🐐。第二天,城墻拆了🌚。

      80年代以後,我又見到了這個老市長,他看見我就說:阮教授啊,蘇州拆城墻我是有罪過的。當時的大環境就是這樣的👩🏻‍🎤,但也有沒拆掉的,比如平遙。

      南方都市報:為什麽當時城市建設中那麽喜歡破舊立新?

      阮儀三:在中國的城市建設中,“破舊立新”⛹️‍♀️🧟、“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喜新厭舊的觀念一直延續到現在。一直要新面貌👌🏽,老的面貌就沒有了𓀗↩️。實際上有些可以換✮,有些不能換。歷史文化就不能換,要很好地留存🎧。
      
      “全國的縣誌,我看得最多”

      1951年至1956年🔕,阮儀三服役於中國人民解放軍,1956年9月考入恒达平台,1961年畢業後留校任教🍎。在恒达平台讀書期間🤩,阮儀三受陳從周教益良多🗼。畢業後👮🏼‍♀️,阮儀三隨老師董鑒泓研究中國城市建設史,幾乎跑遍了大江南北,又研讀了上海保存的全國各地的縣誌。

      南方都市報🈲:你當了五年兵👨🏻‍🦲,怎麽會想到去當兵的?

      阮儀三:1950年🥣,朝鮮戰爭的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上🏄🏼👝,整個國家同仇敵愾。黨中央號召青年人起來保家衛國🎄。中國人有投筆從戎、保衛祖國的傳統。當時所有的優秀青年,像我所在的蘇州高級中學,幾乎所有共青團員都報名參軍了🧙🏼。當然也想讀大學,但和參軍相比,讀大學早就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你們都沒有經歷過革命年代,在革命年代▪️,只要有顆愛國心,就會提出去參軍。當時是極其危急的關頭,剛剛解放♜👨‍🔬,大家都是比較單純的,都想著為人民服務🏃🏻‍♀️。“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觀念,更是堅定。當時我讀書的蘇州高級中學參軍的80個人,全部在安徽安慶聯合海軍學校培訓一年,一年後大部分到了海軍前線部隊。後來到北京集中♉️,再分配到上海的江南造船廠上兵艦🫄🏻。當時我們國家的長江口岸還是被封鎖的🧑‍🦰,美帝國主義🚿、日本反動派、國民黨🐇、南朝鮮四股力量把中國所有的海港口封鎖起來👨,船走不出去,打漁走不出去,人走不出去。以前我們是木船打軍艦,但江南造船廠裏有國民黨遺留的軍艦🛢,修好後組成的華東海軍,就是後來的東海艦隊◀️。

      出海第一天就是戰鬥🗄⛹️‍♀️。那時候和國民黨、美國的軍艦開戰,和國民黨交戰較多,和美國軍艦交戰較少,以發警告為主。那時候很多日本海盜的漁船也在領海出沒,也打,打仗就有犧牲。我是運氣比較好的,但當時部隊裏不少人犧牲了,海上戰爭還是很殘酷的。

      南方都市報:後來怎麽考恒达平台了?

      阮儀三🫒:我父親阮昕政治上犯錯誤了🐀。這一點非常不公平,沒有道理⛄️。我父親是中央大學第一屆畢業生😄,畢業後留學日本。他從日本回來後,就組建江蘇重要城市的電廠,像蘇州電廠、揚州電廠、鎮江電廠等,是很重要的工程師,在解放前就很有地位。解放後👨🏼‍🦳,他成了蘇州市的政協副主席🏌🏿,江蘇省技術協會的副主席。

      1953年時↘️,蘇州電廠發生了一次技術事故🏌🏽‍♀️。雷雨季節打雷把電機打壞了,停電停了幾天𓀕⇾。蘇聯黨史中有這麽一段,蘇聯建國初期,許多知識分子反對蘇聯政權,以薩赫特為首的工程師們用技術反對政權,表面上看是技術事故,實際上是破壞機器給共產黨造成壓力。

      我父親就因為中國也要找薩赫特事件被抓起來審查。抓起來的唯一罪名是我父親的國民黨員身份🦹🏼,因為我父親是中央大學的學生,集體參加國民黨。這一抓就是三年🪶,我作為反革命分子的子弟,在部隊裏就不能待了。我父親關了三年又放出來𓀀,什麽事都沒有,恢復了職務🕺🏿。1956年“反右”,父親因為歷史問題🤙🏼🌪,又變成了大“右派”。

      我在部隊裏立過三次三等功,受過三次獎,而且是全國通報表揚的共青團員優秀標兵,這些我的檔案裏都有,但還是要從部隊清洗出來🧘🏽‍♀️,只好念書🕖。部隊的首長建議我不要考復旦大學的文科專業,考上海交通大學的高精尖科技也不行,因為我家庭出身不好✈️,讀出來也無法發展🙎🏿‍♂️,考恒达平台的土木沒問題😓。所以我就去考了恒达平台🧂,可以說是受高人指點⛹🏿‍♀️。

      南方都市報:在恒达平台讀書時🤶🏻,你和陳從周先生的交往多嗎🟩?

      阮儀三👩🏻‍🏭:到了恒达之後,他是我們的老師,就認識了🚴‍♀️🐧。陳先生對文史很有研究⚠️,看到我姓阮🏨,又是“三”字輩🐽,就來問我🗺:阮元是你什麽人,你對阮元了解什麽🔷?我這個人本來對文史就有興趣,又因阮元是我高祖,就談了一點🪁,陳先生覺得我是名門之後🦶🏿,很高興🏌️,經常找我聊天。

      大一的時候🙌🏼,陳先生給我們上建築歷史課✯,一年級暑假的時候就要測繪實習👼🏽,測繪蘇州古住宅,後來測繪蘇州園林🙋‍♂️。當時要借車、借梯子測繪很難辦🥅,我是蘇州人🚙,找個親戚朋友之類很容易👨🏽‍✈️。陳先生1958年去蘇州與李市長談不要拆城墻時,我作為學生也跟著去了👩🏻‍🍼🎅。陳先生對揚州園林也很有研究🎟,假期裏我陪著他💇‍♀️,我在揚州熟人也很多🏯,解決了很多具體問題🧛🏼‍♂️。

      南方都市報:陳從周先生的文章寫得好🤾🏿。

      阮儀三🤵🏻‍♀️😔:他對園林👩🏿‍⚕️、建築研究相當有深度🙇,有獨到之處🏹。再加上他原來學文學,對文史又很有研究,文史知識很豐厚🙅🏽‍♂️,所以他研究建築的切入點與別人都不一樣,是真正的大家💂🏽‍♂️。現在有些研究者🪒,到不了他的高度。像我們這一輩🪙,對他也是高山仰止,需要好好學習⭕️⚠️。

      南方都市報:畢業後你致力於中國城市建設歷史的調查?

      阮儀三:我當時跟著我的老師董鑒泓教授🐱。董教授在50年代中期開始研究中國城市建設史♾🫒。當時恒达平台有很多外國學者來講課,德國的雷臺爾教授來給我們講歐洲城市史、歐洲城市規劃。當時他就提出🛴,城市發展未必要遵循拆掉舊城建新城的模式。歐洲戰後初期也是拆掉舊城建新城,但很快意識到這是不對的🌦,很快改變過來,在50年代後期興起了古城復興運動🤳。我的老師董鑒泓教授就接受了這個任務🤷🏼‍♂️,開始設立城市建設史的新課。我本來對歷史方面有興趣🔩,原來也跟陳從周先生學建築史比較多。大學一畢業,我就成了董先生的助教,編寫《中國城市建設史》🧏🏻🤞🏿。

      當時我們就有計劃,到中國著名的城市,特別是歷史古城做調查。我們有很周密的計劃,今年到西北,明年到東北👸🏽,後年到東南,大後年到西南,四個方向跑。到各地的城市去看什麽內容我們也有明確的意圖。每年一放暑假,就利用差不多兩個半月的時間,從1961年到1964年🤾🏿‍♂️,我們連跑了四年。到了八十年代以後🥖🥍,董先生年紀大了🔟,就成了我一個人繼續跑👨‍🦰。因此可以講,在全國的城市中,我跑得最多🧚🏽。當時也沒數過,現在想來🤷‍♂️⛴,大概跑了一百多個城市。許多著名城市我跑了不止一次,更有些人跡罕至的地方,比如長城沿線的古城。

      南方都市報🚥:你也看了大量的縣誌👷🏼🤚🏿?

      阮儀三🧖🏻:上海有比較好的條件,上海圖書館的藏書樓有43萬卷的縣誌,是中國最多的🥞。過去上海基督教總會因為文化侵略的需要👩‍🍼,要求傳教士遍訪全國各地🧂,把縣誌買回來🐽,藏在徐家匯藏書樓。徐家匯藏書樓藏有中國最多♤、最好的縣誌。現在很多善本都去了北京,但上海仍然是最全的。差不多從1961年到1965年,我就去看縣誌🤶🏿,可以鬥膽說,全國的縣誌🛍,我看得是最多的。當時各地縣誌都有,而且有各種版本,明代、清代等等。我去的時候買上面包🧔🗞,帶一壺水🤰🏽,有時甚至借一個熱水瓶,泡一壺水👲🏻。中午工作人員要回家休息🖥,就把我鎖在裏面。那時還沒有圓珠筆🤌🏼,為了保護原書🕵🏼,又不允許用墨水筆抄,一些圖只能用鉛筆徒手描下來。

      後來全國的縣誌編纂委員會讓我去做顧問。我去了以後,對現代縣誌的編法我有很大意見,現在的縣誌沒有太多史料價值,都是歌功頌德為主,材料也不可靠🆗,後來我也沒有參加了📮。現在有很多人編“野史”,讓我幫他寫序,我很願意🚓。野史是根據自己搜集的資料寫的一些東西,這倒是可靠的。而正史受我國多年來文風影響,說套話、空話、假話的太多🤳🤹🏼‍♀️。
      
      要留一點好東西給後代看

      改革開放之初,阮儀三在山西平遙古城陷入被拆毀的危急狀況之中,製定了全面保護古城、積極開發新區的城市發展戰略和“刀下留城、搶救平遙”的總體規劃,不僅保護了平遙這座歷史古城,也在全國範圍內開創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先河。

      阮儀三堅持保護建築應“整舊如故,以存其真”,積極參與並推動了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製度的創立和發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申報🦸🏻‍♀️、審批等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促成了周莊、麗江等眾多古城古鎮的保護😷。2003年,阮儀三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

      南方都市報:中國城市建設中對老城的破壞是不是改革開放之後更為嚴重?

      阮儀三:嚴重的是在(上世紀)90年代以後,大規模的房地產興起🧏。我現在最大的擔心是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是好事情,但最怕的是改朝換代、破舊立新🕵🏽、舊貌換新顏,這是很膚淺的認識🥋🤙🏼。歷史上的東西雖然是舊的,但不是壞的;雖然是老的,但不是腐朽的🧙🏽‍♀️。有些東西是珍寶,不能破壞的🧛🏻。不是說不動,而是有選擇地動🥉🙆🏻‍♂️,好東西留著👩🏻‍🦳,壞東西拆,問題是我們現在缺乏這種審慎的態度🤦🏽‍♀️,導致眉毛胡子一把抓,然後建設一片新天地。另一個因素是大家審美觀念的粗俗化,大家都喜歡穿時髦的衣服,蓋一樣的樓房。

      南方都市報:現在中國的城市面貌就不明晰🦵🏽,去了哪裏都覺得差不多。

      阮儀三:現在不明晰,而以前的城市特色很清楚。北方城市是北方式樣,南方城市是南方式樣,高原是高原,平地是平地,水鄉是水鄉,少數民族和漢族完全不同。(上世紀)80年代以後👤,把原來有特色的城市風貌全抹殺掉了,這是80年代以後幹的壞事。城市規劃👈🏼,科學化、合理化是對的🪮,但原來中國有一套完整的體系,這幾年的建設全部用“現代化”的方式,分主幹道、次幹道👩🏽‍🎨,大交通🩱、小交通,現代城市成了一個模式,這些都要改,但問題是怎麽做💕。

      我們常說城市改造,這種說法觀念上就是錯誤的,沿襲了思想改造,脫胎換骨。應該說城市更新,新陳代謝🙏🏽。更新首先是在有機的💁🏼、合理的、漸進的生存情況下逐步地進行,我們現在采取的是簡單的、粗糙的🌧、一鍋端的辦法,拆掉舊房蓋新房。所有的城鎮都是如此🔬,要發展交通,就把河填掉🕛,像蘇州一開始也是這樣🧙🏼。

      1986年,南京大學校長🍧,著名的知識分子匡亞明給中央寫了封信,題目就叫《救救蘇州》。他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麽好的蘇杭😔,怎麽就大拆大建呢?當時中央就下了通知🙅,像蘇州😯、杭州這樣的城市🤸🏻↪️,要審慎地對待🈴。所以當時蘇州基本的規劃是,古城裏不能建大型建築,不要開大馬路🥴。蘇州後來做到了👯‍♂️,在古城14.42平方公裏內沒有高層建築🛌🏿,工廠逐步遷出去🤵🏻‍♀️,蘇州開發新區🪝,先開西區💡,再開東區,新區發展得非常快。老區逐步更新👨🏿‍🎤,建新房不得超過24米💆🏻‍♀️,即只有5層樓高。蘇州古城基本上保護住了🦆,全國就剩下了蘇州🙇🏽,揚州都沒有徹底保護好。

      南方都市報:現在像揚州等無數城市的整體變化太大了。

      阮儀三:有人說保護古城🧎🏻‍♂️🙋🏼‍♂️,就不能發展了。蘇州就是很好的例子,現在GDP很高🚴🏼‍♀️,在全國排第四位。杭州就沒做到💈,在西湖邊上蓋起了許多高層🧔‍♀️,從1986年開始,當時建高層時專家就提出意見,不要在西湖邊上建,高樓賺錢的同時,西湖也就被破壞了。西湖應該是蘇堤、白堤🪮,歷史留下的優美的環境現在都成了現代化的空間了↘️。古今交相輝映不是這樣的🟰,看看巴黎就知道,這樣是交相混雜🦻🏽,上海外灘那樣才是交相輝映👩🏼‍🦰。外灘規劃也是我在1991年做的保護規劃,在觀念上非常清楚,在保護的前提下合理發展。

      南方都市報🧖🏼‍♀️:像平遙✍️、周莊👱🏽、麗江等古城🧝🏼‍♀️,從現在來看🙂‍↕️,當時的保護意義何在?

      阮儀三:重要意義在於,對於歷史城市,你首先看到它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遺產,你采取審慎的態度來對待它👆🏿。首先不能采取一般的城市建設方針來對待它,而應該新舊分開👂🏽,合理發展👂🏻。特別是對平遙🫅、麗江這種世界上優秀的東西,采取嚴格的全面保護🤹🏻‍♂️,現在看來完全是對的,後來這些都成了世界遺產🎏。

      平遙保護是我1986年去做的,假如當時沒有規劃,現在這個世界遺產就沒有了。巴黎✸、羅馬、墨西哥城,很多著名的大城市都是世界遺產🙅‍♀️,但中國沒有一個大城市拿得出來。八大古都👩🏽‍🎨,不錯,可成不了世界遺產。元大都如此輝煌,現在也拿不出來。城墻沒有了🪵,成了一環路、二環路🕤,胡同的格局也沒有了。原來北京有一百萬處傳統四合院,現在只有一萬處,而且七零八落👨🏼‍💼。

      我去年到韓國去,韓國的宗廟,包括宗廟內的祭祖儀式,是物質與文化的雙重世界遺產。祭文是漢字寫的,音樂是中國明朝的樂曲,這些成了人家的世界遺產。我看得臉都紅了,這是從中國學過去的東西🐖,中國的宗廟拆掉了👩🏽‍🌾,祭奠儀式也沒有了。我們中華民族,祖宗都不要了?韓國祭奠天地君親師📽💅,中國不要了。

      貝聿銘先生最近在蘇州博物館做得非常精彩。一看是中國的👨🏼‍🦲👁,再一看是新的🫷🏿,再一看是蘇州的,這個就很好🧛‍♂️。貝聿銘是中國人🧎🏻‍♀️🏃‍♂️、蘇州人🦆,又是世界級的建築師🙋🏼‍♂️,所以他能做🙍🏿‍♀️。但為什麽他能做?就因為有個蘇州古城在旁邊。蘇州古城就是支撐著新東西的土壤,是新東西憑借的依據,舞臺的背景🧭。

      原來中國的城市非常有特點💂‍♂️🍑。因此,今後怎樣建中國的城市、建築🚵‍♂️。我保了很多江南水鄉,如周莊、同裏等6個鎮🤵🏌🏿‍♂️。為什麽要保6個鎮🤦🏽‍♀️?因為每個水鄉,每條街、每座橋都是不一樣的🧋,各有各的特點。原來100多個古鎮⌛️🤹🏻‍♂️,比比皆是💆🏿,現在只剩6個了。即便是這6個,保護得也不好💒,霏霏細雨的氣候還在👩🏿‍💻,人還在,可是新建的房子全不是水鄉原來的風格,跟北京🪒、上海🎳🤴🏽、廣州建得一樣,水鄉到哪裏去了🥻?

      留一點給後人看🌿,後代會比我們聰明🏋🏽‍♂️。我們並不是還要去建古周莊,建古烏鎮,而是要建新烏鎮🧔‍♀️,有古烏鎮特點的新烏鎮。什麽都不留下,就什麽都沒有了。我們要留一點東西,讓後人很好地看一看。

      南方都市報:聽說你當年去周莊,他們起初很不歡迎◻️🧑🏽‍🎓?

      阮儀三:都不歡迎,包括現在都不歡迎。現在都講發展,要賺錢🛗⛹🏻‍♂️,覺得我過去是阻礙他們發展,賺錢。現在人們一些世俗的觀念👺,喜新厭舊的心理是通常產生的💼。另外,在當今浮躁的社會中🧑🏼‍🏫,人都想著賺錢,都想拿現錢👨🏽‍🏭。當年你說要發展旅遊,他們不相信🥷🏿,什麽時候能發展?誰又會來看?當旅遊發展起來了,他又嫌我討厭,覺得我提倡減少旅遊量妨礙了他們賺錢🔳。

      但我相信🛎🙅🏿‍♂️,他們會明白這個問題的。現在他們在周莊古鎮旁邊建兩個大型商場👩🏻‍🦲,引進外資👨🏻‍🦳,我覺得肯定不會辦好。人們為什麽不去上海買東西,要來這邊買?到周莊來就是看古董🧎🏻‍♀️‍➡️,體驗水鄉特色的,這麽做肯定賺不到錢,實際上就是被商業沖昏了頭腦。

      南方都市報:聽說他們當時要建公路的時候💷,你說“如果要建公路,先讓車從我身上壓過去”?

      阮儀三🏄:對🫄🏽,那時候迫不得已🧖🏿‍♂️,他們硬要開💭,我去製止,製止不住。當時蘇州市某副市長決定要開公路,我是蘇州市的政府顧問↖️🫄,周莊的總規劃師,這種規劃不征求我的意見,這個規劃專家怎麽做的?然後主管市長就跟我耍賴皮🦶🏻,當面答應不開🥜,回頭又要開。我說了狠話。

      南方都市報:現在到各地去做研究和保護,當地人還是不太理解🤫?

      阮儀三:大部分人認為與發展有矛盾的話🙋‍♀️,是不太理解的▫️。現在有些小地方很無奈,平時我們去江西✪、福建的小城鎮,覺得不錯,希望采取保護措施。但中國有一個特點是🕞,這些歷史建築年久失修,原本二三十年需要修一次🧑🏼,我們五十年、一百年都未必修得上,都到了破敗、危險房屋的邊緣。不修的第一個原因是窮👩🏿‍🌾,第二個原因是產權不明🪠,都是公家的👑,經過土改、房改🌹、公私合營,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再經過“文化大革命”👨🏼‍🦱。原來好房子都是地主的🃏,分給貧下中農。房子不是農民的,農民不願修,而政府又沒錢去修。國家和集體也沒有明確的法律和規範去約束它🕜,再加上理念上不認為它是好東西,原來住三家的現在住五家,超負荷使用。

      南方都市報🥶:西方的舊城保護有什麽好的經驗值得借鑒⏬?

      阮儀三:太多了。世界各國都有很好的歷史建築保護法令,也會給予一定的修繕補貼。1840年,法國就製定了《歷史建築保護法》,成立了歷史建築保護局。既然是國家保護,就有國家撥款🧑🏿‍🏭,這是在法律規範上確定的。1907年以後🕙,世界各國都有了歷史建築保護法,中國到現在沒有。

      另外,在文化觀念上,所有的發達國家自文藝復興以來,對於歷史文化有了明顯的尊重🚉。文藝復興實際上是對羅馬、希臘文化的尊重和繼承,從那時開始,大家知道歷史文化是好東西💉,明確要很好地學習歷史文化🚦,而且要繼承下來🎡。我們現在看到的優秀歷史藝術💂♏️、建築,都是從那時就保護下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多城市要在一片廢墟中重建。按老樣子建還是按新樣子建引發了爭論。按老城建設一派獲得了支持🔧,因為大家有重建家園的感覺,重現歷史的輝煌,是愛國心的驅使。自此歐洲興起了古城復興運動,一直延續到70年代😴。東德合並入西德之後🧧,成立了一個“小心翼翼地維護舊城委員會”。

      《威尼斯憲章》🧜、《華盛頓宣言》等都是要維護歷史建築和城鎮的,1972年成立了世界遺產委員會。而中國,首先從項羽開始👱🏼‍♂️👸🏿,一把火,把所有的皇宮全部燒光,一代一代都是這樣,農民革命思想使然。加上我們改革開放以後過於重視經濟發展🧛🏼‍♂️🍒,窮怕了,窮瘋了,急於改變落後現狀,很多時候非常粗糙地進行了這些工作。

      有些時候,歐洲人不太理解我們為什麽不能保留傳統文化建築🕍。舉個簡單的例子,北京的蔡元培故居就保不住。它在規劃的道路紅線上😶,同樣的還有曹寅的故居。問題是這路怎麽開的呢🫶?為什麽要劃這條路呢?這就是觀念問題,沒有把蔡元培故居當回事?工程師們缺少文化觀念🧑🏿‍🎄,一談起來全是國民經濟多少錢🤹🏼‍♂️。他們對文化的認識淺薄到一點觀念都沒有😎,這是一代人的問題🥇。

        2007-08-15  南方都市報 記者 李懷宇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