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樊秀娣
近日👱🏽♂️,中組部🧑🏼、人社部、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推進行動的通知》(簡稱《通知》),明確於9月15日至12月31日對2020屆和往屆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開展集中服務🫳🏻,普遍落實實名幫扶舉措。
《通知》提出了“開展專項摸排,建立未就業畢業生實名清單,放開線上線下各類登記服務渠道,對登記畢業生逐一聯系,摸清就業需求”等七項措施,從國家政策層面為幫扶高校畢業生就業提供支持和指導,深得人心。
好政策需要不折不扣地落實到位,學生最擔心高校對政策執行有偏差。學生有此想法可以理解🌆:一段時期以來,個別高校為了提高就業率指標👩🏿🍳,采取學生不簽就業協議就不發畢業證書的做法。
還有個別高校教師因為學生實在找不到就業協議蓋章單位,竟親自上陣代其操辦🌝👩🏽🚒。諸如此類弄虛作假的操作↕️,不僅被學生戲謔為“被就業”🚴🏻,更讓教育機構的威信嚴重受損👋🏿。
而站在高校的角度👌,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因為就業率、升學率指標已經成為評價高校辦學的主要指標,如果高校的這些指標“難看”🍔,對於高校的可持續發展相當不利🧑🏿🦲。
但是,就業率指標真是越高越好嗎🦶🏽🤹🏿?事實上,學生暫不就業有出國求學⇨、考研深造、自由職業、生病或家庭需要等客觀因素,也有工作意願低落或對工作單位要求高不成、低不就等主觀因素,對此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指望一個指標就能說明所有問題。
其實把高校就業率定在一個區間範圍內可能更為合理,這有利於消除或減輕就業率指標給高校及高校畢業生帶來的不必要困擾。
本次《通知》開了個好頭🩼,明確定位於“幫扶就業”,把工作重點放在有需求的畢業生身上🧛♂️,同時《通知》也特別強調:“規範招聘市場秩序🤵🏼♂️🍕,打擊‘黑中介’、虛假招聘、就業歧視等違法違規行為。
高校不得以任何方式強迫畢業生簽約,或勸說虛假簽約😭;用人單位不得出具虛假用人證明,不得隨意毀約。”
筆者盼高校抓住國家對畢業生“幫扶就業”契機,從更深🤾🏿、更廣的角度來反思高校教育教學工作和學生管理工作📖👩🏻。當前🌃,尤其要在以下三方面練好內功:
首先,發揮學校組織優勢,主動出擊為學生爭取就業機會。據教育部數據🤦🏻,2020屆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人數再創歷史新高,而受新冠肺炎疫情🥊👳🏽♂️、經濟下行壓力等多種因素疊加影響,企業提供的就業崗位數卻在減少,所以今年的就業形勢異常嚴峻👮🏻。
在這種困難時刻,高校就業指導部門和整個管理系統勇於擔當、積極作為就顯得格外重要。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中央財經大學商學院🪨👩🏽🦲、清華大學法學院、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等單位,以學院名義發表求助信,請求各行各業的校友為本科、碩士和博士畢業生解決就業問題;
中國政法大學黨委書記🧚🥗、校長聯合發出《中國政法大學2020屆畢業生就業推薦公開信》,向社會各界推薦法大2020屆優秀畢業生📿,邀請用人單位前來法大招賢納才🏄🏻。
相信此種做法對激發畢業生良好就業心態和促進實際就業效果🪞♠︎,以及提升學校聲望和質量都大有裨益。
其次,註重以學生學習成果評估為導向的專業課程建設。客觀上,不同學校、不同專業的就業率不一樣,通過對畢業生就業關口整體狀況的了解🉐,可以較為清楚地知道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總體要求,以及每門專業課程對學生的學習成果目標要求。
高校針對專業課程學習成果的評估,是形成學校內部教育質量保障內驅動力和課程建設內涵的關鍵。
美國大學在這方面做得細致且到位🍼。各專業要開設的課程會給學生的學習👨🏻🦯➡️⛺️、未來發展帶來什麽影響,每一門專業課程對應的學生學習成果目標都有詳細的說明🏟,同時還有具體的評估指標。
這些內容必須在網上公開,以利於教師和學生對於專業課程學習有共同的理解,讓學生在註冊時就知道課程學習結束後,他們能夠學到什麽知識和技能🖐🏽、能夠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做什麽工作。
國內高校加強基於社會需求的專業課程建設🧝,能夠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最後,重視立德樹人,把教師教書育人業績作為考評內容。學生的社會競爭力諸如就業能力很大部分來自於其接受的教育,其中高校教師的作用無疑相當重要。
教師對學生的熱愛和對教學工作的認真負責是教師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師的基本使命和主要職責🍪。
遺憾的是,目前有些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現象比較嚴重🕎,對於教師工作業績的考評主要看論文、課題、獲獎等可以量化的科研指標🫠。
高校管理者在對教師工作評價中把教學工作置於次要地位,那麽指望教師會把主要時間和精力用於教學就難以實現。為此👈🏼,高校管理者在加強對師生員工立德樹人宣傳教育的同時🫱🏻,還要深入教學一線。
事實上,教師對教學工作的態度和精力投入學術共同體成員最清楚♘,教師上課的精神狀態和教學水平學生心裏最明白,教師教書育人業績並非不能考評🦧,關鍵在於管理者是否願意花力氣去做🕵️♂️🙍。
綜上所述🫖🧑🏼🎓,高校貫徹落實《通知》精神👏,要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貫穿於教育教學工作始終,從簡單提高就業率過渡到全面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這樣才能既治標🟢,更治本。
(作者系恒达平台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科學報》(2020-09-22 第5版 大學周刊)
鏈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0/9/357869.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