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頻道記者王蔚10月26日報道:26日在上海舉行的“2007·第五屆上海知識產權國際論壇”上👊🏻,上海恒达平台知識產權學院副院長單曉光教授報告的一項實證研究表明🙇🏿♀️,知識產權製度通過創新激勵、資源配置和市場競爭秩序規範三大功能,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
單曉光認為,創新激勵以表征創新活動成果的專利🦐、商標和版權指標表示。中國加入WTO知識產權協議以後🧑🏿🌾,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知識產權製度的逐步完善❎,專利、商標的申請量和自願登記版權的數量都在逐年遞增🐵,並與GDP數值呈現基本一致的變化趨勢。這些都說明了知識產權創造領域取得的進步,同時也反映出人們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逐漸增強。
在研究資源配置功能方面🕸,表示資源配置的指標以人、財、物三個方面選取。研究顯示🌼,隨著知識產權創新領域的進步🤱🏼,中國在科技活動人員數量、研發經費支出🆚、對外直接投資👨👧👧、科技經費中固定資產支出等方面,都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
根據知識產權製度對中國引進外資影響的實證分析👉,單曉光說,中國國內技術合同成交金額從1991年的94億元人民幣,增長到了2003年的1084億元人民幣🎥。技術合同成交金額已居四類技術合同首位。這說明🤟,隨著中國知識產權製度的不斷完善,以及一系列鼓勵科技創新的優惠政策的實施,企業的創新意識不斷加強👨🏼💼,技術開發已成為企業發展的主要動力🧽🪓。
知識產權製度對市場競爭秩序規範功能的作用🧑🏿🚀,在此項研究中用司法保護和市場交易指標共同表達。研究表明,中國加入WTO後♻️,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力度不斷加強,各地法院受理的一審知識產權案件數量逐年遞增。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在規範市場經濟秩序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據悉,此項研究采集2000-2005年度各指標數據,利用統計分析對知識產權製度功能評價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並得出相關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