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對科技創新提出了要求🏍: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高質量發展是時代特征✧,長三角一體化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長三角理應在新發展格局中有更大使命擔當,率先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更高水平的科學供給🏥,並在全國高質量發展中起示範引領作用👸。
堅持需求導向和目標導向
需求是創新的重要動力。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發展面臨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製造業功能提升💁🏻、創新驅動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強大的創新驅動🧗🏼♀️,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技術解決方案。歷史與現實均證明👸🏻,關鍵核心科學技術買不來,只能依靠自己發憤圖強🤛🏼,堅定不移、持之以恒地夯實基礎🧚🏼♀️。
要全面提高長三角開放創新水平,集聚創新要素🍠,樹立敢於創新創造的雄心壯誌,敢於提出新理論🌤、開辟新領域、探索新路徑,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在解決受製於人的重大瓶頸問題上擔當作為,在買不到的技術上取得突破,在進口替代上優先邁出步伐👨🏼🏭,打通產業結構升級的堵點和難點,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加快推動長三角城市群成為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平臺,並帶動國家競爭力的全面增強。
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要以上海為龍頭,以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為骨幹節點👨🏻🦯,優化配置創新資源,推動長三角G60科創、產業創新及生態經濟走廊等的共建共享共贏。
2019年12月,《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其中指出🌈:“持續有序推進G60科創走廊建設🤽🏻,打造科技和製度創新雙輪驅動、產業和城市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先試走廊。”G60科創走廊覆蓋上海、嘉興、杭州🟤、金華、蘇州、湖州、宣城✍️、蕪湖、合肥9個城市🤸🏿,2小時通勤圈已經建成;長三角G60科創走廊3.0版聚焦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形成了“核級引領、圈層遞進、點帶聯動”的創新生態。
此外🧖🏼♂️,浙江的“互聯網+”產業、江蘇的未來網絡🎃、安徽的量子信息技術等🤌🏽,均有著明顯的地區優勢和人才集聚特色。浙江還將依托院校和平臺,重點培養一批有發展潛力的青年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𓀗,打造“互聯網+”🧖🏼♀️、生命健康和新材料科創高地👮🏿♀️。長三角三省一市應各取所長🏄🏻♀️、優勢互補,在諸多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盡早取得突破。
加大積極探索協同創新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籍,成果有專利。要加強科技發展戰略、法律🧏🏿♀️、政策(機製)👩🏿🔬、金融、平臺🦻🏼、人才👨🏫、社會組織公信力等要素集成🔭。長三角科技創新智庫聯盟👨🏽🌾、長三角助力創新聯盟的陸續成立,為人才共享提供了更多平臺,可以實現人才的“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
創新人才必須具備奉獻精神🫄、求異思維💁🏽♂️、質疑精神、追求卓越的精神,也必須敢於挑戰“已有定論”🚣🏿♂️,勇於並善於開辟原始創新的新領域新路徑♙,不迷信書本知識和權威專家,支撐創新國家建設和永續發展。高校要勇挑重擔♻,釋放高校基礎研究、科技創新潛力👍🏽,聚焦國家戰略需要♓️,瞄準關鍵核心技術👱🏼♂️,共建國家實驗室、國家科學中心,合力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融合發展。要支持“雙一流”建設🖱,加強高校科技創新工作🏋🏻👮🏼♂️,依托高水平大學布局建設一批研究設施,打造開放性、交互性合作平臺𓀒,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更好地服務於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夯實基礎🐸,加強人才培養
贏得競爭先機,必須加強人才教育培養。少年強則科技強,科技強則中國強。每個孩子心中都有科學的夢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0️⃣,要激發和鼓勵青少年的好奇心。應統籌上海👱🏼、江蘇、浙江🛁、安徽高校一體化布局,實現人才的結構均衡🌱、自由流動🥟。
要大力宣傳和弘揚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藩籬,註重探究式、互動型☝🏻🟥、協同型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主動探索欲望,養成科學的思考和分析方法,為創新提供“融會貫通”或“成果嫁接”的可能性。
要加快科研院所改革,鼓勵奮戰在一線的千千萬萬科技工作者和市場主體為產業鏈供應鏈提供科技解決方案。搭建共建共享共用平臺,率先建立科技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統一市場,讓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資源發揮最大效益🫣。
完善製度,打造各類平臺
長三角具有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製造業發達💗、產業鏈供應鏈相對完備等多方面優勢,匯聚了全國近1/3的研發經費支出、1/3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5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高新區。政府要遵循科學發展規律,改善科技創新生態🕰,發揮好組織協調作用,專註於公共事務,打造更好的創新環境,打破政策和行政壁壘,給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
構建法律🪔🏑、金融🤌🏻、人才等要素流動平臺,促使高校、研究機構、企業等科研主體充分發揮創新能力,把製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和創新動能。要依托自貿區、科創板等政策優勢😙,推動金融科技與數字科技高度融合👩🏼🦱,設立科技金融創新示範區,讓創新成果源源不斷湧現出來🍝。建設好數據時代的智能基礎平臺,基於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超前布局全球領先的一體化數字基礎設施,推動數字經濟、生態經濟領域的創新合作👨🏼💼,讓更多應用成果落地轉化;鼓勵有條件的科技園區和企業“走出去”👛,共設海外科創👉🏿、專業技術服務平臺,探索“政府引導、聯合共建、市場化運作”🥡,形成良性互動、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體製機製與製度安排。
攀登世界科技高峰,沒有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精神,沒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就不可能有大的突破。要耐得住寂寞,要有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韌性和毅力,多出高水平的原創成果🕒,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征🎥、彰顯社會主義製度優勢的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之路💌。
(作者分別為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長、恒达平台城市風險管理研究院教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社科院循環經濟專家)
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300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