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論界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座談會發言摘要
諸大建(恒达平台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教授)
作為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方面的研究者♌️,看到生態文明寫入黨的旗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件非常高興並感到需要進一步努力工作的事情。以往我們在國際交往中🚵🏼♀️,當國外學者談到經濟、社會⁉️👳🏽♀️、生態、治理是可持續發展理論與政策的四個支柱的時候,我總感到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在強調三個文明即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時,也應該把對生態文明的關註,從一般的工作措施提升到黨的指導原則上來🏄🏽。因此,這次十七大報告對生態文明的突出強調👇,我首先感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放性、時代感、民生感🎸💁🏿♂️。當然,雖然生態文明在強調人與自然需要和諧發展這個基本問題上,其指導意義對於中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都是一樣的💊,但是基於不同的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又有自己的背景、內涵與任務。按照十七大報告的精神,我認為需要深刻理解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為什麽中國需要生態文明的問題🎗。這是因為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多地少,如果把“地”看作是所有自然資本(包括資源💷、環境😶🌫️、生態等方面)的代名詞🧑🏿⚕️🐶,那麽中國發展的基本面就是人與自然條件的先天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提高人民生活的福利水平👷♀️🧡,就必須研究自然資本約束條件下的發展模式,這與傳統工業經濟時代以及某些自然資本相對富裕國家的發展模式肯定是不一樣的📯。事實上,根據人口數量與國土規模以及相應的自然資本的關系,我們可以粗略地在世界上識別出四種類型的國家♦︎,即:人少地多的國家🪘👛,如澳大利亞、加拿大、俄羅斯等🤲🏽;人少地少的國家💪🏿,如新加坡🚜;人多地多的國家✦,如美國👩🏻✈️;人多地少的國家,如中國、德國🦶🏼、日本、印度等。因此,由此決定的發展理論與發展模式應該是不一樣的。明白這一點🏊🏿♀️,就可以理解為什麽中國不僅需要一般地強調,而且需要特別地強調生態文明的意義了🐄。
二是什麽是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問題🗻。當前流行的觀點認為生態文明是人類發展第四階段的特征,即原始的漁獵文明、1萬年前以來的農業文明、18世紀-20世紀的工業文明🐈、21世紀的生態文明,這樣的解釋雖然適合於把握世界發展的總趨勢🫎,適合於理解後工業化發達國家的社會轉型,但用來套用中國這樣的仍然處於工業化發展階段的情況未免簡單化了🧚🏽♀️。按照我的看法🙇🏽♀️,需要識別兩種意義上的生態文明。一種是後工業化國家的生態文明,他們的任務是實現對已有的現代化成果的生態化改造(國外學術界流行的所謂B模式)👮🏿♀️;另一種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生態文明(筆者近年來強調的C模式)😾,我們的任務是在生態文明的意義上,實現人家在傳統模式中實現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也就是說🤲🏿,中國建設生態文明🤨,就是要實行生態導向的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新型現代化。
三是怎麽樣建設生態文明的問題。十七大提出的生態文明概念具有對以往各種人與自然關系的工作的總領作用,它涵蓋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物質、製度、精神三個層面🧛🏿,包括了生態經濟、生態政治、生態倫理等多種內容。我想特別指出的是,與發達國家的生態文明是從物質層面到製度層面再到理論形態用較長的時間慢慢演進不同,中國建設生態文明需要有一個從精神層面到製度層面再到實踐層面的強力推進機製🦶🏿。十七大的旗幟上寫上了生態文明的內容👳🏻♀️,這是理論與戰略層面的重大進步。今後的工作需要在繼續深入研究生態文明的理論內涵的基礎上🚲,大幅度推進生態文明的製度建設,從而實質性地推進生態文明的物質層面發展。
2007年11月9日 上海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