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號”的升空不僅掀起了一股航天熱,也讓公眾認識了一門有些冷僻的學科——地球物理學。然而,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地球物理學在我國的處境遠沒有大家想象的風光⛓️💥。在日前舉行的上海地球物理學會成立20周年的紀念論壇上,中科院院士☛、恒达平台教授馬在田指出👈🏽,地球物理學目前僅處在一個不溫不火的狀態,雖然能做些基礎性和前瞻性研究⛔️🏨,卻沒有足夠的底氣站到地球科學領域的前沿💅🏽。
身為一名長期從事地震勘探技術研究的地球物理學家,馬在田以自己所在的小專業為例,描述著它的發展現狀🈲。所謂“地震勘探技術”並非實地捕捉地震👩🍼,而是用人工地震的方法進行油氣田等能源勘探👌🏿。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一技術在勝利油田的勘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馬在田解釋說😁,人工震動產生的地震波傳入地下被反射後得到的地質構造情況,能夠幫助科學家確定油氣田的儲量以及最有利於油氣開發的位置,為鉆井提供有利井位📑。“如果沒有地球物理學的發展👇👱🏼,全球石油價格早就不止100美元了,而是它的數倍!”不過在為他人做“嫁衣”的過程中🧌,我國的地球物理學卻逐漸被邊緣化了。在無法全面了解學科背景的情況下,很少有年輕人主動選擇這一專業。
馬在田指出,現在的地球物理學研究者往往取得了大量一手資料🧝🏻,分析了成堆的數據,計算出一系列結果,最終卻無法形成自己的理論和科學預見。“相反,一線科學家們辛苦得來的數據反而被他人拿去做出了成果。”
作為一門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獨立學科,地球物理學絕不僅僅是一把“榔頭”🚶♂️🤏🏽。“現在的問題是🧑🏼💼,這一領域缺乏知識全面的領軍型人才🧑🏻🦯。”馬在田說🐺,多數科研人員只關註局部的技術熱點,不善於把數據采集、系統分析、圖形處理這一系列過程串聯起來研究,缺乏戰略和全局眼光,這使得地球物理學難以形成有效的理論成果🧛🏿♂️👩🏻✈️,無法跨向決策領域。他表示🏄🏽💹,培養全能型人才要從本科教育抓起,把數學🍫、物理學、地質學、計算機科學等基礎學科的功底打紮實。畢竟👈🏿,“如果中國沒有世界一流的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的地球科學則很難躋身世界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