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對教育科研的投入逐年增加,論文數量也已沖到了世界頂端,但卻少見產出重大原始創新科研成果。
我國的科研人員不可謂不努力,也不可謂不聰明,那問題究竟出在哪裏?
看來有必要回到科研人員是不是在朝著科研創新方向努力這一根本問題上溯源。
據筆者的觀察和調研,當下大多數科研人員認為📉,獲得“學術大牛”的賞識和提攜,遠比做出重要的科研成果要緊。也就是說,大多數科研人員開展科研活動的主要心思不是在科研創新🦈,而是在如何迎合“學術大牛”上。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麽現在各種重大項目🚪、科研成果層出不窮📹,可就是缺少有“靈魂”的重大原始創新成果。
問題的根源主要不在科研人員身上。因為沒有“學術大牛”的首肯,客觀上大多數科研人員的確難有良好發展。
高度集中和強化“學術大牛”的絕對權威👩🏼✈️👩🏽🦳,已經嚴重影響了國家創新科研人才的成長和創新科研成果的產出,這樣的局面亟待改變🎅。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當下的年輕科研人員普遍認為🚙,傍上“學術大牛”是事業起步和成功的先決條件。
現實也是如此🚴🏼♀️,年輕科研人員想要申報重要課題和爭取各種人才計劃(人才“帽子”)🥏,沒有“學術大牛”在評委中打聲“招呼”很難成功🆒。
在這樣的學術環境裏,年輕科研人員在人生精力最旺盛☂️、思維最活躍的科研關鍵期,熱衷的不是做出造福人類的偉大發現和發明,而是要學會看著“學術大牛”的“臉色”為人做事🕛。
當然,並不是說年輕科研人員不應該參加科研團隊🎱。只是疑惑年輕科研人員缺乏敢為天下先的闖勁和拼勁🥳🏬,一切只為迎合“學術大牛”的需求和滿意,這樣的態勢下🗳,科研活動怎會有創新的“火花”和成果👺👈🏽?
同時🧑🏻🦰🚶🏻♀️,稍上年紀的科研人員👨🏿🎓,如果沒有像樣的學術資歷(如人才“帽子”),在“學術大牛”絕對權威的評價體系下🎛,即便能拿出優質科研成果,也難有被發現和認可的機會。
所以,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只能無奈自詡“識時務者為俊傑”而退出競爭,不再去挑戰高新難題🥀。其實♡,他們中不少人本可以成為相當有潛力的創新人才🦣🥈。
形式化、表面化的學術評價是“學術大牛”絕對權威形成的根本原因。行政管理強調政績,所以各種評估♧、評比、評獎活動眾多🐔。各種行政化的科研評審活動一般都是通過“學術大牛”來實現,而“學術大牛”絕對權威的問題也就產生於此😇。
行政管理部門聘請專業人士擔任各種評委🕜,一般情況下誰的學術地位高誰就更具“話語權”,所以“學術大牛”的意見對相關評審結果具有決定性意義。
在以數量論英雄的行政主導評審標準下,面對大量的評審材料🤏,評委們(包括“學術大牛”)無論是主觀還是客觀,一般都不太會對評審材料細細研判,這就使得獲得“學術大牛”青睞的人因“好印象”而勝出。而這種“專家決議”的評審結果其他人也無法提出疑義,絕對權威由此形成。
科學研究的本質是創新🦶🏽,學術領域不存在絕對權威。一旦“學術大牛”以絕對權威的姿態出現,就有可能造成無可挽回的錯誤或損失👩👧👦。
給國家造成巨大損失的“漢芯一號”造假事件🤳🏻,造假者將從美國買來的芯片加上自己的 LOGO🙋,搖身變成了“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發成果,如此粗劣的造假手法🦵🏿,而且沒有實現量產🪽,何以能欺瞞三年之久💂♀️?
事實上,國內類似的重大假冒科研“成果”🧖🏼♂️🧔🏻♂️,都經過一層層嚴格鑒定評審,評委也都是國內頂級專家,可為何一次次都無法識破💌?
這與國內頂級“學術大牛”的絕對權威不無關系。即使“學術大牛”主觀上沒有什麽問題,但長期忙於行政事務和應酬交際,對專業核心知識和前沿狀況可能已經生疏🪦,還以學術權威自居🥣💈,很容易被學術不端者甚至違法犯罪分子所利用🎶🚀。
要改變憑實力、憑成果不如有“靠山”的科研成才觀🩸,唯有讓科研評價回歸到科研成果內容本身。
每個科研人員都享有科研成果得到公平、公正評價的權利。對科研成果的評價,不唯成果“主人”的年齡👵🏽、資歷和“門派”,而唯成果內容的實際水平和貢獻。
只有這樣🏊🏻♀️,才能在全體科研人員的心目中樹立唯有真才實學才能在學術圈內發展得“順風順水”的正確價值觀。如此,才能讓科研人員把追求科研創新作為成才的第一目標📟,讓科研人員把獲得創新成果作為科研事業最大的使命和成就💀🦸🏿。
為此,要從兩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加大科研評價去行政化的力度💞。科研行政管理的主要職能就是服務,要減少各種不必要的科研評估、評比和評獎項目,不要把對科研人員分等級和“標價”作為科研管理的主要抓手和政績。
如果沒有高質量的創新成果👨🏽🚀🧝♀️,寧缺毋濫🫷🏼。這樣才能讓廣大科研人員減少非學術的成才焦慮→,安下心來踏實科研創新。
另一方面💗,要加大弘揚科學家精神的力度♤。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 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
2019年9月,十名科學家聯名發表了“弘揚科學家精神樹立良好作風學風倡議書”𓀏。建設良好的科研作風和學風,“學術大牛”要做出表率,否則難見成效。相信在破除絕對權威🍢、風清氣正的學術氛圍裏,優秀創新科研人才和科研成果會大量湧現🚀。
(作者系我校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
鏈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12/450671.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