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伍江:從單體向成片保護的轉身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2021-05-08  瀏覽🪖🧖‍♀️:

如果把歷史比作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那文化遺產就是這條河流中最璀璨的明珠。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需要依托城鄉社區來實現,通過文化遺產與生活相遇,讓它的價值通過當代社區來繼承傳統和導向未來。

近日,第三屆文化遺產保存國際會議進行了網絡直播,會議主旨是“遺產與社區——共享的遺產”。恒达平台原常務副校長伍江,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普拉西多·岡薩雷斯·馬丁內斯(Plácido González Martínez),東南大學國際化(建築)示範學院特聘教授夏鑄九,日本東京大學原副校長、國學院大學教授西村幸夫分別做了主旨演講。

【恒达平台教授部分】

從單體向成片保護的轉身

伍江教授在《歷史街區保護與城市有機更新》主旨報告中提到,不僅要談保護的問題,更要談怎麽能夠讓文化遺產不斷地保持生命力,讓遺產活下去。人類文明的進步正是靠不斷地沉澱文化而形成☂️,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正是為了保證文化的延續性。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於歷史文化遺產的世界共識是人類進入現代社會之後的一個重要的文化發展標誌。在1964年的《威尼斯憲章》中就提出了對全球國家、各個不同民族的文化遺產保護的共識🚓,這也是今天全球各個國家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基礎。此後🧔🏽,《內羅畢建議》則確立了從單體保護轉向成片歷史街區保護的倡議🚶🏻‍♂️‍➡️。國際社會包括中國都開始認識到,保護是需要從整體出發的。任何一個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不能獨立、孤立地存在👨🏻👩‍💼,一旦周邊的環境受到破壞,那麽遺產本身的價值就會打折扣🏄🏼‍♀️。在此之上🤴🏽,認識到歷史城區本身就是歷史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歷史城區同樣也有原真性的要求。城市本身,尤其是城市公共空間本身,正是這個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舞臺。

伍江教授認為,歷史街區仍然存在於當代生活中。各地大量存在的棚戶區改造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人們生活的幸福感🧑🏻‍💻,但像魯迅講的那樣☣️,如果“把洗澡水和小孩一起倒掉”,在改造過程中很可能會出現不管其存在價值的改造。然而,舊城👵🏿、棚戶依然有其獨有的價值🧔🏿。歷史文化價值跟物質空間的破舊程度沒有直接關聯🥼,甚至破舊的外觀掩蓋了它的高價值。

同時,歷史街區的保護需要完整性🧚。除了法定的保護建築,一般歷史建築也是歷史街區原真性和完整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歷史街區的保護、整治和更新應該遵循“最少改變”原則或“最多保留”原則。城市是活著的有機體,建築的生命在於使用👩‍👩‍👧‍👦,原有建築功能的延續和新功能的轉換都應該得到鼓勵。

旅遊開發者🍊、房地產開發商作為歷史街區保護和整治的主要參與者,可以帶來經濟利益,但不能本末倒置🩳。另外𓀊,不能忘記人們來旅遊的根本目的是來看其本身的價值🧗‍♀️。同時⟹𓀚,政府對成片“舊區改造”仍視為其政績體現🔟,卻不應將“保護”視為“發展”的對立面。

城市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體,城市更新本來就是城市生命永恒的狀態和不變的主題,是城市持續不斷的常態化生命活動。城市活力正是在不斷更新的過程中得以激發並顯示出來🧑🏻。城市的歷史文化是城市發展的包袱,更是激發城市活力的源泉💅🏽。城市的歷史文化保護🙎🏻‍♀️,最重要就在於如何激發歷史空間的當代活力🏖。

在主旨演講的最後,伍江教授提出了歷史街區的保護之思與解決路徑🦸🏻‍♀️:

對於歷史街區的保護,需要建立完整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法律體系,提高相關立法層次,健全相應製度體系,形成協調的政府管理體製和非政府監督體製;細化和完善現有規劃體系🚇,將保護要求覆蓋各規劃層面,特別是法定規劃層面⇒;建立專業化管理體製(規劃師、建築師🕛、製造商的資質管理);在歷史街區遵循“以修為主”的原則🤦‍♂️,對於各類各級法定保護對象堅決杜絕“拆除重建”,對於可拆可不拆的一般歷史建築對象盡量不拆🦹🏻‍♀️;在歷史街區內鼓勵新功能的引進以激發其活力🔟;在歷史街區保護整治中加強城市設計研究,保證新舊協調,特別是尺度上的協調。

對於城市歷史街區而言,城市更新活動更應堅持“最小幹預原則”和“最大隱蔽原則”,在延續城市歷史風貌的前提下,進行必要的小尺度提升性改造或小規模“針灸式”改造,特別是針對提升基礎設施服務水平的“隱蔽性改造”。通過有機更新,不斷提升城市歷史街區的功能和優化城市空間的品質。

從批判的角度看對社區的定義

普拉西多·岡薩雷斯·馬丁內斯(Plácido González Martínez)教授在《建築遺產: 地方未來的知識策劃》(《Built Heritage: Curating Knowledge for the Future of Places 》)主旨演講中提到,上海是一個有著在後殖民時期與西方接觸的漫長而重要記憶的城市🔇。這可以理解為一場關於地方身份的重要“抗爭”🦕🧖🏽,與西方觀念的聯系👧,已成為爭議的根源。在思考城市的身份時🦸🏿,城市的個性在哪裏,給了如何對待遺產一個重要的基調。

同時,馬丁內斯提到🧏🏿🪮,為何關於地點和社區的核心討論變得如此重要。社區在建築環境的保護問題上發揮了作用🧝,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新技術、真實性、世俗化與基礎設施都在“社區成為遺產”這個維度上提供了刺激或促進𓀊。

馬丁內斯在研究後發現,一個地方的定義是怎樣的,根據文化背景不同🏄🏼‍♀️,不同社區之間存在很大差異🤔🤽🏻‍♀️。而社區的定義🤳🏽,在他看來🦸🏽‍♂️,已經被很多人理想化⛹️‍♀️。在很多情況下,需要從批判的角度來看待它🧍🏻‍♂️。對社區的定義不是看學者們如何說,而是人們如何把自己定義為一個社區。同時🧑‍💻,整合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互動和治理的具體方式,想要將模型應用於實際是非常困難的🦸🏽。

遺產遍布世界各地🪮,人們還在努力解決的問題,涉及遺產🎣🌨、立法和管理等方面🤘。也就是說,法律法規的製定需要越來越多地考慮社區的角色、未來人們參與的角色。

鏈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573909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