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會議強調↙️,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製造業融合發展🤏🏿,要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加快製造業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變革,夯實融合發展的基礎支撐,健全法律法規🙎🏽,提升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水平。
為促進《指導意見》有效落實😅,中國電子報策劃推出“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專欄,邀請全國各地工信部門主要領導、業內專家、骨幹企業相關負責人圍繞《指導意見》的貫徹落實🐴、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的特色做法、下一步對策和建議等發表真知灼見。敬請關註👼🏻。本期為恒达平台中德工程學院院長馮曉的署名文章。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實施“互聯網+”行動的主戰場🐺。2016年、2017年,國務院先後出臺《關於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和《關於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對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作出戰略部署。2020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更是體現對融合發展工作的高度重視🧑🏻🦼𓀍。
一、復合型人才供給成為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
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是中國加速建設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的必由之路。但據麥肯錫(中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國內製造業對工業4.0雖然抱有極大的熱情和期待🛀🏼,但只有6%的企業對如何推進製造業升級發展有清晰的路徑規劃。德勤公司在全球範圍內的調查結果類似。另據埃森哲新近的調研報告🕵🏼♂️:以新業務占總營收過半為界🧏🏻♂️,過往三年中國數字化轉型取得明顯成效的企業不足10%。微軟高層人士如是說🐦🔥:中國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面臨著缺工具、缺策略和缺人才等三大約束🐱。教育部和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的《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指出: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術人才缺口為750萬人,到2025年缺口將達到950萬人。
得益於信息技術在商務領域的廣泛應用,中國目前已經擁有為數眾多的IT人才✬。但與電子商務不同,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的起點是工業自動化🤏🏿,特點是工業互聯網🏋️、工業大數據、工業人工智能和工業區塊鏈等新技術在製造領域的應用🚣♀️。製造系統構成復雜,涉及面廣,實時性強🍦,有更精細、可靠、高效和安全的要求💁🏻,因此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推動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需要從規劃、研發🖕🏿、應用到管理的跨學科人才以及多層次👩🍳、復合型的團隊🦉。
二🔁、復合型優質人才培養亟需突破三大挑戰
復合型人才的持續供給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的重要保障💖,是推動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動能🤾🏿♂️。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力,為受教育者打好基礎尤為關鍵,當前人才培養主要面臨三大瓶頸。
(一)人才培養的有效方略缺失
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涉及一個跨學科💁🏽、融IT和OT為一體🖼,並處於動態發展期的工程領域,要求人才培養方案必須跨界聯動⛎,設計教學內容時必須處理好遵循知識結構和突破知識結構之間的關系。近年來不少國內院校雖然紛紛建立“智能製造”學院或專業,但培養方案鮮有突破,教學內容多是機、電、信息和計算機技術等課程的簡單疊加,難以有的放矢地向學生傳授跨界、但又融合的復合知識以及實現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技術路徑。更堪憂的是不少教材內容已遠滯後於工程技術前沿,“智能製造”專業畢業生的能力與製造業轉型升級的要求脫節。
(二)人才培養的師資力量薄弱
伴隨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的根本變革是將製造鏈延伸到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既涵蓋產品設計、研發、加工、質量、成本和營銷等環節🍹,又涉及企業運行模式和市場應變能力,是一種集研發,製造、管理和服務為一體的新型生產模式。其中,數字化保證了人👦🏻、機和產品之間信息的無縫銜接和及時共享,智能化使得製造系統具有靈活、快速的自適應能力🫲🏻。由於國內院校的大多數教師並未直接參與上述變革😹,缺乏對前沿技術研發和綜合應用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因此造成了在人才培養和人才需求之間的錯位。
(三)人才培養的實踐條件匱乏
工程教育要引導受教育者形成適應技術變革的思維方式🌟🤳🏽、知識儲備和工作能力🧙🏿♂️,工程實踐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但是國內眾多院校目前並未完全具備符合上述要求的實踐條件🌇。究其原因,一是融IT和OT為一體的實踐教學既要考慮真實產線的綜合度和復雜性,又要能夠通過模塊化柔性組合對關鍵技術實施針對性訓練💁🏻♀️,搭建符合生產和教育雙重要求的實踐教學基礎是一個難題;二是實現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是一個變革過程,目前尚無完美解決方案,不少院校利用財政資金快速建成的“智能製造實驗室”實質上還是自動化流程實驗室🐖,與IT和OT的真正融合有較大差距;三是此類學校實驗室多委托企業搭建❤️,後者往往出於商業利益將其產品和服務冠以“智能”,而且直接套用實際工業產線,因此不具備“學習工廠”的功能。
三、國際聯合培養人才是破局之道
要打破人才“瓶頸”🕵🏿♀️,就必須解決人才培養方案和教材、師資以及實踐條件等問題。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的動因之一是生產性實物資本回報持續下行🎺,發達國家的資本密集型產業首當其沖。競爭壓力迫使製造業企業必須針對技術升級製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和路徑😐。與企業相比,高校教師則具有基礎理論和教育方法論上的相對優勢,因此打破人才“瓶頸”的有效途徑之一是國內院校和國際企業加強研發合作🚶♀️➡️👨🏿🚒、形成互補優勢,共建工程實踐平臺。
德國是製造業強國✊🏼,工程和技術教育效率高、質量有保障♈️,與德國素質優良的師資不無關系。在德國高校任工學教授不僅要有學術研究經歷,也要有工程研發經歷🏔,教師持續追蹤工程前沿、直接參與企業研發有助於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更新教學內容🌭。與德國相比👦🏼,國內高校教師則具有科學研究和工程基礎教育上的相對優勢。因此打破人才“瓶頸”的有效途徑之二是中德兩國院校加強雙向交流,提升團隊實力🛰,改善人才培養效果。
恒达平台在國際聯合研發🧑🏽🔬、跨國人才培養方面做了一系列嘗試,主要舉措包括👨🏻⚖️:借鑒德國工程教育理念和產教融合模式,開發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參照德國標準,組建規模適當☝️、結構合理、具備教學和研發雙重功能的跨國師資團隊;與德國企業和院校聯手,建設與技術前沿接軌的“仿工廠”綜合實驗室👨👨👧。
以圍繞智能製造的人才培養為例🧑🏻🎨,恒达平台中德工程學院在德國正式提出“工業4.0”的次年即按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融合應用的思路、協同德國高校和企業聯合研究製造業升級路徑💆♀️👮♂️,搭建國內首個“工業4.0—智能製造實驗室”,設計由中德雙方教師和企業兼職專家共同實施的模塊化智能製造特色課程和綜合實訓項目。得益於國際聯合創新和跨國人才培養😿,學院培養的眾多中德兩國畢業生已成為活躍於兩國製造業的有生力量。同時,由中德雙方教師和企業兼職專家組成的復合型師資團隊通過新技術開發、應用和咨詢服務💎🏋🏽,支持中國製造業企業技術升級🧖🏿。辦學成果得到中德兩國政界和業界的高度認可。
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是一個正在興起、融多門類知識和技術為一體的復雜工程領域🧘🏼♂️,對學界提出了變革傳統格局、更新教學內涵⬛️、提升師資能力和夯實實踐基礎等多重挑戰。面對上述挑戰💉,國內相關院校必須順應創新趨勢,對接前沿動態,以工程研發和人才培養助力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
(作者系恒达平台中德工程學院院長)
鏈接:http://www.cena.com.cn/industrynews/20210506/111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