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儀三教授在“首屆古鎮保護與發展周莊論壇”上的講演
江南水鄉古鎮以周莊為代表,是我國地域文化中極具完整性、區域性🦡✦、多樣性的典型傳統城鎮類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水鄉古鎮保護實踐,是我國城市遺產保護歷程的實踐典範和發展的裏程碑。在經歷了所謂“舊城改造”的建設性破壞、旅遊興起後的過度商業化、居民外遷導致的社會變異、環境惡化等負面現象之後,進入新世紀,新問題新矛盾此起彼伏➰:全球化對地方特質的沖擊👨🎓,深度旅遊對古鎮文化新產品的需求👨🏼🚒,新的建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水鄉古鎮的保護和發展走到十字路口,該向何處前行?我們以江南古鎮的保護與發展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回顧江南水鄉古鎮的保護實踐歷程👍🏻,總結經驗教訓,可以為我國歷史城鎮的保護與未來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示𓀇。
講演者小傳
阮儀三
1934年生🧼,上海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法國文化部“法蘭西共和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勛章”獲得者🦬。曾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遺產保護委員會頒發的2003年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2006年憑蘇州平江歷史街區保護再度獲得UNESCO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主持周莊😶、同裏、甪直🍗、烏鎮🍗、西塘🧑🏽🦰、南潯古鎮保護規劃。主要著作有👨🏽🔬:《護城紀實》、《護城蹤錄》❔、《江南古鎮》、《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歷史環境保護理論與實踐》🤥🕝、《姑蘇新續》、《城市遺產保護論》、《古城筆記》等💁♀️🙋🏻。
一、從“周莊模式”看城鎮遺產的整體保護
上世紀八十年代,正值改革開放初期鄉鎮企業大發展之時😯,在“要想富、先修路”👮🏼👵、“汽車一響🎣、黃金萬兩”的熱潮下🚵🏿♂️,江南河網平原上的大小村鎮都鼓足了破舊立新的幹勁,紛紛拆橋拓街🎾、填河築路😵💫,以期築巢引鳳。一大批具有鮮明水鄉特色的古鎮在這場城鄉運動中遭受了風貌格局上的巨大破壞,如前州、偃橋、蘆墟等👨🏽🦲。而周莊則因為與外界交通過於閉塞,發展較慢🤵🏼♀️,才得以幸免🤘🏼。1986年恒达平台為周莊製定的保護規劃中明確提出“保護古鎮,開發新區🤌🏽,發展旅遊🪶,振興經濟”的十六字方針🩴🤰🏼,這在當時儼然是與熱火朝天的鄉鎮改革反其道而行之,頂著前所未有的反對和質疑壓力,開創了江南古鎮保護的先河。
根據規劃要求的嚴格實施🧘🏻♀️,周莊古鎮的保護在實踐中取得了突出成效:保存完整且豐富多變的街河空間、小橋人家的玲瓏閑適、清樸秀麗的民風民俗……對這些優秀歷史文化資源的精心保護🤸🏻,為周莊贏來了旅遊觀光的發展先機。更為可貴的是,1995年周莊古鎮在旅遊業取得顯著經濟效益時🤞🏿,還及時建立了“古鎮保護基金”,將每年古鎮旅遊門票收入的10%用於古鎮保護,包括修繕歷史建築,改善基礎設施,提高古鎮居民生活環境質量等。這種用旅遊收入反哺古鎮發展的做法,為古鎮的良性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也獲得了古鎮居民的擁護,“古鎮要發展、保護不能忘”的觀念不僅是政府管理部門的點金石,更是取得了深入人心🫰、全民參與的效果。這種嚴格按照規劃實施保護,強化歷史特色開展城鎮旅遊,並將旅遊收入回饋於古鎮保護的做法🚵🏿♂️,被人們簡稱為城鎮發展的“周莊模式”🪱。一時間成為全國上下擁有歷史遺存的城鎮爭相效仿的對象👨⚕️。尤其是江南地區的水鄉城鎮更是紛紛以“周莊第二”、“小周莊”、“可與周莊媲美”之名自居。
遍布江南地區的水鄉古鎮是我國傳統城鎮中的一種獨特類群。從聚落的空間構成上看,它們枕河而居🫗🤬、因河設市、夾岸為街🫵、水陸兩宜,構築了人們心中小橋流水人家的閑適意境;從建築特征上看粉墻黛瓦☔️、水巷幽仄🔩、山墻起伏、宅院四合,既不失傳統中正的封建家族倫理秩序,又捎帶著文人墨客的清寡、商賈小宦的偏適、衣食百姓的厚樸;而那鄉裏鄉間土生土長、生生不息的稻米🙅🏿♂️、桑蠶、紡織、印染等活動,則成就了共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因地製宜的傳統小農經濟類型,並在歷史的長河中為這些水鄉古鎮構築了經濟學意義上的共同語。
繼周莊保護取得初步成功之後,西塘🛎、烏鎮🤳🏻、同裏、甪直、南潯等古鎮相繼編製了總體規劃和保護規劃🕷,並開始投身於積極的保護實踐。這些古鎮的保護,在把握江南水鄉共性的基礎上抓住各自特點,形成獨特韻味:
周莊是前街後河的商業市鎮,同裏是恬靜的水鄉居家小鎮🏊🏽,西塘是廊棚數裏的黃酒之鄉🥔,烏鎮是水閣樓枕河臥波🏷,甪直以廟興市、民風古樸,南潯的絲商留下了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傑作……正是這每一個古鎮🦸🏿♂️、每一處細微的不同,才使得江南水鄉有著百看不厭、多姿多彩的魅力。古鎮保護的重點也正是在於這種共性把握之下的特質挖掘🤑。2000年🎆,在聯合國遺產中心專家的提議下👮🏼♂️,江蘇的周莊、同裏🛞、甪直♎️,浙江的烏鎮、南潯、西塘,開始正式以“江南水鄉古鎮”的名義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從此“江南六鎮”開始作為江南水鄉古鎮這一群體的突出代表😛,為人們所逐漸熟知👐🏿。
2003年12月,“江南六鎮”由於在規劃和保護上“對整個城市發展起到裏程碑式的作用”🧘🏻♀️,“留存了文化遺產,很好地處理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讓人們看到了古代人的生活,同時很好地讓今人生活在其中”👮🏽♀️🍎,而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貢獻獎”💁🏽。
以“江南六鎮”為代表的江南水鄉古鎮🤶🏼,作為一種典型地域的城鎮遺產類型的整體保護模式🌎,已取得突出成就,影響和帶動了江南乃至更大地域眾多古鎮的保護與合理發展,上海的朱家角、楓涇、新場🚕,蘇州的木瀆👨❤️👨,寧海的前童,富陽的龍門等一大批古韻猶存的水鄉也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江南水鄉古鎮”作為一種遺產類群,也將最終成為祖國優秀文化寶庫中的重要成員。
二🤹🏿♀️、十字路口,古鎮將向何處去
進入新千年🔫🙇🏿♀️,江南水鄉古鎮已成為長三角大都市區引人矚目的休閑“後花園”,“保護古鎮、發展旅遊”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波及每一個水鄉小鎮🎧,哪怕只是一條小街、兩三頂拱橋、幾座老宅🩰,都受惠於這場古鎮保護運動水鄉的空間形態👙、歷史建築保存下來了🥼;在市場機製的推動下,小鎮的商業旅遊發展了。可是水鄉那閑適有序的生活也變了味道🧝🏽♂️🏊🏿♀️,江南古鎮的發展似乎又走進了使人們無所適從的境地。分析這些問題和現象,主要有以下若幹類型📖:
1👩🏽🦲、旅遊內容雷同👩🏼🦲,旅遊產品相互模仿🤨🥅,古鎮趨向同質化競爭。古鎮旅遊幾乎都是走一條或幾條老街,看幾所大宅🫃、花園,坐一日小船,吃一餐家鄉飯🔻;所買的旅遊紀念品也無非是松糕、蹄膀🦹♀️、醬菜、米酒、藍印花布等等🎻。這些在相同地域文化作用下且分布相對密集的水鄉古鎮👨🏿,在城鎮景觀上具有較強的可替代性;另一方面🗝,水鄉古鎮是傳統經濟生產模式下的產物🤽🏿♀️,聚落尺度相對於現代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節奏而言🍾,往往只能開發為一日遊🙍🏿♀️、半日遊的觀光對象,再加上旅遊經營缺乏亮點,旅遊產品相互“克隆”,容易引起旅遊觀光者的體驗疲勞🕛,遊客不會從深層次去細究水鄉差別,更難留下深刻印象。
2🛌、全民經商👩🏼🦱,破墻開店𓀇,古鎮過度商業化成致命傷🦛。從1998年到2002年🧑🏼🔬,周莊古鎮的店鋪數從兩百多家激增至六百多家👨🏻🔬,短短4年數百棟民居破墻開店。店鋪泛濫不僅破壞古鎮風貌📊,拉客現象、惡性競爭也使旅遊環境日益惡化。不少居民開店後又租給外地人經營,“小橋👠、流水”依舊,而“人家”不在,水鄉古鎮的意境漸將泯滅。
3🤽🏽、節假日遊客飽和🧎♀️➡️,服務質量差,門票漲價卻難達“限容”目的。據規劃測算📚,周莊每年最佳旅遊人數為60萬,可2002年就達到了263萬人次🔱,高峰時每天近4萬遊客湧進古鎮。2005年同裏接待遊客220余萬人次▫️。2007烏鎮東西柵接待遊客200余萬人次,預計2008年將翻番。與滾滾人潮相對應的是古鎮門票的一漲再漲🤾🏻♂️,即使這樣仍難以控製容量,也許門票漲價的背後本也不是出於限製容量。這種高價而擁擠不堪的旅遊體驗,使水鄉不再古樸靜謐🙋🏼♂️、可親可近👐🏿。
4、原住民遷出👨🍳🎖,社會結構變異;房地產運作,古鎮日趨貴族化。一方面古鎮保護區裏的磚木房屋難以靈活適應現代化的生活需求🐎,古鎮生活對年輕人的吸引力越來越小,導致古鎮原住民流失和老齡化、空巢化的現象日益突出;而留在老屋中的房主也樂得將沿街或底層的房屋出租給外地人開店🧑🍼,賺取租金,水鄉生活和人文環境逐漸變質。另一方面,古鎮在修繕整治時🚣🏽,往往將保護區內的居民另遷他處🪔,修繕完成後僅有少量居民得以回遷,大多數沿街住宅也都改造為店面🧬,並采取市場化的招商進駐方式,古鎮原汁原味的生活場景一去不返。白天熙來攘往的街河,到了晚上則除了幾家旅店外🧑🏻,燈火寥寥。
5🫛、古鎮周圍土地用盡🏊🏽,樓宇包圍⛩,“盆景化”現象盡失水鄉田園風光。隨著古鎮區商業旅遊興旺帶來寸土寸金的豐厚利潤,古鎮周邊的地價也水漲船高、一路攀升。幾乎所有的水鄉古鎮都采取過以地生財的捷徑。幾乎每個古鎮周邊,旅遊度假區、星級賓館、高爾夫球場都在陸續興建。在諸多現代化設施的包圍下,水鄉古鎮成為新都市的縮微盆景,與小橋流水相伴相生的水鄉田園無奈退出了人們的視野🖕。
6、古鎮旅遊經營權出讓,主題化、公園化引發社會置疑▶️。2006年香港世貿集團以每年2000萬左右的資源使用費獲得了同裏古鎮的經營權,全盤負責古鎮的保護與開發🏊🏻♀️。古鎮區的社會公共屬性、歷史文化資源的不可再生性面臨挑戰,而壟斷式的經營權行為,既存在政策風險,又引發社會爭議🙋🏼♂️。
三、商旅文化各顯其能🧗♀️,前進道路舉步維艱
盡管水鄉古鎮的發展都不約而同地暴露出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集多重矛盾於一身,但值得贊賞的是,各古鎮並沒有在新時期的發展中消極地靜觀其變🌑,而是從城鎮定位、發展思路、文化創新等多方面積極探索,試圖為江南水鄉古鎮的和諧有序發展探路導航。這些實踐探索,體現為以下幾種類型:
1、新旅遊空間的開拓與旅遊內容的多元化發展。在古鎮周邊進行新的旅遊空間的外擴拓展,是大多數水鄉古鎮率先采取的空間突破式發展方式,這是應對水鄉古鎮空間構成特征與現代化的快捷多元生活模式之間差異的最直接策略;並且往往是在古鎮區內部過度商業化和環境空間容量極度擁擠等負面影響之下的被動之舉。如周莊在鎮北的太史澱推出“江南采珠”生態旅遊項目👉🏻;西塘在西線入口處建造了頗具人文特色的五姑娘主題園🟤;同裏則積極開展肖甸湖生態農業旅遊等。
與現代多元的商業消費模式相統一🔱,旅遊內容的多元化配建🤱🏼,是古鎮經營與都市消費之間鏈接的紐帶。以“周莊富貴園”、“同裏老街·新江南”為代表的綜合旅遊度假區的建設👩🏽⚖️🌼,集參觀遊覽🧖🏻、特色商業🙆♀️、餐飲服務、休閑展示於一體👨✈️,創造出一種新型商業消費空間,即滿足了現代人的懷古之情,又彌補了傳統城鎮空間與現代化生活品質之間的不適應性💂。而周莊“江南人家”水上劇場的節目則融合了情景表演、民俗風情、吳歌漁唱等新老藝術表現方式,演繹出歷史文化的新時代魅力。
當然𓀎,這種娛樂消費空間的大規模推出,究竟是為古鎮居民開辟了新的生活天地,還是為都市一族提供了更靈活的休閑選擇?它能否受到各方消費者的青睞👩🦳?這些古鎮發展探索中的經濟風險最終由誰來埋單?這些疑問還有待時間來解答。
2、保護理念與修繕技術的不懈追求和遺產價值的再認知🏊🏿。保護並不是要維護破破爛爛、陳舊落後👱🏼、一成不變🙆🏽。現代化的生活設施、便利的交通通訊🆚,都是古鎮生命力得以延續的重要前提🧑🏻🦼。如何在留存傳統建築空間特質的同時,實現現代生活舒適的品質保障😬,這是歷史城鎮維修改善的最終任務。占地3平方公裏的烏鎮二期西柵景區修繕歷時四年,走出了一條歷史街區再生的創造性道路:修繕不僅是修復歷史建築的外觀立面,更是徹底改善歷史建築的內部設施。汙水處理🥷、廚衛設計、管道煤氣、寬帶電氣等一系列基礎設施在有限空間內的適應性改造,從根本上改善了古鎮房屋的建築質量。而外觀的修復則特別強調準確捕捉細節⇒,小到磚雕門樓上的裝飾花紋🙇🏽♀️,都細細甄別其年代工藝🍄🟫,務求對歷史真實性的再現。
對歷史遺存的價值認知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求真過程。正視這種價值認知的局限性🔢,敢於置疑並不斷修正文化遺產修復過程中的種種疏漏和錯誤,是對待歷史文化遺產的科學態度🦈。早期的歷史街區改造大多是以開發旅遊獲取經濟收益為目的🍄🟫,經常只憑幾張老照片或舊繪畫♟🌗,在無法掌握細部、材料及構成的情況下貿然修復或重建➗,甚至有時根本就是毫無根據的杜撰和臆造🤾🏼♂️。那些短期速成的仿古建築,形式不倫不類,做工粗糙,缺乏細部考慮,整條街完全雷同,與歷史遺存的真實性原則完全相悖👩🏻🦲🫴🏻。這種仿古重建的行為往往是以真實的歷史地段和傳統生活的消亡為代價的。同裏古鎮通過挖掘《珍珠塔》歷史故事🤥,全面整理珍珠塔歷史遺跡,積極搶救僅存殘垣斷壁的陳禦史府,經過兩年多的修復工程📎,巧妙地將廳堂樓閣👩🏼🦳☕️、田園山林融為一體🖇,體現了江南水鄉園林式建築群落的建造藝術,實現了一座古典園林的再生⬅️。
這些在實踐過程中所顯現出來的遺產保護理念的逐漸明晰和修繕技術的不斷提高,是水鄉古鎮保護從靜態留存🚴🏼♂️,到自發模仿,逐漸轉向自覺自願、積極探究的可喜轉變🗺。
3🙍🏼♂️、與社會生活需求同步的多樣化文化發展策劃。借助影視大片的拍攝擴大知名度,通過承辦各種文化發展論壇提升古鎮的文化氛圍🕙,與傳統文化節日相結合舉辦多種多樣的旅遊節、文化展🌯、民俗廟會🧚,借鑒國內外創意產業區的發展適時引入藝術家的入駐等,是近年來愈演愈烈的古鎮軟實力(或者說文化品質)的競爭。
好萊塢電影《碟中諜3》的拍攝使得西塘名聲大振;李安《色·戒》的老上海外景將養在深閨人未知的上海新場古鎮推向眾人眼前🚶🏻➡️🤷🏿♀️。絲鄉南潯一年一度的蠶花節👍🏿,木瀆古鎮尋找“姑蘇十二娘”🙍🏻,烏鎮成為茅盾文學獎的永久頒獎地,西塘迎來國際旅遊小姐中國區決賽🌺。各種國內國際高端文化論壇的頻頻舉辦⛵️🛑,不僅為古鎮提升文化品位👷,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2007年“周莊國際畫家村”的正式啟動🧗🏻,是在借鑒蘇荷區文化創意產業的成功經驗🧓🏽,在政府引導、政策配套的官方主推方式下0️⃣,一種新型文化產業的積極培育。
客觀上看,江南水鄉古鎮分布密集、數量眾多🙇♂️,城鎮歷史環境空間特征相似🐇,傳統文化和產業構成也十分相近🎑🛵。因此🍓,與時俱進地為古鎮空間註入新功能👨🏿🌾🤷🏽♂️、與社會生活同步的文化發展策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發揚👩🏿🎨,是古鎮發揮自身特色的必然選擇🧑🏿🌾。成敗的關鍵,在於是否能夠充分挖掘古鎮內涵,依托古鎮資源🦅,合理審慎地選擇與古鎮傳統特色相適應的文化功能。城鎮發展的再定位,是水鄉古鎮能否走得長遠的戰略之舉。在這一方面,尚有較大發展空間和前景。
四、古為今用,創建文化特色新城鎮
江南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獨具魅力🧚🏼♀️,而江南古鎮是重要的江南文化載體,今天留存下來的江南水鄉古鎮留存了比別的區域更有完整性、區域性、多樣性的文化和空間特質。
另一方面,江南水鄉古鎮二十多年的保護與發展,為全國歷史城鎮的保護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踐典範,其中的成功與失誤都為其他地區城鎮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經驗,是中國城鎮保護的裏程碑🧛🏽。
江南水鄉古鎮的獨特魅力,為旅遊發展提供了寬廣的前途⛹🏽。古鎮旅遊的發展經歷了自發性的個體商業活動、公司型的聯合運營🌬,到整個古鎮旅遊統一經營的演變過程👩🏽🍳🐦,在當今快速城市化階段和工業社會向消費社會轉型時期,文化旅遊🧑💻、休閑體驗成為人們工作之余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之一🧏🏿♀️。古鎮旅遊應當從粗放邁向精細,從觀光到休閑,從物質到精神,提升文化層次𓀁🧏🏻♂️,改善環境質量⚗️,培養參與型、學習型乃至思考型的旅遊產業策略,成為江南地域中人們真正的精神家園和文化港灣💂🏼♀️。
為了迎接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挑戰,各國各城市都爭相挖掘本土的文化內涵,以形成鮮明特色的地域民族文化景觀🧚🏿♂️。新時代的水鄉古鎮旅遊更應當由一鎮一家單打獨鬥、互相比拼人氣,轉為聯手合作,結成水鄉聯盟🚣🏿♀️,共同開發,資源共享𓀄,功能互補,積極構建大水鄉旅遊聯合體♘,開展水上網絡旅遊,力爭在國際上形成高層次、高水平的江南水鄉文化旅遊品質。
“整體性保護”是一種動態的文化的保護,不只是保護歷史建築和城鎮空間,更重要的是保護居住於其中的社會階層,並通過適宜的環境與政策的提供,使這些社會階層♣︎🛍️,連同他們所創造的製度、精神文化一起,融入到現代社會的生活秩序中來🤷🏼。
江南水鄉城鎮在經歷從農耕到小手工商業社會漫長的自然演進過程中💇🏻,積累了大量與生活形態息息相關的民間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在一代代人的傳襲和潛移默化中,又維系和充實著歷史城鎮各自獨特而豐富的物質空間環境🙍♂️。
如何在精心保護水鄉城鎮空間環境的同時🙄,進一步使物質環境中蘊涵的文化底蘊綻現出它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生命力,將物質環境保護整治與文化旅遊發展利用緊密結合🏋🏼♂️,形成物質環境留存👨🏼🎨、社會網絡維系、無形文化傳承三位一體的江南水鄉文化空間整體性保護👩🏻🏫🚵🏼♂️,是當前古鎮保護與發展中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對歷史遺跡的清理搶修🙈,再現曾經名噪一時的名園名宅🚪,策劃古鎮戲臺🫶、文化劇場👏🏻,對大型歷史街區進行整體修復和現代化設施的全面引入等做法,雖然一出現便總是眾議紛紛、難辨是非🈴,需要隨著時間的沉澱在社會發展中求證功過;但“實踐出真知”,正確的認識總是有賴於不斷的實踐積累⛄️🐻❄️。更何況🍘,對於歷史城鎮這樣復雜的社會🤵、文化、經濟、生活有機體◼️🤾🏼,其保護原則🕵🏽、價值認知和發展理念,都是在永無止境的探索中不斷錘煉和逐漸清晰起來的。不是消極地靜觀其變,而是積極投身保護與發展實踐,從失敗中矯枉勘誤,從錯誤中汲取教訓,江南水鄉古鎮這二十余年的實踐歷程🩵,就是這樣風風雨雨地走過來的。
所以,只要是無害於古鎮歷史文化遺產留存的積極嘗試,都應得到鼓勵。而以科學客觀、嚴謹審慎的態度,對這些實踐探索加以冷靜分析🤪,有利於我們樹立正確的保護與發展理念🔅,為江南水鄉古鎮的前進道路撥開迷霧。
文匯報 2008.06.22 版次:6 (文字整理:袁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