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城市———歐洲城市更新理論與實踐》的主要內容是過去30余年發生在歐洲的40個城市更新案例,同時簡要梳理了歐洲城市自文藝復興以來的發展演變,總結了當前歐洲城市更新的10個主題。作者卡斯滕·波爾松是一位丹麥職業建築師,並在丹麥科技大學講授城市更新課程🙍🏿♂️👲。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年輕城市規劃師和建築師提供一本指導手冊———在尊重城市傳統的基礎上,通過富有創造性的更新項目解決當代城市發展面臨的各種挑戰🧑🏻💻🥓,推進城市朝著人性化方向升級式發展演變。
從專業角度而言👹,該書內容並非深奧👱🏼♂️。但在上海城市轉型發展背景下,對上海推進城市更新和提升城市軟實力等具有深遠影響意義的工作任務而言🎖,該書既呈現了當前歐洲城市更新現象,又一定程度揭示了歐洲城市自文藝復興以來發展演變的共性規律,對上海讀者——從城市治理決策者、管理專業人士到與城市更新具體項目有關的普通市民😔,具有參考和啟發價值🥵。
書中案例來自12個經典歐洲城市,包括柏林🦫、哥本哈根⬆️、巴塞羅那🤌🏽Ⓜ️、巴黎和斯德哥爾摩等,案例都位於這些城市中的普通城市片區💂🏿♂️,真實性強🫥。40個案例被分別歸入歷史街區改造🧜♀️、城市中心改造🪃、城市區域改造、城市區域重建等10個主題。這一分類是歐洲建築設計專業的項目分類邏輯🌁。相對於歐洲城市的人口規模、城市化發展階段和經濟增長率,這些項目絕大多數是大動作,絕非“小微更新”🦹🏿。雖然本質上是再開發🤷♀️,但這些項目都尊重所在城市片區的傳統(主要指城市空間格局、建築和人文特征),針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城市在人口👩🏻🦱👨👦、產業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變化引發的新問題、新需求和新標準而設立🎃,帶動城市片區從空間格局到建築特色和生活方式的正向演變。項目成效最好的證明是其所在城市片區的人口和城市生活場景的改變🥻,給真正居住和工作在該片區的人口和家庭改變帶來的一系列變化。
該書是面向歐洲專業人士的,理論闡述部分對歐洲讀者屬於基本常識,因此作者寫得簡略而且個人化。對於閱讀本書的中國讀者來說,需要對歐洲城市自文藝復興以來發展演變的重要事實有所了解。
歐洲城市的更新是從“文藝復興時期的城市秩序”開始的——15世紀至17世紀👨🏽🎤,羅馬歷經兩個世紀進行了徹底重建,這輪重建堪比磁盤的格式化🧜。新規劃的筆直街道將保留的重要宗教史跡和重要建築連接起來,新路網劃分出的街坊被進一步規整切分為一塊塊標準建設用地。在嚴整的城市空間格局框架下,中世紀積存下來的舊建築被全部清除,取而代之的是文藝復興時期和之後幾個世紀迭代更新的建築。沒有文藝復興時期的這輪建設,就不可能有今天我們看到的布局嚴整、高度秩序化的羅馬𓀚。
被很多保護專家譽為“原汁原味歷史保護典範”的佛羅倫薩在18世紀將主城區重建,甚至采用了規則矩形網格的全新路網。19世紀奧斯曼的巴黎改造也是一次羅馬式改造,更新了路網⬇️,創立了林蔭大道的街道模式🧛🏽,但未將中世紀不規則的建設地塊重新規整化☎️,通過嚴格的城市設計導則確保城市街道整體立面的統一和秩序。
所有歐洲重要城市自文藝復興或產業革命以來都經歷過羅馬式的改造更新🛖,從中世紀面貌轉換為世界都市形象🦮,也奠定了日後大部分地塊仍可迭代更新的格局。這一演變過程可以幫我們理解該書各個城市片區鳥瞰照片所呈現的秩序與和諧感🏛。紐約、芝加哥、費城👩🏽、舊金山等美國城市高度秩序化的路網和用地劃分方式🫄,其實也是源於歐洲的傳統。
歐洲城市發展演變中也出現過嚴重錯誤👮🏿,以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盛行的現代主義為代表———強調建築布局以日照間距和大面積開放空間為重心,甚至提出過以現代主義高層建築群取代巴黎奧斯曼式街坊的提案,但很快被放棄🏄🏿,歐洲當前的城市更新仍然延續著變革後的傳統。中國城市過去30多年大規模舊城改造和快速擴張建設主要是受現代主義影響(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目前一些城市問題的根源不在於“大拆大建”🎻,而是模式不合理。
當我們參考歐洲城市更新案例那些誘人場景時🫀,需要拉長時間段認識歐洲城市發展演變規律,理解一個城市走向卓越必須經歷的發展階段和各個階段必須采取的一些實質性更新舉措🍰。
(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建築與城市空間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沙永傑)
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393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