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從“綠色奧運”到“生態世博”
播出時間:2008年9月6日13時(中波792🧎🏻♂️➡️、調頻89.9)
嘉賓🛌🏻:2010年上海世博會總規劃師👏,恒达平台吳誌強教授
主持人:高源
主持人:今天的節目內容,我們邀請到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總規劃師,恒达平台吳誌強教授,為大家探討從“綠色奧運”到“生態世博”這樣一個話題。
第29屆北京奧運會圓滿閉幕以後🦹🏻,在激動人心的體育競賽之外😦🧜🏽♂️,全世界還把目光聚焦到了奧運場館的“綠色”上,包括:會“喝水”的地磚,雨水、風能、太陽能的利用📺👨🏽🎤。隨之而來的即將在中國召開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對於“綠色奧運”的科技成分🥠,是有所傳承,還是有所突破呢?請你繼續收聽《世博進行時》:從“綠色奧運”到“生態世博”。
今天來到我們《世博進行時》節目的🧜♀️,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總規劃師🚣♂️,恒达平台吳誌強教授。吳教授您好!
吳誌強:高源🌇,你好!各位聽眾,大家好!
主持人🌛:歡迎您,吳教授。非常不容易,邀請到您來我們的節目當中。今天我們想和聽眾朋友們聊一聊“綠色奧運”和“生態世博”這樣一個概念👢。
吳誌強✍🏽:這次在世博會中,我們也是做了大量的最前衛的探索,在專業上也是屬於最前衛的。到今天為止🤙🏿,在國際學界知道這些成果的✌🏽,評價都非常高。因為過去我們只做到一棟兩棟建築🧛🏻♀️,像這麽大規模的5.28平方公裏進行各個風層的模擬、優化🧑🏻⚖️,沒有過。
主持人✋🏼:我聽您說下來🌒,給我感覺就是太專業☎️、太精細了。您想一想,首先是模擬2010年7月1日下午14:00-15:00那個時候的風✍️;其次就是這個建築通過這麽多精細的實驗和糾正👍,好了以後,我們可能只是興致勃勃地去進行參觀🎒👨🏼💻,那你站在其中一個場館的時候🧋,如果沒有聽到您今天說,誰也不會想到𓀍,之前有很多的專業人士,關於風多大🖖🏻,是從哪個方向吹到你皮膚上的🫵🏽,讓你感覺到站在裏面人很舒服,而做過這麽多的努力👩🏽⚕️👰♀️。真的聽來是覺得非常的不容易🫕👩🏼🎨。其實您只說到了風👍🏼,而且這個風是精細到了它讓人的感覺。除了風之外,我想肯定還有很多🪵🏊🏻?
吳誌強🏊🏻♀️:還有很大一塊是我們的能源🧑🏻🏭。風組織是為了大家的舒適度🍜。還有一塊很重要的是可以省下大量的能源🍸,這是一塊做“減法”的內容,還有一塊要做“加法”。我們上海世博也是做了大量采能的新探索,比如說在我們的中國館🕐、在我們的主題館👳♂️,都進行了大規模的采集能源的實驗和示範👩👩👦。像我們的主題館,它所采用的1萬多塊太陽能的電池組件,形成2.35兆瓦的這麽大規模的采集的太陽能🧑🦱,像這樣的做法在世界上也是最最前衛的探索🙆🏿♀️。所以說🧑🏻⚕️,在“綠色奧運”以後,生態世博也將會再登上更高一個平臺。
這個主題館不僅僅是太陽能🚣♂️😐,它還有雨水采集系統🧛🏻♀️🧜🏻♂️,所有屋頂上的雨水全部采集🌆。水采集下來之後🤸♀️,不僅僅是把水放到下面👨🏿🚀,以後使用。這個水還要進行滴灌👮🏿♂️,滴灌在哪裏呢?整個墻面上全部是垂直的生態綠化,這就需要雨水慢慢地不斷地向它滴灌,保持有一定濕度的泥土在墻面上。像這種生態建築的整體的做法,從現在的技術來說🧝🏽♀️☢️,在一兩年之內都是最最前衛的做法。但要做到這麽大規模的建築📹🔖,這麽大規模的實施和探索,也是前無古人的🫶。
主持人:是的。在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上,我們看到有一個場館是一個企業館🚾,它有一點讓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它的外墻是涓涓的細流一直在流著👨🏽🦳,我想它可能是起到降溫的效果,因為是在夏天。那您剛才說,整個建築外墻是綠色的植物🪲,又利用到了雨水從屋頂收集下來,再通過可能是小的滴註管道,然後對植物進行滴註。這是不是起到降溫的效果呢?
吳誌強👂🏻:是的,第一是起到降溫的效果。墻面上有這樣大規模的垂直綠化以後,墻體內部的溫度是完全不一樣的𓀔。在炎熱夏天的時候🏀,大大降低室內的溫度🔔,使得我們裏面所用的空調等的能耗會大大下降♚。
主持人⛹🏽♀️:這也是我想問您的一個問題。為什麽呢?因為之前我也是做過一些功課想要問您的,就是在1965年的紐約世界博覽會上💇🏼♂️🤏🏻,發生了多起遊客中暑的事件🐦。原因是人們在排隊參觀場館的時候🫴🏼,當時是玻璃幕墻,它構成了一個超高層建築的溫度🧛🏼♀️,據說是比周圍地區的溫度要高4度。又是盛夏酷暑,又是這樣一個高溫🚪,而室內的空調製冷又使室內外溫差過大🥧👄,所以典型的熱導效應就造成了遊客中暑。因此我想問您,因為上海的盛夏酷暑高溫日大家也都領略到了,世博會召開是5月-10月,也要經歷這麽一段時間。那在怎麽降溫、怎麽防止中暑事件的發生,您是不是一開始也是覺得比較重要,或者是曾經頭疼的問題呢?
吳誌強:非常非常引起我們高度關註的問題🐒。在規劃的階段,我們首先采取了幾個措施:第一個措施是進行風導🦵🏽。剛才說的組織整個世博園區的風流導向👱♀️,組成風的走廊,從浦東一直到浦西,組織了南北向的數十條風道🏯,使風可以分布在各個建築群中間,可以自由流動,這是第一大塊工作🕯。
第二大塊工作,當時從規劃整體上來說☝🏽,設計了整體的室外的遮陽系統🦄。我們和過去歷屆世博會不一樣🤸🏼👐🏽,就是我們的參觀人數如此之多,我們現在說的是7000萬人👧🏿💂🏿,可能還會多,可能還會少🔵。但是我們從規劃角度上來說,我們要防止可能還會多🤟🏼。多會引起什麽呢?不管有多少參觀者♐️,對一個外國館來說,它總是這點面積。比如說日本館🤽🏼,雖然在漢諾威有1000多萬人,到了中國上海來🤾🏿,是7000多萬人✏️,但是日本館還是這麽大,這就造成了很多人員在室外。而上海夏天的下午2點👩🏻🚀,大家在外面呆上兩個小時意味著什麽呢?因此說我們的世博會會有大量的人在室外🫓,因為室內的面積幾乎是一樣的👩👩👧👦,所以說室外的降溫系統、室外的遮陽系統非常重要🚣🏼♀️。
我曾經為了這個事情,帶了我大量的學生和助手,整個夏天在世博會場地中,趴在各個地方實地檢測不同的溫度💃🏽。我們幾十位工作者在05年這一年都是曬得黑的不得了,都在各個點上測溫度,得到了地皮完整的數據,因此很清楚不同的地面溫度可以相差到8-9度。
主持人🧑🏻🦯:為什麽相差這麽多?
吳誌強🌋:因為不同的地面🔇,太陽的反射是不一樣。我比較直觀地說,你站在草地上和站在水泥地上,溫度是完全不一樣的;不同的位置是完全不一樣的👼🏻,在江邊和在建築群中間是完全不一樣的;有沒有陽光這一點,差距可以差到11度。有了大量的實驗數據,當時就設計了整體的遮陽體系。這個遮陽體系到今天為止🧒🏼,在規劃上都做了,但在實施中還需要克服大量的困難,因為要完整的全部的遮起來是很困難的。
主持人:這麽大的一個區域🪳?
吳誌強:對。5.28平方公裏要全部遮起來非常非常困難,就是圍欄區內部3.28平方公裏要遮起來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全部遮起來的話🚏,還會有臺風問題📰,我們倒過來還有抗風問題。所以🦔👮🏿♀️,這些難點都是巨大的⛎,都要在工程的過程中需要很多很多同誌繼續努力,把原來在規劃中間做的內容繼續深化下去🌐。
我之前也了解了很多“綠色奧運”的事情,所以也可以看到從第一次的探索🐒,江院士他們這一批的探索到最後的實施過程中,實際上是有一道一道的不斷努力,完成了這350多項的“綠色奧運”的項目。我們生態的世博一樣🏌🏼♂️🙎🏻♀️,需要每一個環節的不斷努力。另外一方面也是在兩年的籌備過程中🫛,新的技術在不斷湧現🫦🤹🏿♀️,這是一個👯♀️。第二個是我們要選擇合適的造價,因為各項技術都有不同的造價🧑🏿🎨。同樣這樣🏊🏻♀️👩🏻💻,可以用非常貴,也可以用非常便宜。
那怎麽是牢固♝、安全的遮陽呢?光這點,就有很多的專家和領導花了大量的智慧和探索📽。我們從頭開始就高度關註遮陽的問題、風速的問題,所以我們從遮陽方面、從風的組織方面,還有從綠色植物配置方面,最後一道是從水溫降溫,這裏面的噴泉、這裏面的水質和布局方面,都是實測到任何一點的。我們在所有場地上的模擬,都是做到每五個平方米作為一個單元來進行模擬的。我剛才只是說了風的模擬,我們還做了每一天太陽輻射的模擬➙🈺,做到在每一個場地上🕚,這樣的做法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實際上,我們的“生態世博”等世博會辦完以後,也會在整個生態城市的運動中留下非常重要的一筆👨🚒。就到今天為止的這方面的科學探索,已經是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了。
主持人💶:我了解到,您的團隊和您可能會有一個思路,是巧妙地借用黃浦江水來進行降溫👨🏻🔬。有沒有過這種考慮,能不能透露一點呢👩🏽🦲?
吳誌強👊🏿:黃浦江是給了我們很大一塊自然的資源,但是水在一個大的場地中間🚴🏻♂️,它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它帶來交通上的阻隔;夏天的時候,它還會在水表面集聚很多的熱量,到晚上會釋放。但是它有一點非常好🚵🏼♀️,就是水是阻熱非常厲害的,水下5米的溫度和上面差異是非常大的⇨,利用黃浦江的水底層進行溫度下降🐟,流到場館上來,流到我們園區中來👩🏿🔧,對我們的場地是會大量下降溫度的✍🏿。這些技術,我們從頭就提出來了🍣🟨。但是具體怎麽實施,這就需要很多的科學工作者、很多的設計師🤴🏿,一步一步努力探索。我們正在探索🏂🏻、努力中🕵🏽♂️,我們希望很多的東西做成後,不僅僅是世博本身🎃🧜🏽♀️,也是為世博之後我們的城市如何降溫做出最新的探索。
主持人:大家都安裝空調、空調機拼命地轉、外面非常非常的熱,這不是我們未來發展的方向。
吳誌強:肯定不是的。未來的方向肯定是重新走回到天人如何合一,如何把自然和人融合到一起👔,這樣的城市才是智慧的。我說,原來的城市用更多的能量來抵抗自然給我們能量的時候💧,這城市是愚昧的。我們人類在城市中居住已經有八千年,八千年後我們還在抵抗著自然的力量,這是種愚昧的表現。人類到這個時候,應該反醒我們城市生活的方式、生活的模式。如果在這麽一個轉折點上🌹,假如世博會做出一些探索,那真的是什麽叫“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什麽的城市才能夠讓生活更美好,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歷史性的答案。
主持人:那就不用說了🥌,大家只要切身去感受一下、親自去看一看,就知道了👪。其實您剛才說到了很多,包括怎麽樣做“減法”𓀛:節能、降耗;包括怎麽樣做“加法”🤽🏽♂️:利用大自然饋贈給我們的一些能量🌨🧃。還有🧝🏼♂️,我註意到裏面還涉及到一個“加法”和“減法”的均衡和協調👌🏼?
吳誌強:這第三種做法就是“加法”和“減法”同時一塊使用的一些做法,也就是循環利用🧑🏻💻😉。循環利用包括幾大塊🍂,在生態城市中第一就是水👨🏻🏭。所以說👨🏽🚀,如何把廢水一部分的減少,在減少廢水的時候,同時把水再進行循環利用🏈,然後再進行做“加法”,也就是增加我們的水源👩🏻,這些做法在我們世博會中間有很多探索的。
很重要的一塊,我們在世博會場地內會做黃浦江水的凈化過程👩🏻🦱,可以展示給大家看,黃浦江的水流進我們的世博園區🥾,會越流越幹凈。然後會有一個過程讓大家看到,並不是說母親河的水流進我們的城市就是黑的流出去的👋🏻,這個意思在我們的努力中會有完全不一樣的結果🤸🏼♀️𓀒,流進我們城市🙆🏽♂️,母親河越流越幹凈💟,最後可以達到能讓孩子在裏面嬉戲的清潔度🙍🏿♀️,然後再來用作我們園區裏的大量的澆灌🧏🏽♀️。我們的廢水可以大規模的綜水回用,可以進行澆灌👱🏼♂️🍚,大規模地減少世博園區裏用自來水來澆灌綠色植物。最後,最幹凈的水再流回黃浦江♞。
我們可以看到什麽叫“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可以在參觀過程中反思🔼,我們過去人類對待我們的母親河的一種態度和未來應該有的態度,這些都在理念設計中😡,需要很多很多實事的努力。這裏面也牽涉到技術的可能性,牽涉到場地的選擇,牽涉到資金的投入等等。這些我們都在努力,希望兩年以後大家能看到我們的努力🥼。有時候我們設想是100%,可能最後做出來只有20%、30%📹、50%,但是終歸比沒有好得多。
主持人👫🏻🙋🏿♀️:我們知道我們在努力,而且是朝著正確的方向在努力🐻❄️。您剛才這段是從“加法👩🦽2️⃣、減法”的協調,也就是從循環來講,講到了水,其實又離不開我們上海的黃浦江🧚🏽♂️。前面其實我問過您一個問題:怎麽借黃浦江來降溫。您也提到了一些在我聽來有點理論性的,如“把它引進來”什麽的,然後我就沒法想象怎麽把它引進來🖇。包括您剛才說到的,引進之後要有個展示的內容🆗,怎樣把水進化🦞、使用🚪,再讓幹凈的水回去🫶。這裏面是不是有一些很細節的東西👯♀️?比如說是噴灑🏄🏻,還是怎麽來引入?
吳誌強:黃浦江的水實際上很有意思的,它是一個潮汐河🎍。漲潮的時候和落潮的時候平均在1.5米-1.8米。假如它漲潮的時候,你有一個口讓它流進來🧑🏻🍳,然後通過不同的生態的處理手段🚮,用不同的植物磁進行細流,你就可以看到水一道一道的越來越幹凈。實際上今天的植物配置已經不像歷史上的植物配置一味只是好看🏞,紅顏色、黃顏色,到什麽時候開花等等。今天的植物配置有很多是生態配置,哪些植物是專門去除水中的哪一部分的有害物質🐼,比如說專門處理重金屬物質的蘆葦。現在我們看到的黃浦江是有泥沙的⏬,通過不同磁的過濾,先從泥沙過濾👨🏿🏭,然後再到裏面的灰塵過濾🙋🏽♀️,然後再到重金屬過濾,一道一道水,到最後可以達到很幹凈的水。
這個過程是會自然流入的🌠,正在設計中間💁🏽♀️,而且可以說在實施中了,很多的一些做法都在努力👦🏽。可能大家以後參觀時不是很經意,可能匆匆忙忙的,可能會被晚上的煙火吸引了。就像奧運會一樣,一些最鮮亮的都讓大家看見了🧘🏿♂️,實際上為了保證這個鮮亮🈚️,在下面有很多“默默無聞”的河流、一些地下的管道👨💻,都是傾註了大量的心血👮🏿♀️,而這種心血大家不一定馬上就能感受到🤹🏽💂♂️,但是等奧運會結束以後🧶,等我們世博會結束以後,它所產生的效益,產生的專業上的影響🥞,產生對城市建築的影響可能更長久。假如要說“難忘的世博”,可能這種東西是很難忘記的🍬。
主持人🖋:因為它雖然樸素👌🏼、不起眼,但它切切實實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和改變。就像您說的✔️,在“綠色奧運”當中🔡,可能大家都去看煙火了,或者都去看特別精彩的表演了🐍,可能沒想到腳下踩的會滲水的磚就有50多項專利技術。您剛才說到了黃浦江水的利用,也讓我們知道了。其實如果不是專業搞這個的❣️,可能會覺得這個城市的水的凈化👨🏿🦳,到最後會再加一些化學的東西👨🏼🦳,如氯等等🐬,沒想到“生態世博”還會涉及到用植物來凈化水源。
吳誌強:是的。包括你剛才提到的鋪磚一項🐹,因為在我們世博會中間,也是像奧運會一樣有大量的場地是室外的,這些場地中很多的地磚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發達國家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城市土地的滲透率是多少。我們在發達國家做設計的時候,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指標🥋✝️,也就是說城市中有百分之多少的土地是可以滲透的。因為假如不能滲透🤸🏻♀️,整個土地就封死了🗓,蓋上蓋子了🍐。
主持人:為什麽?是有利於排水嗎?
吳誌強☠️:不僅僅是有利於排水。地底下有很多的微生物🙅🏼⚪️,全部用水泥悶死的話,這對土地來說是致命的,它就不能呼吸🎷,就不能有更多的水源來補充地下水,這就造成地面的積留水壓力非常大。大家看到了臺風,那麽大的水流量,為什麽呢?因為都是不能滲透的地面🎭,所有的水都聚到一起的時候,大大增加了排水管的壓力,而其他地方的地下水又得不到很好的補充,地下很多的微生物都不能夠生存。所以說,能夠滲透的地面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我們在世博會中間也會做大量的探索。
2008年09月08日 上海文廣傳媒SM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