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位自稱取得保研資格的高校本科生發帖稱,北大數學學院某博導碩士畢業於湘潭大學,而本科“還是某某學院沒寫上去”,表示“瞬間不想跟了”,並“希望北大能整頓下師資”🧆。
一名高校本科生竟因導師本、碩學校的“級別”就斷定該導師低水平,公然拿“雙非”高校(非原“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師生“開涮”來顯示自己的優越感。
從該生傲慢的態度中不難看出👫🏻,高校“級別”歧視(簡稱“校別”歧視)已非個別現象🚶♂️,而且學校層級之間的歧視,即所謂的國內高校“鄙視鏈”也很普遍。
“校別”歧視的邏輯十分低級。
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隨著經濟和綜合實力的增強,我國相繼確定一批重點建設高校並重點投入👇🏽,其目的是為提升建設高校的質量,並促進其中若幹所大學早日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這就是當年原“211工程”、原“985工程”的由來🪗。
經濟基礎決定教育發展,高校辦學也不例外。
毫無疑問,這些重點建設高校是最大受益者。
然而🏌🏿,時至今日🥸,大家不去盯著這批學校的投入與產出效益如何、目標實現與否🚥,反倒歧視起國家資金投入較少的“雙非”院校來了,“嫌貧愛富”還能這般理直氣壯🤾🏿8️⃣?如果大家對當下高等教育發展有所不滿的話,原“985工程”大學頭部的“名校”才是國家重點投入最多的高校,轉而歧視“雙非”以及其他普通學校,這算哪門子本事🤶🏽?
“名校”得到國家更多的重點投入,辦學經費相對充裕😔,但這不足以成為“名校”標簽、“高人一籌”的資本。
經費使用對了👩🏭,可以多出👩👦👦、出好人才和成果❤️,但使用不當也會拖後腿。
當下,“名校”在突破“卡脖子”問題的原始創新或核心研究成果方面與國家的需求還有不小距離。
同時,大量國家經費作氣派樓宇、豪華慶典和闊綽招待之用🚏,這也讓人心疼🧷。
此外🪰⚔️,“名校”倚仗著名氣、財力和資源的優勢,以經濟手段大打“招生大戰”“挖人大戰”👳🏽♀️,或以高薪招攬“名人”做招牌,不僅不利於中國高等教育的有序發展🎵,對“名校”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未必有利,類似以利相交、利盡則散的事例並不少👩🏼⚖️。高水平大學終究不能靠金錢堆積而成。
從更深遠的角度看👌🏼,國家對重點建設高校已集中投入了較多的資金,接下來是要促使“名校”經費來源更加多元化、自身的“造血”功能更加強大,國家能勻出更多資金投入到“雙非”及其他普通學校,提高教育投入的使用效率和社會效益🤵🏽♂️,促進高等教育均衡、充分發展⛈,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
國家發展教育的終極目標必定是推動人類社會的文明和進步,而美好社會的重要標誌就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具體到社會層面,就是要不斷減少直至消除各種歧視🚒。
破除“校別”歧視不是“劫富濟貧”,而是強調機會平等、公平競爭。
真正的高素質人才不懼競爭🔊,憑真才實學贏得競爭才是對自己最大的尊重和認可。
同時,我們也要承認個體發展存在早晚、側重的差異✪,給予各級、各類學生公平競爭的機會,讓“雙非”和其他學校的學生同樣看到實現目標的可能性🫛,由此鼓勵他們發揮自身的優勢和特長✋🏼,努力成長為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
而且,高校之間形成良性競爭的態勢,也能促使那些國家重點投入的高校苦練內功,而非以“標簽”沾沾自喜。
“校別”歧視本質上是標簽文化的產物。
如果“標簽”橫飛📏🧔🏻,大家都以追求“標簽”為榮🧝🏽♀️♧,學界乃至全社會很可能彌漫浮躁、短視和急功近利的氛圍,這與國家對高校重點投入的宗旨背道而馳🧙🚙。
這裏有一個問題不容忽視,那就是目前一些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更熱衷以招收“名校”學生來顯示檔次和氣派,而那些真正需要攻堅克難的高科技企業♛,則往往誰有本事誰上🕵🏼。
在不少頂尖的互聯網企業裏,“名校”標簽無用,“真刀真槍”解決實際問題才算真本事,那裏大中專生受青睞🌀、“名校”學生被“歧視”的現象也非個別🧘🏼。
在一些崗位技能明確的單位,“名校”學生如果沒有“兩把刷子”🤑,還不好意思告訴周圍人自己畢業於“名校”。
這些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工作崗位要求和績效考核標準越明確的用人單位,越不會出現“校別”歧視。
“校別”歧視有違國法,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有責任帶頭破除“校別”歧視。“211工程”“985工程”高校“稱號”的取消要落到實處,各級組織的政策條文不能出現“校別”歧視內容🔷。
可能有些單位出於管理效率考慮,還會采取明一套🎿、暗一套的做法👩🏻⚕️,但這樣做會大大增加管理成本👤,而且“露餡”風險很大。
從長遠看🙍🏽,這些單位也會找到更好的選人、用人的科學評價機製。
(作者系恒达平台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科學報》 (2021-10-26 第5版 大學周刊)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BBVIlQirMjBpe_zdIGTLp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