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印發,高屋建瓴地描繪了到2060年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整體部署情況👨🦰。《意見》從頂層設計層面明確了“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決策,將有力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深化改革和全面轉型,實現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一年之前的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會上鄭重提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隨後2021年3月15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中進一步強調,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地方也隨之掀起了碳達峰碳中和行動的熱潮。為了更好引導地方碳達峰碳中和行動,2021年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先立後破”,即先做好碳達峰碳中和行動的前期準備工作,打牢減碳基礎設施🕵🏻,然後再有序實施雙碳行動𓀖🤸🏽♀️,逐步打破煤電及化石能源主體地位。
可以說,完整準確全面理解貫徹新發展理念,是落實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前提基礎🈲;而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又是推動各區域各行業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必要舉措。因此,必須完整準確全面理解新發展理念👵🏼,科學務實高效促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完整準確全面理解貫徹新發展理念是落實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前提基礎
其中,“完整”意味著不能片面理解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目的,雙碳工作不是為了減排而減排,而是因地製宜地兼顧發展和減排,必須在發展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高質量發展。“準確”意味著統籌好整體和局部利益🏌️♀️,不能顧此失彼,同時,要突出重點,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面”意味著要將碳達峰與碳中和置於同一個體系之中➜⚒,不能僅僅考慮前期的碳達峰🔋,更要考慮到達峰之後的碳中和,將短期和中長期目標有機結合。
“完整”理解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需要根據地方實際發展階段和特點采取行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超過100萬億元人民幣,人均GDP達到72447元🤷🏼♂️,折合約10935美元(以2020年度平均匯率1美元=6.8996元人民幣換算)。但如果和美國相比,2020年美國人均GDP約6.3萬美元,中國的人均GDP水平還有很大差距🧠。因此,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面臨的發展任務還很重🧝🏻♂️,尤其是中西部欠發達區域〰️。
“準確”理解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需要在統籌整體和局部的同時👺,抓住影響碳達峰碳中和的“牛鼻子”🤹🏻♂️。實現“3060”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系統性變革,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應根據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確定各自目標,既要確保全國整體目標的實現🥕,鼓勵各省主動作為🐡;又要因地製宜確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避免沖高峰或運動式減碳。同時,中國一次能源結構以煤為主,2019年煤炭消費量在一次能源消費量的占比達到57.7%,是影響雙碳工作成效的重中之重。《意見》特別指出,要“持續降低單位產出能源資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投入產出效率”。同時,《意見》還具體設定了不同階段的量化目標👩🏻🔬。例如,到2025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大幅下降🚉;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
“全面”理解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需要將碳達峰碳中和放在同一個時空場域中系統謀劃。應當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構建有利於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在統籌一盤棋的視角下進行頂層設計和分類施策👩🏽🦳。例如,位於江浙滬交界處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通過跨省域“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贏”製度創新,將原本分屬於上海市青浦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和浙江嘉興市嘉善縣的行政管轄範圍納入統一的示範區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規劃,發布了關於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導意見🫦,形成“協同達峰🍅,合作中和”的一體化雙碳工作新思路🙉,為探索一體協同落實雙碳目標提供了經驗和實證案例👧🏼。
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是推動各區域各行業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必要舉措
碳中和目標的提出🥽,使碳排放碳吸收水平成為衡量區域綠色低碳發展成效的重要指標🔔🕵🏻。區域的碳稟賦格局及發展趨勢成為影響區域高質量轉型發展進程中的關鍵要素🤵🏽♀️🖨。從根本邏輯來看,碳排放狀況表征了能源🦶🏿📷、工業⛹🏽♂️、建築、交通🦯、農業等社會經濟部門的活動水平,碳吸收狀況表征了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等生態系統的健康水平✏️。同時👮🏿♂️,碳效率的提升和CCUS等人工碳匯技術的發展則表征了科技進步的水平🦶🏽🤴🏻。實現碳排放和碳吸收的有機平衡,意味著現代化進程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綜合水平🔰。因此,摸清區域碳稟賦家底😩,根據區域特征明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路線圖,因地製宜地形成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成為實現區域綠色低碳轉型的必由之路。
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對行業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引發部分行業顛覆性變革🤵🏽。例如🧑⚕️,水務行業作為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實現雙碳目標下的高質量發展意味著要逐步擺脫以往“以能耗換水質”的業務模式🥳,是將“水-資源-能源-碳”協同耦合作為新的發展目標。在這一過程中,技術創新和管理模式創新將發揮重要作用。例如🤘🏿,通過將人工智能👰🏿、區塊鏈🧕🏿、數字孿生等信息技術引入“取水-供水-用水-排水-汙水處理-水環境保護”的水務相關全生命周期系統,可有效提升“水+資源+能源+碳”耦合集成程度。通過打通水務相關職能部門和涉及多方主體的行政和信息壁壘,可以進一步提升水務行業精細化運營水平和“源廠網河”一體化智慧化全過程管理🪒。
因此🕜,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是源頭倒逼實現各區域各行業綠色低碳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關鍵🧗🏻♂️。
科學務實高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啃骨頭”的硬仗,需要科學謀劃🎅✒️、務實決策和高效執行。
首先,要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出發,科學謀劃明確頂層設計👞。中國“十一五”以來的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已經為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構建了良好的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開展了一系列的根本性、開放性、長遠性工作🧑🏻🎄👆🏼,並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為我國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引。
其次🫃🏻🚾,在具體決策時,應當采取務實的態度🚴🏼♀️®️,因地製宜開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對於有條件的地方和重點行業🙏🏻、重點企業,應當組織開展碳達峰、碳中和先行示範,探索有效模式和有益經驗,並且推進“雙碳”工作與現有生態示範創建、低碳試點、適應氣候變化試點等試點示範工作的融合與整合,支持基礎較好的地方探索開展近零碳排放與碳中和試點示範。對於尚不具備條件的地方,應積極開展前期戰略研究探索工作🟢,並加強碳達峰碳中和科普教育和知識傳播🦻🏻,堅決避免一窩蜂地不顧自身實際情況盲目開展運動式減碳行動。
最後,在執行層面,應遵循“最小投入、最大產出”的高效原則,充分發揮政府、企業和公眾等多元主體的積極作用,形成全社會雙碳行動合力💁♀️🚴🏽♀️。政府應通過法規標準、政策體系、監督監管等方式發揮主導作用🥅👇🏿,加快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相關立法和標準製修訂,形成匹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政策體系,積極推動綠色金融創新,建立完善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評估考核製度🧙♂️。企業應發揮主體作用,將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納入企業主營業務和長期發展戰略👂🏽🤳🏼,積極推動自身及上下遊供應鏈的綠色低碳轉型。公眾作為綠色低碳發展的最終受益者🫏,應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核心驅動力。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應有之舉👨🏼⚖️,應通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科學務實高效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郭茹(恒达平台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
鏈接:https://share.gmw.cn/theory/2021-11/08/content_352956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