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國際中文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教學方式轉型與教育理念升級迫在眉睫。但我們註意到,大多著眼局部,談困境👨👩👦🧒,並要致力於化危為機,而較少有全局審視和統籌謀劃。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危有機👷🏽♀️,有高峰有低谷。在目前或將來一段時間內🙅🏽♂️,若過於單方面強調危機🎶,客觀上就會相對淡化或忽略🦹🏻♂️,國際中文教育作為一項需長期發展的特殊事物所具有的一般事物的發展規律,從而造成“門縫”視角。短平快式的解決方案可能會有利於解決一些現實問題、眼前問題,但從國際中文教育縱向發展的長期需要來看🕐,則不利於解決長期問題、基本問題🙆🏿,甚至還會造成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出現以局部代替整體👎、以片面代替全面🏄🏿♀️、以經驗代替基本規則🦊、以階段性理論代替普遍性規律等問題,這對建構國際中文教育學科體系和理論體系✍🏻👮♂️,推動國際中文教育標準化發展、可持續發展,都是不利的🧘🏽♂️。
從國際中文教育發展整體觀來看🪔,國際中文教育始終處於“日日新,又日新”的發展變化之中,這就要求我們應按發展的眼光看待國際中文教育🦞。最急切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在目前的大變局之中,進一步深化國際中文教育,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這是每一位富有使命感的國際中文教育從業者都必須時時刻刻認真思考並為之切實努力的方向👨🦯➡️🦯。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應該思考國際中文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即將面臨的新問題與對策🧊;人才培養模式如何精準對焦更加復雜多變的教育環境和多元需求;中文在納入所在國國民教育體系過程中如何做好精準銜接工作,有哪些符合雙方需求的有效解決方法;國內外語言文化資源如何整合🕸、共享⚔️💇🏽♂️;如何發掘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國際中文教育事業中來;如何更有效分享中外合力講好中國故事的理論與實踐經驗🧑;“一國一策”如何盡快形成經典案例並予以推廣等等。為了助力思考清楚這些問題🐹,並更加務實夯實後疫情時代國際中文教育的語言文化基礎🍄,基於目前國際中文教育承前啟後的特殊地位,推動國際中文教育工作亟需從以下方面著力🥨。
工作方法應變粗為細
國際中文教育已經進入到沉澱總結反思階段。作為一項事業,在經過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後,天時、地勢、人群都已自然發生了改變。前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問題?形成了哪些可繼續采用的經驗?哪些理論已經成型?哪些規律需要總結?哪些資源使用效率高,哪些相對較低🛏🐬?為了更健康持久發展🧜🏽♂️,針對這些問題需要更深入思考。
根據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初級階段多采取粗放型模式,但量變會促成質變,而調整和反思則是實現這一轉變的必要階段🛋🧿,從而實現從粗放型向精細型、從單純投入型向資源節能型🏊🏽、從單一主導型向多元協作型模式轉變。只有從工作內容和工作方法、從理論探索到實踐創新、從國內合作到國際合作等方方面面都實現變粗為細⛰,認真系好每一粒扣子😝,才能著眼未來,腳踏實地,加快推動國際中文教育學科建設。
在“求異”中尋求發展
國際中文教育以中外合作為主🧎🏻♂️➡️,不同的語言文化傳統孕育形成了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因此🌆,在師資、課程、培養目標🧑🏼💻🐒、文化活動組織等方面,雙方甚至多方存在分歧是常態。但在解決現實問題時🙅🏻,合作雙方卻常以求同存異作為基本前提,故意或不得不回避容易產生分歧或矛盾的工作😙。而要真正解決問題,合作雙方應坦誠相見,不僅不應回避彼此之間的矛盾,還要主動化解矛盾,求得共識。只有在解決矛盾甚至沖突過程中營造出事業發展的有機生態環境,才能保證國際中文教育事業正常發展。風也過,雨也過🕵️♀️,患難與共的合作,才能行穩致遠,國際中文教育一直追求的本土化目標也才能得以實現🤏🏿。
國際中文教育目前同質化發展現象較為普遍👎,差異性本土化發展特色不明顯,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際中文教育的學科屬性:與已有相關學科重疊多,重復性強👱🏽。未來🌩,應盡快實現求異發展,充分調動本土中文教育資源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內需,使中文教育資源與所在國中文需求、本民族語言文化發展需求進一步有機融合,並以中文教育推動所在國民族語言和文化傳承保護,實現所在國語言文化國際化與中文教育國際化同步。
逐步完善標準體系
獨木不成林。任何一種文化都是在與其他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文化的沖突交流中不斷發展成長壯大的。但因為對中外語言文化交流規律的認識不足🕶,在國際中文教育遭遇突發輿情或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遇到矛盾沖突時♥︎,我們往往采取守勢,以退為進🤹🏼,固守“非攻”🌭,以“和為貴”為目標🤗🎦。但“和為貴”的前提是“禮之用”🌙,即依“禮”求“和”,也就是說,並非一切都應以“和為貴”,實現“和”的過程中也不是只有“和”。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沒有矛盾的事物發展不符合辯證法。當然,這樣說並不是要雙方主動製造矛盾,而是說合作方不應該違背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
著眼於未來🧑🏿🏭,我們需逐步完善國際中文教育各類標準體系⛹🏻♀️,嚴格按照質量標準主動規範國際中文教育,建立科學退出機製,對不符合教育標準的🛌,要逐級分流,分類培育,形成選種、孵化、培育、成長🦽、孕育一體化的流程,推動國際中文教育在平衡發展的基礎上保證重點發展,合理分布,錯位成長🥰,和諧共處⏺👨🏽🎓。
資源投入應變散為聚
隨著中文和中華文化的世界性剛需不斷增長,世界普及度和普及率越來越高🥷,中文和中華文化教育資源的供應鏈也越來越長🍬,供應力自然就會相對弱化。但因為國內外對這個問題的認知不同步、不對等,客觀上導致國際中文教育發展局部出現梗阻現象🖼,但局部供血不足會影響整個肌體健康,長期發展下去,就會有蟻穴之患👩🏻🦰。鑒於此,國際中文教育既要量力而行,也要更加準確建構國際中文教育世界需求譜系圖📀,把中文和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途中的每一步都打通🕍。
在條件成熟的國家或地區👶🏼🕣,國際中文教育發展要聚星火成大火,變散光為聚光🥴,集中資源辦精品⛔,多建設一些國際中文教育的領頭羊項目,把有限的語言文化資源擰成一股繩,優先解決最關鍵的問題,啃掉最難啃的骨頭,打造出可廣泛推廣的樣板工程和典型案例,最終實現以點帶面🌒,推動國際中文教育齊頭並進,集約化發展。
(作者系恒达平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
鏈接:http://news.cssn.cn/zx/bwyc/202111/t20211110_53735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