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教育部網站公布了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共有建設高校147所🧝🏻♂️。
建設學科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基礎學科布局59個,工程類學科180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92個🕞。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自主建設的學科自行公布🧑🚀。
入圍“名單”以需求為導向、以學科為基礎💈、以比選為手段👨🏼🦱,並依據首輪監測數據和成效評價最終確定。
教育部表示👩👩👦👦🫰🏽,今後要“逐步淡化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身份色彩”。
《關於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幹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也明確指出,要淡化身份色彩,強特色、創一流🔶。
雖然坊間對淡化“雙一流”身份色彩的內涵理解不一,但筆者認為,淡化官方的“雙一流”建設學科和建設高校的入圍身份,為全體高校提供爭創一流的建設環境,實乃明智之舉🍦。
“雙一流”建設是國家作出的一項重大的戰略部署,開展“雙一流”建設是學界同仁和全社會的民心所向。
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強調淡化身份色彩👨🏽⚕️🫱🏼,這項決策既充分尊重了一流大學建設的內在規律,又全面考慮到了國家重點建設的現實背景。
“入圍”是鞭策,而非“大功告成”
在筆者看來,“雙一流”建設“淡化身份”的意義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官方評審得出的入圍名單終究有其相對性。任何教育評估結果不可能絕對科學🛌。
以建設學科數量排在前四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生物學、數學來說,明眼人很清楚這是ESI指標數據在發揮作用♌️;此外,本輪新增學科的共同特點是擁有大平臺🤩、大項目、大獎項、頂尖人才等數據,而這類獎項指標本身就是國家設置並評選產生的🏈。
由此,入圍“雙一流”學科的評價標準很大程度上是國家獎項標準的互相印證。客觀上這些指標嚴重偏向綜合型、研究型高校,這樣對技術型🧑🏽🦲、應用型高校不公平。
而且,入圍學科中也有一些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價中僅得到B檔、C檔的名次。所以🧗🏿,“雙一流”建設身份不能和學科高水平畫等號。
其次✮,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各校的辦學權利💇🏿。
不管承認與否,每所高校都有其獨特性,怎樣辦校也是學校自身的辦學自主權之一。
恐怕沒有一所高校會說自己要辦成一所二流甚至三流的大學🏊🏼🕴。
在教育部的指導下,把學校的具體發展目標製定權和定位權適度下放給高校,讓學校最大限度地辦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這是國家“放管服”治理高校的目的🧘♀️🧏🏽♂️。
事實上👨🏫,目前國內不少高校的辦學成就,已經在世界範圍內數一數二了。
僅以位於上海地區的上海音樂學院、上海體育學院等高校來說,這些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已經屢次在各種國際比賽中獲得最高獎項。
除此之外,我國交通、冶金、地質🌇、礦業👩🏼💼、石油、電力等諸多行業的特色高校,長期以來也為各個行業的發展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並解決了許多行業領域內的高精尖科技難題🥟。
因此🛸,它們參與到“雙一流”建設中也是順理成章的。
最後,入圍官方“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僅僅是一個起點。
入圍“名單”,說明相關學校的學科實力或者學科發展的重要性已經得到了國家層面的肯定。
因此,各高校可以把“入圍”理解為一種對於學校的鼓勵和鞭策,但絕不意味著已經“大功告成”📱。
說到底,能否進入“雙一流”高校建設名單,在大多數時候還是國內各個高校和學科之間相互比較的結果👨🏽🎨,與“對標”世界一流高校並沒有直接的關系👲🏽。
必須指出的是👨🏼🔬,國內現有的教育績效指標,依然存在一定的重“數量”輕“質量”的問題。
而且,“雙一流”建設名單的遴選指標中,“人才培養”的占比明顯偏低。
因此,也可以說,入圍“雙一流”名單本質上就是高校對國家的一份承諾⏺🥞,以及一份必須苦練內功🧑🏿🎓、拿出成效的責任和使命。
而淡化身份就是為了防止因“入圍”而起的榮譽固化和利益固化。
“淡化”是職責🩼,尚需多方調整
“淡化身份”是中國“雙一流”建設卓有成效的必要條件。
但要真正做到“淡化身份”,管理部門仍肩負著重要的職責。
一是要松開“身份”與國家投入的緊密關系。
“身份”之所以吃香,首要因素就在於可以借此獲得國家資金的投入。
然而,在國家已經對一批重點建設高校投入了較多資金的前提下,目前“名校”最缺的並不是資金🌒,而是科學的評價與管理體製機製,以及濃厚的學術氛圍等。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要強調這類高校擴大經費來源渠道⏺、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擺脫過多依賴政府撥款的發展模式,畢竟“一流大學”並不是通過金錢堆積起來的🫸🏼。
《意見》明確要優化資源配置,同時強調要依據國家需求🤯🤜🏿,分類支持“雙一流”高校的建設。
為此,第二輪建設要適當勻出更多的國家經費💇🏻♂️,並將其投入到那些技術型🎞、應用型等類別的院校中,這是提高教育資金使用效率和促進高校辦出特色的急需之舉。
二是營造出“憑成果論英雄”的公平競爭環境。
《意見》指出,“雙一流”建設中仍然存在高層次創新人才供給能力不足🍝、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不夠精準等問題,現實也的確如此。
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引入競爭機製是根本。
行政主導的“入圍”資格評定,多少都會帶有依賴量化指標的成分,弄不好就容易產生“為指標而指標”的目標異化問題🐹。
所以說🎸,“雙一流”建設名單可以由政府發布,但“雙一流”建設的成效唯有成果才能證明,也許這就是“淡化身份”必要性的最好解釋。
總之,要創設一種公平競爭的環境,鼓勵無“雙一流”身份的高校向有“身份”的高校發起挑戰。
相信同行之間的良性比拼一定可以促進有質量、經得起考驗的建設成果脫穎而出。
三是形成從“官評”到“民評”的評價機製🈯️。
早前🗓,國內某些高校曾宣布已經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對此🐊,社會各界眾說紛紜▫️。
國外公認的高水平大學很少會在正式場合聲稱自己是“世界一流大學”,但會說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學,以此來提升士氣、保持先進。
“一流”終究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所謂的“一流”稱呼🍴,說到底只是一種主觀的感受,是社會公眾對一所高校的總體印象👱,是一所大學在民眾心目中的信譽所在。
所以✍🏿,今天國家建設“雙一流”,其重大意義就在於不唯排名👨🏽🎨、不唯數量指標,破除身份固化🆖、利益固化的頑疾,打造“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學術生態環境,促使高校把握高質量內涵式發展要求,為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貢獻優異成果👫,不斷超越、永無止境💍,辦出人民心目中最優秀的高等教育💄。
(作者樊秀娣系恒达平台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 )
《中國科學報》 (2022-02-22 第3版 大學觀察 原標題為《名單可由政府公布,成效唯成果方能證明》)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izns9GntPkhm3UuWdTPN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