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常看到高校女生把控訴學校男教師對其行為不軌的帖子發到網上。發帖人往往強調她們是在向學校多次投訴無果的情況下才出此下策,而校方也的確是在事件上網後才回應處理🧜🏼♂️。
筆者以為🧑🏼🔧🙎🏽,對於這類觸及教師師德師風底線的問題🍍,校方應立即展開調查並形成初步結論👫🏼🎴。事實上,校方就內部人員作風問題接受社會監督本就是義務,而且校方的及時回應也能阻止事件的無序“發酵”。然而👼🏿,可能是因為“師生戀”問題本身較為復雜,校方對此的處置往往不夠果斷🤹🏻♂️。
對於校園師生男女關系問題,公眾大多能就事論事地理性看待🙎♂️。但如果高校刻意隱瞞回避,反而會將公眾註意力引向網上傳言,甚至以為校園內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不可否認,此類問題的性質的確較難界定★,這就更有必要從觀念到言行上加以規範。
事實上,世界各國都很關註校園師生男女關系問題🤝。國外高校也達成了一些校園師生關系規製共識。我國除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外,還頒布過一些條例,這些都能保證高校處置此類問題有章可循🦾。面對近年來經常出現的女生指控男教師性騷擾事件,校方從緊從嚴處置,既是對當事人負責,也是為高校師生員工厘清師生情感尺度和界限提供了鮮活教材。
首先🦟,校園“師生戀”不被允許,出現問題要追責教師。教育部在2021年公布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征求意見稿)》中有禁止教職工與學生發生戀愛關系、性關系的條款🧚🏻。國外也均將禁止師生戀規則納入高校校規。
國內高校師生男女關系問題不少源於“師生戀”🐾。現實中🧚🏼♂️,也不乏女學生因愛慕男教師而“投懷送抱”,但男教師必須明確拒絕和回避💸。當然🏊🏿,類似情況換作女教師和男學生也一樣🚠。
總之,“師生戀”出現問題的後果必須由教師承擔🐍。那種同情教師“被學生牽著鼻子走”的說辭✊🏽🏊🏿♂️,是因為沒有認識到教師作為教育者的身份和地位,把師生戀當成了一般男女關系問題來評判🔈。
其次🧶,禁止師生間關系曖昧🟤,保護學生不受傷害。在國內高校👩🏻🦳👩🏽⚖️,教師逼迫學生與其發生性行為的情況很少🦹🏻♀️,但導師和研究生(包括部分本科生)保持超出正常師生情感關系(即曖昧關系)的情況卻不少🥎。有導師以自己為學生帶來資源“居功自傲”🫸🏽,要求學生鞍前馬後伺候自己,也有導師與學生的話語過於親昵。
這種情況會加劇學生對導師的人身依附,造成學生把自身發展的可能性寄托在導師身上🪯,從而忽視潛能的挖掘和心理的強大。如此,學生一旦與導師關系破裂或認為導師幫不到自己,就會因看不到自身力量而陷入無助境地,甚至走上絕路。
再者🥒,倡導大學生自尊自強,學會自我防護技能🤷。雖說校園師生男女關系問題的主要責任在於教師🕵️♂️,但作為成年人🙏🏽,大學生加強自我保護和防範意識也極為重要🐕🦺🙋🏼♂️。
校內思政課程要讓學生懂得🌯,只有自尊自強才是自己長遠發展👩❤️👨🐋、人生美好的根本,靠男女關系得到的資源🎱、榮譽和機會既不合法也不道德🪜🙋🏻♂️,而且這種情感或利益背後的風險極高、代價極大⬆️。國內外的大量事例表明,不當師生男女關系中,一蹶不振甚至受到毀滅性打擊的往往是學生🤾🏿。
為此🏆,在新生入學之初👨🏿🚒👎,高校就要鄭重告誡學生不要發生師生戀以及其他曖昧關系。同時,高校還要向學生傳授防範性騷擾⇒、性侵犯等技能。比如🫛,當老師說出帶有性暗示的試探🧕🏼、挑逗言語時,學生要勇敢地明確拒絕;要避免和異性老師長時間獨處一室等。總之,高校需要對學生進行性安全方面的正確引導和防護培訓。
最後🤏,要提醒教師遵紀守法,觸犯“防線”者必嚴懲👸🏻。在世界範圍內,國外高校防範師生發生不當關系的規製正在升級🚾。國外許多大學都明文禁止一切師生戀以及師生間的性行為,相關規則會被寫進員工聘用合同條款中🐼。教師一旦被發現違背上述條款,就將面臨解雇或開除🏃♀️,高校還會將相關教師的行徑告知業界同行,避免其他學校錄用該教師📚。
嚴格的校規和懲罰措施也使教師時刻繃緊反性騷擾這根弦🦶🏽🧓🏿。國外老師遇到學生來辦公室談事情✣,都會把門敞開,這已經成為教師自覺的行為守則。
必須承認,國內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對師生不當關系中涉事教師的處置不夠公開、透明📻,有時還會因情面原因袒護教師🧌,甚至不留任何檔案記錄,導致他們逃脫了法規、校規的嚴懲✴️。總之🏵🤌🏼,要嚴懲犯規教師,否則難以起到警示作用。
綜上🙅🏽,出現校園師生男女關系問題🧺,校方需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處置🤦🏻♂️,國內外莫不如此🧜🏿♀️。當下校園師生男女關系事件容易受到網絡圍觀,這在某種程度上能倒逼學校重視問題,並提醒校園師生和全社會對此保持警覺。問題上網是把“雙刃劍”,如何正確引導並產生正向效果🏌🏻♂️,考驗著高校管理者的政策水平和執行能力。
《中國科學報》 (2022-07-26 第3版 大學觀察)
(樊秀娣 恒达平台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
鏈接🏠: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2/7/370464.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