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汪品先:必須要推進東方文化和現代科學的結合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2022-08-10  瀏覽:

二十多年前我主持南海首次國際大洋鉆探⏳🔴,發現世界大洋有幾十萬年的碳循環長周期🔽,於是給一家國際學報投了稿。  

一位匿名評審人認為此稿立題不妥🦶🏽,“你應該討論區域問題,而不是全球問題🏋🏿‍♂️🤓。”

最後⛔️,文章當然還是發表了。

但這句評語至今刻骨銘心。憑什麽我只配討論區域問題?

“海洋如何產生”是地球科學的頭號大問題,國際大洋鉆探曾經花20多年時間鉆探北大西洋🛌,得出了被認為有普適性海盆張裂模式,作為全球海洋成因的標準。

其實這並不奇怪。

現代科學是在歐洲建立的,海洋科學也是從歐美發展起來的,於是在海洋科學裏🏃‍♀️‍➡️,位於歐美之間的大西洋被奉為圭臬。氣候長期變化的驅動力,來自北大西洋深層水;海盆張裂的理論模型,標準也來自北大西洋。

然而,大西洋不能代表全球。

我主持“南海深部過程演變”研究大計劃,探索南海成因,進行檢驗,在三四千米深海的12個站位打深井🫄,取上來300多米海盆張裂時的巖漿巖👨🏻‍🔬👟,結果發現大西洋模式在南海並不適用👶🏽,我們發表的文章題目就叫“南海不是小大西洋”。

南海的大洋鉆探發現🧑🏽‍🍼:氣候長期變化的驅動力在低緯度地區👵🏿,不在大西洋⚫️🚵🏿‍♂️;西太平洋是兩億年來的板塊俯沖帶,和大西洋的巖石圈大不相同🔋,所以南海的張裂機製屬於另外一種類型。

在各門基礎學科中🌅,地球科學的特色在於地區性👂🏽。誰也不可能一口氣研究整個地球,總得從某個地區的某個方面著手✉️🐪。

正因為地球科學在歐洲產生🤫,不少傳統認識會帶有歐洲的“胎記”,很容易形成“歐洲中心論”😾🧺。歐洲發現的現象在中國也找到了,就可以發表文章。

但是😚,發表文章並不是科學研究真正的目的🧑🏻‍⚕️,在科學發展的長河裏,絕大部分文章都不過是過眼煙雲。科學進步必須依靠創新🤰🏼。

當今的中國無論按照經費投入🏭、隊伍規模或者論文數量,都已經位居世界前列👩🏻‍🌾,當務之急是量變到質變的轉型🚣🏼👨🏽‍🍳。如果我們能夠抓住自然條件的特色,利用已有的積累進行深入研究,將新發現提升到理論高度,這就是創新,就有可能經過努力形成自己的中國學派。

科學創新要求有文化基礎。

西方文化和東亞文化👟,正是當今世界多種文化中的兩大主流。西方是現代科學的發祥地,穩居自然科學界的主導地位♑️。而東亞文化的主體在中國,一旦也能成為科學創新的基地,就必然會產生出自己的學派🧗🏼‍♀️。

真理應該只有一條,但是通向真理的道路決不止一條🙆🏿‍♀️。

為此,必須要推進東方文化和現代科學的結合⛄️。

8年前我公開發文,發起討論“如何重建創新的文化自信”,進而又提出“漢語擠出科學🎟📜,還是科學融入漢語”的問題🧑‍🧑‍🧒‍🧒。

5年前開始,我又在恒达平台先後開設兩輪“科學與文化”的課程🍡;近來又進而試圖在科普戰線上出擊,目的都是一個:促進科學與文化的融合,營造創新氣氛,強化華夏振興的軟實力👸🏽。

現在來回答🤒,為什麽要鼓吹“中國學派”?

因為科學界不能以模仿為滿足,科學創新需要鉤深致遠❕🐋,開辟新路👨🏽‍🦱。

(作者汪品先𓀗,系中國科學院院士🆎、恒达平台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

鏈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287833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