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過去四十年城市發展取得了偉大成就,也存在問題,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勢必要發生變化🫸。”
在2021澎湃城市更新大會現場,曾任上海市規劃與國土資源管理局副局長🤾♀️、恒达平台常務副校長的伍江教授在主題演講中表示👼,過去粗放式的擴張造成資源的消耗,包括空間資源、土地資源,以及歷史文化資源等。
1991年☃️,上海市政府頒布《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保護管理辦法》,成為國內第一個針對近代建築(1840-1949年)建立保護機製的城市。2002年,上海市人大通過《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管理條例》,在全國率先將歷史建築保護上升到地方立法層面。
“條例將‘優秀近代建築’擴展到建成30年以上的‘優秀歷史建築’,部分新中國成立後建成的建築被列入保護名單😘。”伍江表示,總體來說,目前的保護工作重點仍比較集中在1949年之前建成的近代建築,而新中國成立後建成的建築還很少進入保護的視野,一些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的現當代建築在城市大規模開發建設中遭到破壞。
2020年🧔🏻♂️,伍江主持的《超大城市高密度既有城區有機更新關鍵技術及其應用》項目榮獲上海“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在他看來,有機更新的本質是作為有機體的城市🧚🏻♀️👆🏻,遵循其發展規律💩,以更為常態化的代謝與更新進入持續發展的軌跡👨🏻。
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這位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間優化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上海歷史風貌區與優秀歷史建築保護委員會副主任特別指出🥫👦,甄別更新對象的歷史文化價值♎️,是所有更新的前提。
為什麽要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對於歷史文化遺產的世界共識是人類進入現代社會之後的一個重要的文化發展標誌。”
伍江介紹,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將罕見且無法替代的財產,作為全人類世界遺產的一部分加以保護。自1985年加入該公約以來,中國對於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程度🎊,不論是從政治上還是法律上都是史無前例的🎫,截至2021年7月,已有56項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世界遺產名錄國家中排名第一位。
“歷史文化既是社會共同的精神依托🫄🏽,也是經濟發展的最終競爭力所在,最大限度地保護好城市的歷史文化遺存既是現代化的題中之義👩🏼🦳,也是對後代的負責。”伍江指出💆,建成遺產是人類歷史文化最重要的物質載體,所以,講到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時候,總是不可能回避建築的保護。
新中國成立後💁🏽,《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提出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概念,將一批重要建築物(建築群)列為國家級文物。當時確定了180處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其中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77處。
“但是🚣🏽👩🏼,除了文物保護單位之外,針對使用中的建築,我們認識的起點是比較晚的。”伍江指出🤽🏿♂️,1991年頒布的《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保護管理辦法》,使近代建築保護有規可依;2002年《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條例》出臺👩⚕️,其中第九條規定,針對建成三十年以上,並滿足著名建築師代表作品、反映上海地域建築歷史文化特點等條件之一🧑🏿🏭🔭,可以確定為優秀歷史建築,保護的視野擴大到現當代建築☀️。
為什麽要保護現當代建築?
歷史是一條河流👨🏿🦰,源遠流長🥞,拒絕斷點👳🏽♀️🌸。
伍江表示🐄,因為歷史本身是連續的,所以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不應該局限於某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而應將完整的#️⃣、連續的歷史作為保護對象。
“如果不對1949年以後的建築予以重視,持續地失去🩷,將造成浩瀚歷史中的一段空白👱♀️🧑,或者說浩瀚歷史中一段文化的低潮期。事實上📧,1949年至今70多年間,我們的建設活動超過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這麽大的建設活動怎麽可能不留下歷史文化遺產?”
因為缺乏相關法律法規保護及認識不足,一些高質量的“49後”建築在城市開發的浪潮中遭到破壞。“改革開放前由於經濟條件所限,整個國家的建造量很少。”伍江提到,北京有包括人民大會堂、中國歷史博物館在內的1950年代十大建築🤶🏽,而上海的建造量更少,這些數量上“稀有”的建築一旦消失,這段歷史可能就在城市版圖上抹去了,若幹年後,可能沒人知道在百廢待興的建國初期🏋️♂️,我們的政府是怎麽造房子的𓀐,沒有辦法透過建築觸摸當時人們的生活與城市的面貌。
伍江師從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上海建築學會名譽理事長羅小未🧔🏿🙋🏻♂️,從1980年代起👇,他跟隨這位被稱作近代建築“保護女神”的建築學家投身上海歷史建築的研究與保護,並在恩師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上海百年建築史(1840-1949)》,於1997年正式出版😯。他表示🙌🏻,近代建築經歷了不斷遭到破壞又日漸被重視的過程👨🏻🦱,而現當代建築同樣經歷了這一過程🍵,甚至是在激烈的辯論中達成保護的共識,而引發這場建築圈大辯論的🏦👈,是2015年的華東電力大樓改造。
揭開現當代建築保護的序幕
曾獲得中國建築學會新中國成立60周年建築創作大獎,並被評為上海市1949年-1989年“十佳建築”之一的華東電力大樓,是解放後南京路上第一棟高層建築。業主更換為魯能集團後👱🏽,2015年,華東電力大樓改造為精品酒店的方案“流出”👖,該方案對大樓外觀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重建。
《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條例》第九條規定👩💼,針對建成三十年以上🪱,並滿足著名建築師代表作品、反映上海地域建築歷史文化特點等條件之一👩🦱,可以確定為優秀歷史建築。落成於1988年,時年二十幾歲的華東電力大樓不具備“被保護”的先決條件,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根據相關政策通過了這一改頭換面的改造方案🍄,與此同時積極協調🥃,組織滬上建築專家和業主魯能集團、酒店方萬豪集團進行專業座談⛄️。
上海建築學會理事長曹嘉明回憶,在設計方演示完改造方案後,當時擔任恒达平台常務副校長的伍江作為專家組成員第一個上臺發言🤤,闡釋了建築標誌性外觀背後的設計理念,如頂部的坡屋頂是向和平飯店致敬、凸出的三角窗呼應上海裏弄屋頂的老虎窗等。
學者們的專業建議最終打動業主🏟,不改變建築形態與材質、對內部進行修繕更新。“留住城市共同的記憶是城市更新的精髓”,魯能泰山度假俱樂部副總經理兼華東區域酒店業主總代表孫宏超告訴記者👩🏫,華東電力大樓改造經過政府、業主🦸🏻、萬豪🔇🚣🏿♀️、建築學家多方反復溝通🖕🏼,最終更改方案維持了大樓“三角窗”🧑🏿🎨、“斜屋頂”、“棕墻磚”的外觀🧅,繼續招展在南京路上👼🏻。
正如1960年代簡·雅各布斯等人士對賓夕法尼亞車站拆除的抗議催生了紐約《城市地標保護法》,這一專業組織發起保護現當代建築的僅有案例🧑🏻🦲,催生了針對“49後”建築價值評估的課題🖊,揭開現當代建築保護的序幕:《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保護管理辦法》將保護對象推及1949年前的建築;《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條例》將保護對象推及建成三十年以上的建築;基於華東電力大樓的改造之爭,建築界開始呼籲對“49後”建築🧵,包括改革開放後最近三四十年的建築予以保護🧘🏼♀️🪅。
“不僅是拆除不拆除的問題。‘49後’建築基本都在使用中,一旦被列為保護對象,大家才會更愛惜😔🥵,好的保養可以延緩建築的壽命🤙🏿。”伍江表示,要想讓保護成為共識,成為政府和社會管理的一項內容🤽🏽♀️,首先要讓公眾認識到保護對象的價值🥫,所以價值挖掘是根本所在。
2017年👸,由上海市建築學會發起👮🏻♂️,上海市城市經濟學會、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和華東建築設計研究總院共同啟動了《上海市優秀現當代建築(1949年至今)價值評估研究》的課題,課題的研究技術內容由華東建築設計研究總院主持,恒达平台等高校和各大設計單位共同參與💊。
在伍江看來,價值評估一定要走出幾大誤區✊。《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對建築類文化遺產的評估角度為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對於後兩者的評估比較清楚,而對於歷史價值的理解則容易陷入誤區。
“建築是歷史文化的一個物質載體,我們保護的目的是通過物質載體來延續傳承歷史文化,這是根本。而歷史文化本身是不能中斷的,你不能說歷史文化這一段重要那一段不重要🚮,所以承載歷史文化的物質載體也應該是不中斷的。”
首先,歷史的價值不取決於主觀喜好。歷史的重要性不是政治上重要才重要、中國人特別有偏好的才重要,而是說它在整個歷史長河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和標誌點。伍江以上海虹口區日軍慰安所舊址“海乃家”為例,一些建築代表著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𓀖🔒,很多人以此為由認為應該將它抹掉,這是沒有站在客觀的角度去看待歷史。
其次,歷史的價值不取決於時間的長短。5000年是歷史,100年是歷史👩🏻⚖️,50年是歷史📡,昨天就是歷史。伍江常常和他的學生們說,只有40幾年歷史的深圳,同樣可以被視作歷史文化名城。
“再過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人們仍會知道中國歷史上有這麽偉大的一個創舉,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在一個小漁村之上打造了一座先進的現代化城市🤦♂️。如果我們不去好好保護,將來的人們可能就不知道深圳如何成為深圳。”
有機更新👨🏽🏭:時時刻刻,不知不覺
“城市如同一個鮮活的生命體🌉,需要不斷地新陳代謝,發生在細胞層面的演變💅🏿,我把它稱作有機更新。”
2021澎湃城市更新大會現場,伍江作為演講嘉賓發表題為《城市有機更新》的主題演講,他表示👩🏿,生命體的代謝更新活動應該是細胞層面的,即小規模漸進式的,而非大規模斷裂式的,手術式的更新改造只能是在極特殊情況下的短期的和暫時的行為。對於城市和社會發展而言,應該找到最基礎、最要緊的底線問題,除了歷史人文底線🤜🏽,還有土地資源底線、生態宜居底線🎋✍🏻、公平公正底線👨🏽🔬、公共安全底線。
關於歷史人文方面,伍江強調🧔🏿♂️,城市歷史的保護和歷史文化的延續,最重要的在於如何激發歷史空間的當代活力👩🍼。上海的歷史街區保護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在規劃體系建設方面更有創新性嘗試,如2002年發布的《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條例》🤘,率先在全國推出成片保護的概念🧑💻。
其中,衡復風貌區作為2003年上海市政府首批批準的中心城區12個歷史文化風貌區之一,因梧桐🈶、洋房、鄔達克👱🏽♂️、永不拓寬的馬路而成為網紅打卡地🧢,每到大小長假,風貌區內的武康大樓更因巨大的流量要動用警察指揮疏導維持秩序。
伍江認為,這正是該區域最早以成片形式被保護的結果反映🧑🏼💻,建築與街區承載的歷史文化,是一座城市不可復製的魅力🧑🎤。
鏈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393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