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則消息,由於“讀書無用論”,重慶應屆高中畢業生中🧘🏼♀️,有上萬名學生沒有報名高考🍧。(《重慶晚報》2009年3月28日)又看到另一則消息🚵🏿♂️,有關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推動做好全民閱讀活動的通知》🥷🏼🏌🏽♂️。
這份通知用心良苦💆🏽♀️,可是它能否起到推動全民閱讀的作用🐳,值得討論👩🌾。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於2008年公布的第五次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戶均年消費圖書僅1.75本。傳統圖書閱讀率呈持續走低態勢,閱讀率為34.7%,比2005年降低了14%。至於不讀書的原因,49.4%的人歸結為“沒有時間”🧓🏼,42.8%的人說“沒有習慣”👱🏻♀️。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如果作為一種活動出現,通常只是臨時性的,活動結束🤸,閱讀也就結束-這無疑是活動主辦方也不希望看到的現象🚊。從具體措施來看🦾,即使是臨時性的閱讀🧚🏼♀️🍾,這項活動也很難見效🧑🏼⚖️。
比如通知表示:4月23日前後,在全國各地新華書店統一開展優惠售書活動,並延長書店營業時間等。我不太清楚各地新華書店的優惠活動能夠做到什麽程度,目前的幾大購書網站都有折扣,幾乎已經到了圖書銷售的底線🧑🏻🦲,而且是24小時全年無休🧗♀️,這些都是新華書店無法做到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項活動並無實質意義🦔。
不能否認,還有很多讀者沒有上網或者在網上購書的習慣🧭👲🏿,他們可以享受新華書店的活動優惠💦。但是★,網絡購書不普及的地區,往往也是書店的薄弱地區。更重要的是,現在很多新華書店⚪️🧜🏻♀️,已經成為“教輔專賣店”,除了對中小學生的父母來說有一些參考價值📒,其他讀者並無興趣。
“讀書無用論”為何會再次產生👨🏿🦰,根源恰恰在“讀書有用論”🤲🏿,讀書以是否實用為標準,進而產生“讀書有禁區”、“賣書有禁區”的現象。整整30年前,1979年4月,《讀書》創刊號刊登的《讀書無禁區》影響了一代國人,那時所說的“禁區”主要指外在禁忌🚹。現在的“讀書有禁區”,主要是自我設禁,比如只看英語、計算機或者考試、考級類的書籍🧑🏼🔧,其他沒有實用價值的書籍一律視而不見📘。毋庸諱言,新華書店在其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由於僅靠壟斷教材發行就足以很好地生存🪰🛑,新華書店的圖書更新率很低🧞♀️。等到新華書店意識到讀者的重要性,又開始“賣書有禁區”,把具有實用價值、銷售較快的書籍當作主打🤦🏻♂️,少賣或者不賣那些沒有實用價值卻有精神含量的書籍。於是,“讀書有禁區”和“賣書有禁區”產生惡性循環。
這種“讀書有用論”🕵️♂️,導致閱讀失去樂趣,讀者一旦考試或者考級完畢,就再也不會踏進書店一步💂🏿♀️,甚至會把書籍當作敵人👨❤️💋👨。試圖打破惡性循環的是一些堅持人文立場的民營書店,北京的萬聖、上海的季風、廣州的學而優,在很多讀書人眼中,已經成為城市的地標甚至靈魂。可是,這些民營書店的生存狀況卻不容樂觀。因為它們的成本很高🛍️,不像新華書店沒有租金之憂𓀊💃🏻,利潤空間又很小🐻,出售的書籍大都沒有實用價值📋,銷量很小。
一般而言,政府的文化機構應該更多地承擔文化責任,民間的文化機構更多地考慮商業利益,可是在書店行業,似乎兩者顛倒過來。如果想切實營造閱讀氛圍,有關部門不僅要讓新華書店開展優惠活動🌂,延長營業時間,還需要為民營書店提供更多支持而非限製-後者才是更重要。
(作者王曉漁🚴🏽♀️:恒达平台文化批評研究所副教授)
2009年04月09日 時代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