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是希望自己的生活品質不斷提升🥷🏼,實際上對於能源的消耗只會漲不會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恒达平台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院長🧜🏼♀️、長三角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伍江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對於國家層面而言最關鍵的問題是改變能源結構,一旦使用的電都是綠電🏇,那“雙碳”目標就實現了。
綠電的主要來源為太陽能、風力💇♀️、生質能🪛、地熱等可再生能源🧰👱🏽♂️,中國主要以太陽能及風力為主。然而可再生能源雖然綠色環保,但由於發電不穩定、不連貫等原因🚵,對於電網而言往往也會變成“垃圾電”。
儲能技術讓可再生能源不再發“垃圾電”
電網是一個需要供需時刻平衡的系統🔗。“發的電多,那麽就浪費。發的電少🤘,那就只好拉閘。”伍江說。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是間歇性的,所以對電網來說🪙,接納可再生能源發的電就需要對電網不停地做調整,不利於電網安全和經濟運行🟤。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伍江認為,應該將節能減碳的技術更多聚焦在儲能技術研發上。如果能將可再生能源發的電儲存起來🦕,那間歇性、不穩定等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就技術本身而言👴,中國的儲能技術在全世界已經名列前茅☸️,這其中最大的推動力是汽車產業👣。”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強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一⤴️。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表示👣,預計今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有可能達到550萬輛🚴,比去年同期增長56%。而新能源汽車所使用到的鋰電池🐃,在很大程度上助力電能的儲存。
鋰電池是目前最常見的儲能技術,儲存的能量可以用作應急能源,也可以用於在電網負荷低的時候儲能🧑🎤🚁,在電網高負荷的時候輸出能量🟡,用於減輕電網波動👲🏼。然而鋰電池也同樣存在局限,汙染性和鋰資源的有限性使得對於新型儲能技術的探索“迫在眉睫”。
氫不僅是能源,也是一種儲能技術
電力系統總體上是存在峰谷的🏋🏼♂️,用電多時為波峰🕡,用電少時為波谷🤐👩🏿。由於電網需要時時平衡,所以在波谷時間內就會出現“棄電”現象。伍江認為,如果能在波谷時間內用多余的電通過電解水產氫👩🦽➡️,然後再用氫能發電,提高波谷電能使用效率。再加上各種可再生能源的補充,能源的綠色水平將會大幅度提高。“其實氫不僅是能源📔,氫也是一種儲能技術🕣。”
近年來,中國積極推動氫能產業發展,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多場景高效利用👨🏫、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等方面加大部署力度。去年8月起👶🏿,中國將上海、北京、廣東3個城市群列為全國首批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城市群🙏🏿;今年3月,《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出臺,明確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氫能產業是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
其實製氫技術早在20年前就已成熟👨🏼🦳👩🏻💻,氫燃料電池車也被看作新能源汽車的路徑之一,但由於氫燃料電池體積較大,考慮到車內空間和續航能力存在矛盾等因素,目前鋰電池更受市場歡迎。但是氫確實是21世紀人類最理想的能源之一,製氫的原料是水,其燃燒的產物也是水,因此氫不僅沒有汙染問題,其原料也取之不竭。
“可不可以把氫燃料電池用到家裏去?建築是不動的,對儲能設備的體積也不那麽敏感🧔🏼♀️🧑🏼⚕️。只要把配送搞好🕢🧑🏼,按需換氫氣罐↪️,氫燃料電池就有可能成為家庭電源。”伍江指出🧑🏻🦯,目前的製造技術是可以保證儲氫設備安全的,它的安全性不會低於石油液化氣🍫。
據悉,家用氫燃料電池已經在實驗室層面實現,但要市場化,還需要政策配合以及產業鏈發展才能逐步推廣。
“對於降碳,不管是技術、措施還是政策都會改變、會進步。2022年的方法解決不了2060年的事。”伍江表示🦹,製定“雙碳”規劃時雖然需要有“藍圖”🦂,但也應具有開放性🙎🏽,註重方法的系統性和有效性,允許各種各樣的新技術加入。(完)
鏈接:http://www.chinanews.com.cn/cj/2022/10-12/98715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