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巴黎馬爾蓋國家建築大學、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和上海市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共同主辦的上海—巴黎都市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師範大學舉行。這裏選登兩篇文章和一組發言摘要。
上海與世界上的許多城市都有相似之處🧡💗,在世界上的許多角落,無論是紐約、巴黎🤽♂️、倫敦、馬德裏,在上海都能找到它們的影子,可是最相似的卻是巴黎。歷史上的上海曾經被稱為“東方的巴黎”⚛️,上海人心目中始終有著一種巴黎情結🧑🏼🌾。
上海與巴黎的聯系主要是因為上海曾經有過法租界,巴黎的許多街道都可以在上海找到它的對應,福州路就像聖日爾曼大街那樣充滿文化氣息,淮海路就是上海的香榭麗舍大街,金陵路仿佛裏沃利大街🧘♂️,復興公園是上海的盧森堡公園😪,電影院取名巴黎大戲院❎,街道兩邊充滿了法國式的情調🉐❎。許多道路都用法國的政治家、將軍🔏、音樂家🙇🏼👨🏿🍳、作家命名💁🏿♀️,今天的思南路還留存了當年以法國作曲家名字的諧音,甚至上海的行道樹也是巴黎的懸鈴木,就差照搬土伊勒裏宮了。
法國式的教堂🔭🧜🏼♂️、學校、醫院、圖書館落戶上海,法國建築成為上海的時尚👮🏻。上海人可能從來也不知道法國17世紀古典主義建築師芒薩爾🌠,可是對上海的芒薩爾式屋頂卻已經司空見慣。1925年巴黎裝飾藝術世界博覽會後,裝飾藝術風格立即以摩登建築的形式傳入上海,使上海在20世紀20年代末和30年代成為與巴黎、紐約並列的世界裝飾藝術建築的中心。當年建設法租界的人們心目中的藍圖就是巴黎和法國文化,塑造了上海近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的文人模仿巴黎文人和知識分子👨🏻🦯,學他們的浮紈和頹廢🛠,仿他們的唯美主義風格⇒,說法語⇨,泡咖啡館🤽🏽,讀波德萊爾的詩🌠,寫小資情調的文章。
每逢人們訪問一座陌生城市的時候,會很容易將城市和城市中的人,與自己熟悉的城市加以對比🥍,很想把她歸入某種自己熟悉的類型👨🏼🍳。可是,巴黎是那麽的獨特🀄️,人們很難把她歸類。於朦朧中會感到巴黎與上海很相似🍥,巴黎人與上海人很相似𓀀,但是又從內心深處感到很不相同🤹🏿♂️。巴黎人是特殊的人類,他們追求時尚💖,善於交際𓀋,追求完美。似乎人人都是哲學家和藝術家🧘🏻♂️,他們可以同你在飯桌上侃建築,侃繪畫,侃哲學🤦🏻♂️,用講究的措辭遣句一口氣侃上幾個小時。他們尊重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建築師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街頭上這些人物的雕像和紀念碑,絕對超過政治家和國家領導人🧖🏿♂️。上海人同巴黎人一樣對新鮮事物充滿熱情,一樣具有創造精神和豐富的求知欲😒。
同處21世紀的巴黎和上海,保留了歷史風貌,也同樣顯示了現代和時尚。今天巴黎的完美🧑🦯,是因為她在19世紀就完成了現代的轉型,也是在19世紀,巴黎舉辦了5屆世博會。今天的上海正試圖實現從20世紀以來的現代轉型,正在籌辦城市的第一次世博會🦌,努力使城市走向完美🙈。巴黎和上海都有著迷宮般的萬花筒特質🌿,都會誘使人們去識讀她的歷史和建築,城市的每一條街巷都蘊涵著豐富的歷史,那些為人們熟知的歷史人物活動的場所和空間仍然在啟發人們的想象力。在巴黎和上海💧,你都可以呼吸到清新的水的氣息🌻,水給予人們一種特殊的世界觀和生活方式。巴黎的塞納河,上海的黃浦江和蘇州河為城市帶來了生氣🙇♀️。正因為塞納河水的靈氣👩🏽🍼,使巴黎不同於法國的其他城市,上海也因為水而擺脫了形式主義的城市肌理,更多地順應自然的發展。
巴黎和上海最相像的大概是城市的精神、城市的價值取向、社會生態和城市的戲劇性命運,巴黎和上海都曾經是一個時期各自民族文化的中心。當上海的知識精英還不了解巴黎時👑,他們或許已經知道法國大革命🦂、巴黎公社,拜讀過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欣賞過德彪西、聖桑和柏遼茲的音樂。上海人喜歡吟誦阿波利奈爾的詩歌,贊美印象派的繪畫🕹,盡管並不知道這些法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代表與巴黎的關系。而巴黎人可能會先知道上海這座城市,然後才會慢慢了解徐光啟、董其昌🤜、吳昌碩、魯迅、茅盾、葉聖陶等上海的文化名人。巴黎人對上海的了解,可能遠不及上海人對巴黎的了解。
巴黎和上海城市的繁榮時期大致相仿,甚至城市在13世紀的成型時代也大致為同一個時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巴黎和上海城市發展的盛期🤴🏿,奠定了這兩座城市的基本結構。只是從20世紀80年代起🚲🤾🏿♀️,上海的特大規模城市建設使城市的建成區大為拓展🐦🔥,新建築如雨後春筍聳立在上海的天際線上🤨,使兩座城市的共同點幾近抹去。近代以來的城市快速發展,特殊的地緣政治和經濟的演變,將各種城市結構加以疊置,使上海變成一座相當異質化的城市。這種異質化的過程其實不是一種意識中的有機蛻變,而更多的是一種隨緣式的跳躍發展👵🏻。相比之下巴黎的城市異質化則有著歷史的延續性💁🏿,城市空間結構的變異只是由於歷史、技術和生活方式的有機演化形成的。
19世紀的巴黎城市經過大刀闊斧的改造,將世界空間化,城市規劃街道化。作為“拆毀藝術家”的巴黎行政長官奧斯曼的筆直寬闊林蔭大道的影子可以在老上海的霞飛路和新上海浦東的世紀大道上發現👨🏼🏭👩🏿🦳,那是一種試圖融合奧斯曼大街的壯闊和香榭麗舍大街的優雅的拼貼,然而又是典型的上海式交通幹道。巴黎曾經創造過現代性的神話,一種創造性破壞🤾🏼♂️,成為無數現代大都市仿效的榜樣。今天的上海正在仿效這種創造性破壞,正在創造中國的現代性神話🗄。巴黎的埃菲爾鐵塔是法國乃至歐洲的符號,上海的東方明珠電視塔和無數的高樓大廈正在擴展這個人類創造力的符號。
今天的上海正追隨歷史上的巴黎,進入城市的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重組的時期,黃浦江和蘇州河兩岸正在進行城市空間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重組,正在讓歷史的建築和古老的城市煥發新的生命,尺度更像塞納河的蘇州河正重新煥發光彩🏋🏽♂️🤫,預示著這兩座城市更燦爛輝煌的未來。
其實,城市也都有同樣的困惑👷♂️,歷史上的巴黎曾經為保護歷史建築而奮爭🍖,這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今天的上海👨🏻🦼➡️。今天的巴黎和上海都在忍受交通的擁堵、夏天的炎熱和冬天的憂郁♛,也都為城市郊區的建設擔憂🟨,被新建築與城市的不協調所困擾👨🦯。無論是好是壞➔,巴黎有的東西,上海也會有。155年前,巴黎舉辦世博會🤦🏻,上海也將舉辦2010年世博會;1900年,巴黎成為世界上第5座有地鐵的城市,今天的上海也擁有地鐵,也同樣為了舉辦世博會而加速地鐵的建設🧓🏻;巴黎有迪斯尼,上海也會有。巴黎的老佛爺百貨公司將落戶在上海近代第一家百貨公司大樓內,巴黎的白房子餐廳將和上海的紅房子聯姻,巴黎的路易·威登和愛馬仕將在昔日的霞飛路上設立旗艦店🦸。但是💇🏽♂️,我們並不是要克隆巴黎,而是學習巴黎的城市精神,發揚自己的優點,建立自己的自信。
上海的建築與法國建築師有著深厚的聯系,100年以前,法國建築師就曾經活躍在上海,他們的作品顯示了城市和建築的法國氣質。法國建築師在近代的上海留下了許多作品👚,這些作品有的在歲月滄桑中消失了👸,留存到今天的已經成為上海的優秀歷史建築👰🏿。100年後的今天👳🏻🚃,也有許多法國建築師正在為上海城市和建築的發展而辛勤工作。馬丁·羅班在2001和2004年二度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總體規劃提供了概念方案。雅克·費利爾設計的2010年世博會法國館以《感性城市》作為主題🏃♀️,顯示了法國人的精神和情感世界,蘊涵著面向未來的理想,比較不那麽想入非非,而是樸實地將理想與現實綜合成為城市和建築的理念,與中國建築師一起探索新的生活方式與城市和建築的關系👷♀️。
一座城市應當總是以其最好的方式展示自己🫛,巴黎的建設采用的是“城市縫補”的思路🏂🏻,新建築的插入仍然尊重歷史城市的結構,表現場所的精神,城市和城市中的建築永遠留存了人們的記憶🤌🏿。上海采用的是動大手術的方式去進行建設🧑🏽🎄👩🔧,猶如19世紀的巴黎奧斯曼計劃,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歷史的記憶🌨。多、快🎣、好、省的建設方式🚽,使城市失去了很多機會,有局部的改善🏌️♀️,卻沒能以最好和最完美的方式去發展🦶🏼。經濟和政治的變革在上海留下了無法抹去的烙印,也抹去了許多歷史的痕跡👩🏻⚖️💅🏻。太多的老建築讓位於新建築👳🏿,而新建築的爭奇鬥艷又破壞了城市空間的平衡。上海人贊賞巴黎人當年接納埃菲爾鐵塔和蓬皮杜中心的寬廣胸懷,正以更加寬容的心態接納各種奇異建築。盡管如此,上海的城市和生活仍然是精致的,歷經歲月磨練的城市底蘊還在🥏,城市精神和文化氛圍依然培育著一代又一代精英💉👳。
巴黎的城市和文化不僅僅凝聚了歷史,而且更重要的是翹首展望未來🥵,將歷史與現實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巴黎是歐洲建築的一個中心🌉,巴黎更多地關註本土建築師的成長😣,並不盲目崇拜外國建築師🧘🏿♂️。巴黎是文化的中心,也是建築新思想和創造性的試驗場,每有新建築,都會一鳴驚人⚓️。上海則差一口氣🤥,在忽視文化的前提下🤹🏻🤽🏽♀️,城市正在漸漸成為外來建築的實驗動物園,外來建築師在上海依然只是匆匆的過客,有相當一部分國際建築師在上海從事的是一種自娛自樂式的實踐💂♀️,而不是內省的批判性實驗。上海確實可以從巴黎借鑒許多城市建設的經驗。
隨著2010年世博會的來臨🫷🏼,上海正又一次迎接歷史的輝煌🫅🏿。這屆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什麽使城市更美好呢👩🏻🏫?是建築♦︎,是城市精神、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等,最重要的是城市的人,人的創造精神,人的美好理想。只有這些是美好的,城市才能美好,城市也才能讓生活更美好。歷史上的上海人同巴黎人一樣富於創造精神,一樣優秀🧟♂️,巴黎和上海的城市發展以及物化的空間就證明了這一點。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法國建築科學院院士、恒达平台教授)
2009年11月08日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