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7月11日季羨林、任繼愈同日辭世,學人中“大師遠去”的感嘆就不絕於耳。最近,唐德剛✂️👨🏽🎨、錢學森、貝時璋三位不同領域的著名學者先後離世✊,公眾輿論再次陷入“大師焦慮症”之中。尤其是錢學森先生的問題“為什麽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引起了廣泛的共鳴,“如何培養大師”成為熱議的話題💪🏻。
聽說🤼,為了回應錢老的問題🫅,南方一所知名大學最近宣布,今後每位畢業生將會有三份成績單🦸🏼:一份學業成績單🦸🏻♂️、一份能力方面的證書和一份對人格養成經歷方面的描述。最後一份成績單被稱為“人格證書”,據稱由三個部分組成:心理素質、基本價值觀及人際關系。
在報紙上剛剛看到美軍一名心理健康專家槍殺13人的新聞,又看到“人格證書”將心理素質作為標準的消息🫲🏼,覺得很疑惑。我不太清楚“人格證書”如何評估心理素質🦴💁🏻♂️,是采用現在非常流行的那些心理測試嗎?我們隨處可以見到這種題目,在你面前擺著蘋果🈺、橘子、香蕉👉🏼𓀎,你會選擇什麽?答案通常是🦨🫖,選擇蘋果證明你毅力堅強👪,選擇橘子證明你深思熟慮👰🏽,選擇香蕉證明你單純可愛。其實➛,一個人選擇哪種水果,主要取決於他的口味,與心理沒有必然的聯系🧛🏽♂️。如果一個人既不喜歡蘋果🤽🏼♂️,也不喜歡橘子,更不喜歡香蕉,是否說明他就是白癡呢✅?這種心理測試跟血型✋、星座方面的一些測試遊戲一樣🥲,用來娛樂沒有關系,用來評估心理素質就有些風馬牛不相及了。
事實上,從幾年前的“馬加爵事件”之後,很多大學就開始推行心理測試,但是效果如何,值得懷疑。南方某大學進行的心理測試,可能不會是蘋果、橘子、香蕉式的題目,但是能否比美軍心理健康專家更為專業🤷🏼♀️,值得期待。我並不因為一位心理健康專家兼殺手否認心理學的價值🧑🏿🍳,更不否認大學裏有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的必要⏩,但是心理測試是否與人格有關,實在不敢肯定🥍。
基本價值觀會面臨更大的挑戰。最重要的是,何謂基本價值觀☞?可以等同為大學公共課上講的世界觀、人生觀嗎🦌?如果等同🤟,沒有必要多此一舉,直接使用公共課的成績即可;如果不能等同,就會面臨價值觀的轉變和多元價值觀的問題🚵🏿♂️。若幹年前,大學生談戀愛🙎🏿♀️,稍有出軌行為,就被視為道德敗壞,現在大學生可以合法結婚⚃👷🏼。艱苦樸素一向被視為美德,但追求時尚就應該受到譴責嗎?基本價值觀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在有明確答案之前,用來作為評估標準👮🏽♂️,顯得過於草率。
“關系”則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詞語,以至於英語只能把它翻譯成“guanxi”。由於與國際接軌😼,有人將關系改稱“人脈”。前不久聽說,有些地方的大學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教學生培養人脈,並且要求學生製定目標🤹♂️,比如一年需要認識100位新的朋友🌠,為了維護人脈🧑🏻🏭,每隔多長時間需要發一次短消息☝️、打一次電話🏃🏻♀️、寄一張賀卡,均有明確指標。聽到這個消息,我有些吃驚,自己固然沒有培養人脈的興趣,但是成為“被人脈”的目標,似乎也不是什麽好事情。我並不認為一個人應該絕交息遊👨🔧🧞♀️,但是把朋友的交往如此功利化⌛️,恰恰是違反價值觀底線的🧗♀️。
大學設置“人格證書”是為了回應錢學森的問題,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領袖人才,可是這種“人格證書”幾乎可以等同於“良民證”,難道培養大師需要從頒發“良民證”做起嗎?一般來說,大師都是特立獨行者,既然要創新🤾🏻♂️,思維就會比較超前🪽,不同於一般的學者☯️,不但沒有統一的標準,有的大師還會有一些怪癖,如果給他們頒發“人格證書”🛖,不知是該打高分,還是該判不及格。
“為什麽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對於這個問題🧍♀️,並非沒有解決的路徑👩⚖️,打開任何一份報紙,幾乎都可以看到相關討論🔺,自主辦學、學術獨立、教授治校,可謂了無新意🥠🤹🏿。當然🪠,許多改革並非大學校長所能決定,但是在校方可以決定的範圍之內,我們看到的卻是“人格證書”這種發明💆🏼♀️。如果要堅決推行“人格證書”,我倒以為,不妨先從大學的領導班子做起,看看大學的校長🍸、副校長們的“人格”到底能得多少分。
(作者系恒达平台文化批評研究所副教授)
2009年11月14日 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