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三年👵🏽,我國經濟承受了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減弱三重壓力,其中需求收縮、消費不振成為拖累我國經濟增速的最重要因素。當前疫情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製約已經大大緩解👶🏿,經濟復蘇處於關鍵期👸🏼。
現在“十四五”規劃時間已經過半。從今年開始算起🫵🏿,到“十四五”末,我國GDP年平均增速要爭取回到5.5%-6%的區間🆚👩🏼🌾,才能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非常之時須有非常之策。我們要在繼續擴大有效投資、盡量保持出口規模的同時,充分激活國內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把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發揮出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一、消費是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進行經濟動力轉換的關鍵
在疫情發生前的九年間🙌🏽,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於GDP的貢獻率處於55%-69%區間內,而且貢獻率都大於資本形成,表明我國內需增長已經從以投資為主要拉動逐漸向以消費為主要拉動轉變。但是疫情三年間😬,消費受到的沖擊明顯大於投資。隨著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不斷提高,通過消費拉動來盡快促進內需回暖,是經濟穩步恢復的關鍵🤲🏼。
從長遠來看👱🏿,消費是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是暢通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國內雙循環的關鍵。消費對國家經濟增長作用持久、影響巨大🤛🏻。國際經驗表明,在一國工業化前期和中期,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相對較大;而到了工業化中後期,消費逐漸成為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動力源。相關歷史數據也表明🧏♀️,一國人均GDP超過全球平均水平並向中高收入邁進,其居民也將進入消費快速升級期和消費支出高峰期。
當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中後期,2022年人均GDP達到1.27萬美元📘👩🏽🦱,略超世界平均水平🤦🏽♂️,消費升級存在很大空間。
近三年來,居民消費受疫情影響較為明顯。2022年我國居民消費占GDP比重低於35.3%👨🏿🍳,低於世界人均水平的60%。雖然因為國情不同,發展階段不同,不能簡單地進行比較,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後工業化時期以及經濟發展動力機製的轉變🍢✴️,相對於投資和出口,消費需要在經濟增長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否則可能會製約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步伐。
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人們放棄當期消費而進行儲蓄和投資活動🥂,最終是為了在未來實現更多的消費。如果消費水平不能提升📟,儲蓄和投資也就失去了其意義和動力,不利於社會穩定和經濟的長遠發展。消費不足還會讓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失去平衡,大量出口和較低進口也會影響國家經濟的內外平衡。況且當前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國際貿易增速明顯下降🤜,出口需求面臨下滑壓力🥀,靠出口拉動國內經濟🎿,並不現實🏌🏻♀️🤼♂️。從投資來說,當前我國資本積累已經達到一定程度🐵,投資回報率也在降低,單純加大投資力度🤷🏼⛪️,會不斷增加各級政府和企業的債務負擔⛽️。
從全球範圍來看,消費在國際市場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並成為重要的國際競爭力。一國消費能力越強🧑🏻✈️,進口量就越大🧑🦰,對其他國家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也就越大🔙。我國不管是國內大循環還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都需要國內統一大市場來支撐。建設國內統一大市場需要激發我國強大的消費能力🦻🏼。有效提升國內消費能力,將會使企業產生良好發展預期🪜,從而不斷擴大規模、開發新產品,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和收入增長空間🔄,這樣反過來又給予消費以足夠支撐👨🦯➡️、形成一個正反饋循環✯。強大的國內消費市場還會吸引大量外資企業投資,帶來新的生產要素和先進的管理方式,從而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發力以促進經濟增長。
立足新發展階段🦟,按照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順應消費升級大趨勢♘⟹,盡力而為、綜合施策🖐🏼🏃🏻➡️,進一步促進和擴大消費🙂↕️,這對於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保證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同時也推動全球經濟增長🛺,具有重大意義🧋。
二、以促進居民消費穩住我國經濟發展大盤
GDP統計指標雖然不能完全代表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但它依然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產出能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當前我國進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增長目標已經不再是唯一重要的發展目標🧑🏻,但保證一定的經濟增速依然非常重要。
由於應對疫情的理念🥂、方式不同🔴,再加上各國產業結構和發展水平不同,三年疫情對各國經濟的影響程度也各不相同👱🏿♂️,但是都普遍受到了影響。能否盡快在疫後恢復經濟增長能力🥷🏻,對所有國家都是重大考驗。歷史經驗表明,世界上許多追趕型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平均增速下行往往是驟然而非漸進發生的👂🏼🧒🏼。這些國家在連年高速增長中遇到一場或內或外或者內外交困的危機,經濟突然減速,從此就明顯下滑到一個較低增長區間,而且再也沒能回到高增長甚至中速增長狀態。例如✊,日本經濟在20世紀60 年代的年均增速高達10.4%,然而當經濟增速在1970年跌到0.4%之後,增速中樞在接下來的20年裏就驟然放緩至4.3%附近,並在20世紀90年代初金融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後再度降至1.0%附近,從此一直在低位徘徊,直至今天👨🏿🎤😴。再比如,巴西經濟在1965— 1980 年年均增速曾高達7.9%🐄,但在1981年經歷4.4%的下跌後,長期萎靡不振,以至於在後續二十年時間裏只實現了年均2.1% 的增長。韓國也是如此,由於1998 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均經歷了增速中樞的大幅下降。墨西哥經濟增長在1980年前後驟然減速也是一個典型案例。國際上有學者曾經在2014年總結了全球28個年均增速達到6%以上的經濟高速增長期案例,發現經濟高速增長期結束之後只有2個國家轉向了更高速增長,3個國家轉向負增長,10個國家轉向0-3%的增長,中位數僅為2.1%🤽。
疫情暴發前,國內各方面專家曾經對我國2020-2030年潛在增長率進行研究,雖然各自的計算方法不同、結論也有差異⛹️♀️,但是大多數研究結果認為我國的潛在增長率在5.5%-6.5之間。受疫情影響👦🏽🌸,2020-2022年我國GDP年均增速為4.5%,高於世界2%左右的平均水平,也低於疫情前預測的潛在增長率ℹ️。
現在我們要全力防止出現受疫情影響導致經濟突然減速後🏠♈️,GDP平均增長率徹底進入更低區間的狀況🙏🏻。當然,未來七到十年內我國經濟實現5.5%左右的平均增速還是有許多有利條件的🐽🦸🏻,比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潛力巨大🍋🟩👩🏫,勞動力質量與人力資本水平提升,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整產業鏈優勢,城鎮化的數量和質量仍然存在較大空間等🔄。但是這些有利條件的發揮🦴,需要有具體的經濟政策來落實。擴大居民消費👨🏻🍳,就是牽一發動全身的一個重要抓手。
按照消費主體劃分,消費主要包括居民消費、企業消費、政府消費👨👨👧👦。三年間,各地出臺了不少刺激消費的政策措施,也產生了一些短期效應✶,但是總體來看效果比較有限。2022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4538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8%,扣除價格因素影響,實際下降0.2%。特別是居民住房、汽車、手機三大件消費均出現大幅下降。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2021年相比幾乎沒有增長。2022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拉動GDP增長1.0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為32.8%🧚🏽,大幅低於疫情前2017-2019年平均59.5%的水平。
今年以來👩🏿🔧,隨著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居民消費恢復態勢向好。但是毋庸諱言👨🚒,當前我國居民消費意願和消費能力不強🗡,居民消費預期總體較弱,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亟須提升☁️,讓大家敢消費🟰、能消費至關重要。從中長期來看🌅,居民消費預期的提升👨🏿⚖️➾,消費能力的增長,消費結構的升級🧃,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持續穩定拉動🕵🏽🪶,是由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並不能僅僅通過短期刺激來實現,而是需要短期和中長期政策組合發揮作用。因此必須綜合考慮當前形勢和長遠目標,及時出臺促消費、惠民生、穩增長的政策措施,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提振居民消費預期,穩住我國經濟大盤,為今後七到十年經濟增長保持年均5.5%左右的速度打造新動力。
三🤲🏽🧏♂️、關於促消費💁🏽、惠民生🤙🏼、穩增長的政策建議
1.促進居民收入穩定增長
一是適度擴大國民收入中居民收入分配比例。總消費是總收入的函數。增加收入和提高消費能力是消費的一體兩面,較強的消費意願和消費能力需要相應的收入來支撐。但是如果居民收入在GDP中占比較低⛔,就難以帶動消費🫙。居民收入占GDP比重與國民消費意願呈現正相關。根據我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2年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20590元💹🎳,由此推算🧖🏽,我國居民工資性收入占GDP的比重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縱向來看,近年來我國GDP中居民收入占比也比2000年前後的48%左右低了5個百分點👩🍳。居民收入在GDP中所占份額較低,這是居民消費不振💂,難以像發達國家一樣成為經濟增長核心力量的主要原因🦮。適當提高我國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可以直接有效拉動經濟增長,而采取其他任何措施🫸🏿,其作用和效果都不如這個明顯。
二是進一步降低基尼系數💁🏼♂️。目前我國基尼系數為0.472,雖然比十幾年前的0.49左右有所降低,可是也明顯高於5年前的0.46🎗。現在我國人均GDP略超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基尼系數也高過全球平均水平🥮。從全球範圍內來看,我國的貧富差距僅低於在中等收入陷阱中徘徊的那些國家,而遠高於許多發達國家,也高於不少發展中國家🥍。我們要努力縮小貧富差距,將基尼系數控製在世界平均水平即4%以下。當然,縮小基尼系數,絕對不能劫富濟貧,搞平均主義,而是要在繼續做大蛋糕的基礎上,更好地分好蛋糕。可以通過適度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提升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等轉移性支付渠道來縮小基尼系數。另外,可以借鑒國際經驗,根據我國國情☯️,適時製定征收社會保障稅的製度🔰。
三是努力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截至2022年6月底,我國基本養老、失業的社會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10.4億人和2.33億人🏋🏼♂️。那些沒有參加失業保險的人,如果因為各種原因而失去工作👨🍼🈷️,就連失業救濟金都領不到🧏♀️👩🏿🦱,維持有基本尊嚴的生活都比較困難,至於消費升級,就更是無從談起。此外,我國正在產生越來越龐大的退休群體😸🕍。從現在開始至未來10年間,“62後”群體持續進入退休年齡。經歷了60年前的大規模“生育潮”👇,如今我國正在迎來史上最大規模的“退休潮”👱🏻♂️。如果在職人員對退休後的生活醫療保障沒有穩定預期,那麽許多人在退休之前的五年內甚至十年內就不敢大膽消費🙆🏿。積極推動社保體製改革,建立公平統一的養老保障體製,擴大社會保障面,全面提升社會保障能力🗒🧚🏼♂️。這對於提升居民幸福感和全社會消費能力🦹🏽♀️,保證經濟增速和社會穩定至關重要。
四是減輕工薪階層的納稅負擔🦿。家庭是最基本的社會單元和利益共同體,每個就業者的肩上都負擔著一個家庭👰🏻。在我國👨🏿🏭,工薪階層是個稅繳納主體。放開生育政策,加上老齡化社會到來,普通工薪階層的生育和養老負擔都在快速加重🤬。而按照現在的納稅標準🧚🏽,一個家庭如果只有一個人工作🌅🤵♀️,即使月收入6000元也得納稅,這對就業者本人和其家庭成員來說既沒有能力增加消費,更不敢大膽消費🚻。如果對家庭成員年度內所取得的全部收入綜合計稅♍️,可以切實減輕工薪階層納稅負擔、提升年輕人的生育意願、實現稅收公平和社會再分配合理化。根據消費乘數效應理論♍️,這也有利於提高全社會的消費水平,促進經濟增長,涵養稅源;從長遠來說又能夠增加稅收。因此可適度提高個稅起征點,並盡快出臺以家庭為單位征收個人收入所得稅的政策。當然💇🏻,如果實行這個政策,也不要搞“一刀切”👩👦👦,願意選擇以個人為單位納稅還是以家庭為單位納稅,可以給大家選擇權🎸。
2.完善促進消費的中長期政策
一是合理增加公共消費以促進居民個人消費。進一步提高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公共服務支出強度和效率,為居民在其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完善長租房政策👩🏼💼,為中低收入者提供保障性租賃住房,支持繳存人提取住房公積金用於租賃住房,支持城鎮老舊小區居民提取住房公積金用於加裝電梯等自住住房改造🧛🏻♀️。上述這些辦法要盡快落到實處。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消費潛力大,而且具有公共屬性或普惠性,能夠產生相應的消費乘數效應。
二是破除限製消費的政策壁壘。現在在某些消費品領域👧,並不是居民沒有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而是被有關行政管製給限製了,特別是在一些大宗商品消費領域,比如汽車消費和住房消費🏌️♂️。就拿汽車來說👸,要盡快製定從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的具體辦法,通過法律💐、經濟和科技手段優化調節汽車使用🙅🏼。建議除少數幾個超大城市外🚻,全國各地不得新增汽車限購措施;已實施限購的地區逐步要增加汽車增量指標數量🐂、放寬購車人員資格限製。比如北京實施機動車搖號政策以來☹️,居民花錢購車比買彩票中大獎還難,直到現在還有不少家庭無法搖到一個車號。三年疫情期間又提倡盡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這真是讓那些沒車的家庭左右為難。建議在像北京這樣實行搖號購車的城市,可向無車家庭發放一個車牌號指標🧵,限期購車,過期作廢🏓📓。在住房消費方面,也需要盡快進行政策調整。對嚴格實行限購⛹🏻、限貸🚵、限售🙆🏼♀️、限價的超大城市🫙,建議適當放寬其居民在郊區購買商品房的各種限製政策🚘。除了8個超大城市🌝,建議其他城市適當放寬戶籍對購房的限製♗🍿;對於那些剛需和有改善性住房需求的家庭可進一步放寬購房條件💨、降低首付額度。
三是打破限製消費的區域壁壘。市場經濟具有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全國協同起來才能發揮充分時空優勢🥷🏽,形成大國經濟規模優勢🙎🏼。但是目前全國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環節之間仍存在不少堵點,內部壁壘🤘🏻、地方保護等形成的製度性障礙,推高了區域之間的“交易成本”,進而提高了消費成本,也在客觀上抑製了消費。有些省市為了扶持當地的企業,或者為了偏袒在當地納稅的企業🖌,通過各種方式阻擋其他地區同類企業產品進入當地市場🪣。特別是在三年防控疫情期間✋🏼,一些地方還借防疫之名,限製跨省物流運輸,對統一的物流體系、供應鏈體系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任重道遠,這需要建立統一的市場基礎製度🛌🏻、聯通流通體系🍇、要素資源市場👅、商品和服務市場🥅,建立統一的監管體系🦹♂️🥢。
四是大力支持發展消費新興業態🚫。近年來新型消費蓬勃發展,我國已連續9年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目前全國跨境電商綜試區已經達到了132個城市和地區,建議繼續擴大綜試區範圍🤲🏻。另外可進一步優化調整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清單👐🏻,增加國內居民消費需求旺盛的產品,更好滿足各地多元化消費需求🕷。
3.積極推動優質消費品進口
一是進一步降低優質消費品進口關稅🚣🏼。我國人口眾多、地域發展差異大👦🏻↕️,不同人群⌨️🥒、不同地區的消費意願和消費能力千差萬別🤴🏻。進一步降低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需求旺盛的優質消費品進口關稅⛹🏼♀️,既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的消費需求,也有利於促進國際收支平衡。這也是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是增加進口免稅消費品的便利性⚆。為促進消費回流,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免稅政策👐🏽,比如海南自由貿易港的離島免稅政策,但大部分免稅消費僅限於在乘飛機、火車、輪船等交通工具的場景下進行消費。可在全國的自貿區🧘、自貿港規劃建設一批中國特色市內免稅店👩🏻🦱,更加方便消費者進行免稅消費🧖🏻♂️。
三是放大海南消博會、上海進博會、廣州廣交會、北京服貿會等重點展會的溢出效應。疫情三年來,這四大重點展會受到較大影響🎙,溢出效應難以充分發揮。現在全社會經濟生活已經恢復正常🫨,因此可依托這四大展會,有選擇地在全國若幹省市自治區設立分會場,放大上述展會的溢出效應,助力全球優質消費品精準高效對接中國市場,提升供需適配性。
四是加快培育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從2020年11月我國首次設立10個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截止到2022年12月,我國設立的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已達43個。示範區覆蓋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其功能定位是貿易促進和貿易創新🚶♂️➡️。貿易促進就是促進口、促產業、促消費,貿易創新就是政策創新、服務創新、模式創新。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是擴大先進技術設備和服務進口,支持改善民生相關產品進口💆🏼♂️,支持發展進口新業態的重要平臺☝🏽。要加快培育監管製度創新、服務功能齊全、交易模式靈活的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推動我國進口規模穩步擴大、結構不斷優化🦴。要針對重點消費品,在全國建立分撥中心🐘、物流中心♛、交易中心等專業進口平臺👩🏼🚀,切實改善國內消費供給✉️。
4.優化消費供給
一是進一步支持消費相關基礎設施和服務保障能力的建設提升。這既可以形成投資端的實物工作量,又有利於創造條件引導後續消費的長期進行🔊,其中符合條件的項目可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範圍。
二是創設更多新的消費場景👨🦽➡️。順應消費升級趨勢和新生代消費觀念,針對不同人群的消費能力和消費習慣,引導企業增加性價比高的商品和服務供給🧖🏼♂️,創設更多新的消費場景,開展消費業態創新和品牌創新,有效激發和滿足居民個性化💊、多元化、改善型消費需求。我國服務消費存在巨大發展空間,應重點推動服務消費實現突破🚊。當然,這都有賴於各地政府大力優化消費環境🙎🏽。這次淄博燒烤在全國爆紅就是明證。
三是深入推進城鄉之間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鼓勵以綠色消費引領綠色生產,暢通城鄉消費渠道,大力提升電商📦🎗、快遞進農村的綜合水平和農產品流通現代化水平,健全縣鄉村三級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推動農村產品和服務的品牌化、標準化🧦、數字化🧑🏽🚒🍏、產業化改造🤾🏻♂️。
5.探索實施向全體居民發放消費券的辦法
特殊時期要有特別之策✊🏽。為應對當前中低收入者消費意願和消費能力有所下降的趨勢,可研究製定向居民直接進行消費補貼的政策,這樣既能夠收到較好的社會福利效果,又能夠產生消費乘數效應。考慮到我國國情特征和民眾心理,如果向居民直接發放現金,可能會有很大部分轉化為個人儲蓄,難以有效拉動消費🪝。因此,建議由中央財政向全國居民發放一定數額的消費券🏃🏻,以抵扣交通🪷、餐飲❄️、健身、文化旅遊、信息通訊、圖書衣物、手機家電等實際消費金額的50%,其余50%的消費金額由消費者補足。消費券實行電子實名製,限期使用,不得轉讓。
總之👨🦲🫲🏼,在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增長方面,我國已經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取得了巨大成績,但是長此以往也對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形成了路徑依賴。目前的經濟形勢,使這個路徑依賴的弊端進一步顯現,然而也為擺脫這個路徑依賴提供了動力和契機🫏。現在就是需要通過政策引導,真正讓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從而把我國建成有國際影響力的消費大國和進口大國🪰,助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也是構建發展新格局🤛🏿,有效抵禦各種風險👔,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文|恒达平台特聘教授 劉興華
鏈接:https://m.bjnews.com.cn/detail/168683221814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