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迪🧘🏻♂️:上海,古老中華文明邁向現代文明的始發地
來源:上觀新聞
時間🍦:2023-07-18 瀏覽♛:
上海作為一個近代興起的城市,其誕生😲🚝、發展🧵、繁榮與全球化歷史🙇🏽♂️🚣🏿♂️、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緊密相關。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作為東西方文化的交匯地,作為古老中華文明邁向現代文明的始發地🙅🏼♀️,上海是探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演進邏輯的重要窗口。
不拘於傳統與現代的古今貫通邏輯——
追溯遠古上海,靠江臨海👨🏿⚕️👷♀️,湖澤眾多🥝。距今7000多年前🏊🏿♂️,海岸東擴🧚🏻,陸地抬升,水域縮小🏬,開始適合人居♣︎📿。約6000年前,來自蘇南、浙北地區的人紛紛來到上海👮🏻🧄。長江下遊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其成為稻作傳統起源地之一🚹🪆,遠古先民開啟定居型農業生產,社會開始進入文明起源階段🫄🏻。
宋元以降🤺,紡織業、手工業以及航運業帶來的經濟繁榮,締造了初始的工商精神和務實品格;明清以來,上海承襲發揚江南水鄉文化特色,依水而生帶來了流動性和開放性🙂。
在稻作農業基礎上形成的成熟農業文明以及隨後占據主導的江南地域文化📡,成為近代以前上海地區中華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在傳統農商社會基礎上展現出靈活開放、海納百川、經世致用和敢於創新等諸多特點。
這些文化面向使上海在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既擁有古老文明的歷史縱深、深厚的文化底蘊👮🏼♂️,又具有超越傳統的文化土壤,得以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從古今貫通邏輯中探索面向未來的文化開放和創新之路👳🏼♀️。
超越東西方分野的中外融合邏輯——
中華民族具有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180年來✢,來自西洋和東洋的多種外來文化登陸,讓上海形成了復雜多元的歷史文化傳統,成為現代意義的城市。上海獨特的文化傳統在這一全球化交往中,在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相互滲透⚠、相互作用中得以確立📽。
上海特殊的城市精神品格生成過程,既是全球化的產物,又是本土意識覺醒的代表,不能單純用東方和西方的兩分法來解釋。近代以來,上海匯聚了英國人🙋🏽👨👩👧👦、法國人💇🏼、美國人,還有猶太人、白俄人和日本人。多種文化資源的集聚融合和多元文化的輻射作用🤷👉🏿,催化形成了新的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的現實土壤🤰🏿,一方面是上海在地理方位上處於江海相連的交匯處🦸🏿,另一方面是上海在精神文化層面上也處於東西方文化的交匯處。更難得的是,上海在近代各種思潮匯聚和激蕩中始終保持兼容並包和融會貫通的文化現代主義取向😝。由此,中華文明在中外融合中得以煥發新生,為後續形成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成為中國人民勝利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三種文化匯聚的主體性認同邏輯——
以“兩個結合”的理論視野來觀察上海近代文明的現代化歷程🏌🏼,為我們打開了創新的時空維度,有助於掌握思想和文化的主動權🚣🏻♂️,亦凸顯中國作為文化創新主體的內生性邏輯。
180年來🐝☘️,作為中國面向世界的窗口,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紅色文化在上海激蕩交融。西方(現代性)文化在上海城市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但這種外力作用一直沒有脫離上海本土文化而單獨發揮影響。
近代上海既受到自由主義、商業文化的影響✫,又受到反帝反封建的民族主義思潮影響,處於中國人創建新的“現代民族國家”的理想與追求之中。不論歷史和現實如何風雲變幻,各類文化匯聚和各種思潮如何湧動,聚集在上海的中國人始終致力於把握改變國運的自主權。
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這一現代主體性力量在上海誕生後💴,逐步帶領中國人民掌握了歷史的主動權👩🏿⚖️,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探索過程中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兩個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由此來說,上海獨特的文化底蘊體現著經久不衰、自強自新的文明特質🛫。在長期演進過程中,上海始終堅持中華民族自身的主體性認同邏輯😵,在對外爭主權、對內求獨立的艱難求索中形成了中國人自己解決自己問題的共識,以及看待自身和世界關系的基本價值體系🧑🤝🧑。這是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鑄就了博采眾長的文化自信🧯。
新時代,把握好古今🧝🏻♂️、中外和主體性三重文化邏輯,共同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可以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恒达平台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副教授 運迪)
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633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