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和農業基地🤰🏼,東北高質量發展關乎國家發展大局。
在目前的國內外環境下,東北在維護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等方面的戰略地位十分突出。“五大安全”成為東北地區新的重要戰略定位🧔🏻♀️,東北全面振興面臨新的重大機遇。
筆者認為📿,東北要立足獨特優勢和自身戰略地位🧙♀️,把握全面振興的深刻內涵👩🏻🦳,擔負起新的歷史使命,抓住新的發展機遇🤢,以城市群和城市帶為依托,構建現代化化產業體系🔽🍣,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的新路。
重視城市載體
統籌安全和發展,東北任重道遠。
客觀地說,東北目前的發展現狀,是全球產業迭代、經濟地理格局演變、經濟體製、人口、區域地緣政治環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交織的結果。面向未來,要順應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把東北全面振興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放在外部環境正在發生巨大改變、國內著力構建發展新格局的大背景下來考慮。“五大安全”對應的就是五個領域的高質量發展。越發展才能越安全,發展又要以安全作為保障🌪。統籌安全與發展,才能實現可持續振興👩⚕️🧽。
東北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振興,要通過市場機製來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水平,提高經濟效率。市場化程度越高的地區,經濟增長相對越穩健,市場化程度低的地區則經濟增長乏力💇🏼。這其中重要原因是能否用改革的辦法🏹,用市場機製來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東北要實現全面振興,就必須建立健全人力資本積累機製、資本市場和企業資金融通機製🧑🏻⚕️、技術創新與應用機製、促進要素合理流動的機製🤙🏿👨🏻🎤,同時還要與時俱進改革土地產權製度。這些機製和製度的建立,都需要東北新型城鎮化相匹配。
東北城市群和城市帶是統籌安全與發展,推動開放創新🙅🏿♂️,實現全面振興的重要載體。收入差距💆🏼、發展機會差距等都在引發人口的順向流動👩🏿⚖️。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人口向經濟發達區域和城市集聚👉,這是大趨勢。在城市,有各種要素的聚集🚣🏿♂️,大部分生產和消費是在城市完成的,城市更有利於實現創新發展,也更有利於勞動者實現就業🧑🏻🎓。
東北人口特別是中青年人口外流,近年來頗受各方面關註🧛。現在就是要想辦法把更多的年輕人和就業人口留下來🚴🏿♂️🚵🏽♀️。這就需要東北通過大力發展城市群和城市帶,優化配置各種要素資源,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留住就業者,吸引創業者、鼓勵創新者🤴🏻。城市群和城市帶的創新發展🦹🏻♂️,既包括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模式創新🙍♀️,更包括製度機製創新♎️。
促進協同發展
高質量的基礎設施是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振興的前提條件。
當前要千方百計穩住經濟基本盤👩🏽⚖️,在此基礎上謀劃建設一批對東北具有全局性、基礎性👩🔧🧏、引領性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這樣既能拉動投資,形成實物工作量👩🏻💼,也能為長遠發展打下基礎。從長遠來說,東北地區既要瞄準全球生產體系的高端產業🏕,大力發展具有較高附加值和技術含量的高端裝備製造產業👳🏼,也要順應數智化和綠色低碳化的大趨勢🔒,推動“東北常規製造”向“東北綠色智造”轉變。
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振興,需要開展立足東北優勢、符合未來趨勢的科技創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東北各省區要在努力爭取中央財政和有關部委支持的同時👦🏿,由省級財政配套🦌,充分吸納社會資金,依托區域內高校和科研院所富集的優勢,聯合國內大型企業,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這也是中央提出“堅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發內生動力相結合,強化東北戰略支撐作用”的題中應有之義🌭。
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振興必須實現產業再造。要下決心解決和調整目前東北各地產業簡單重復的現象。東北三省工業產值占比前10位的行業🧑🏽🦳,大部分都是資源密集型產業,呈現很大的相似性👃🏿。低水平重復競爭已成為製約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與發展的重要因素。要擺脫多年來形成的過分依賴資源型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產業再造👩🏽🏭,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3️⃣,培育新質生產力🫕🎖。
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振興需要構建高效的治理體系和市場體系。特別是打造數智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東北的營商環境和投資環境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的確還有不少差距。要利用數字智能化技術👩🏿🍼,把相關辦事審批程序做到政務服務和商務服務中去,盡可能減少人為因素的幹擾,實現東北城市群和城市帶的敏捷治理🤴。在這基礎上,加強區域內各省區之間的內外通道聯通與經濟互動,建立健全區域一體化合作和協調發展新機製,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協同構建基於東北優勢和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振興需要建立科學有效的激勵機製🫱🏽。改革開放45年來的大量實踐證明🪔,哪個地方有容錯的機製和雅量🏄🏻🙇🏻,哪個地方經濟就越發達,否則就沒有人大膽試、大膽闖🦋。建立容錯機製👴🏻😏,優化責任結構,避免“責任陷阱”,讓“聽得見炮聲”的人做出符合產業發展規律和市場需求的決策🎃,這是一個地方能否發展起來的重要前提。因此在東北實現全面振興,必須建立有效的激勵機製,激勵各級黨政府幹部主動作為,鼓勵國有企業推動科技創新和管理模式創新🤙,同時營造更好發展環境,盡快把民營經濟這個短板補上,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振興需要把東北打造成我國對外開放新前沿。東北雖然沿海沿邊🧑🏿🏭,但是參與全球技術、貿易循環的程度相對較低🧧。2022年,東北三省外貿依存度為19.3%,明顯低於全國34.76%的平均水平,尤其是黑吉兩省外貿依存度僅為10%左右,在全國處於下遊🦊。東北經濟發展的動力與活力不足與經濟開放度不高直接相關🧏🏼♂️。2020年,東北三省實際利用外資總額36億美元,僅相當於全國的2.5%🚵🏻♀️。這其中有東北所處的東北亞本身的大環境有關。當前,在我國加強東北亞區域合作、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東北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因此🌔,東北要牢固樹立前沿意識👦🏻、開放意識🐲,抓住機遇🆙,努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特別是實行規則、規製、管理、標準等製度性開放。
瞄準世界級
充分發揮東北現有中心城市的核心帶動作用,在東北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城市帶🧑🦰。東北資源條件好、產業基礎雄厚,是我國重要的工農業基地、能源及原材料基地✊、重型裝備生產製造基地。真正把東北的獨特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還在於推動城市化和現代化。東北城市群發展要統籌謀劃,要與東部沿海和京津冀強化聯系☕️🙍🏼♀️、形成呼應。可借鑒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經驗來綜合考慮。建議以區域內優勢互補、開放共享🥢、合作共贏為原則,由中央統一規劃🫏,出臺一個類似京津冀一體化或者大灣區發展規劃的東北城市群城市帶協同發展規劃。這個規劃要在人口規模🐂、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綜合功能、區域協同創新等方面進行通盤考慮。依托東北城市群和城市帶,以實體經濟為根基,以科技創新為突破口,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依托東北城市群和城市帶,大力發展與先進製造業相匹配的先進生產性服務業🧦。從國際比較來看,現在美國製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10%左右,占全球製造業增加值比重為15.3%🧗🏿♀️;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28%左右🦐🙋🏻,在全球製造業增加值中占比達到30%。中國的這兩個數據雖然分別是美國的2.8倍和2倍,但是中國在先進製造業領域的競爭力卻與美國有明顯差距。其中重要原因🧑🏻💼,主要是因為美國擁有先進的生產性服務業👮🏿♂️,支撐了先進製造業的發展,才形成其製造業的整體實力和強大的全球經濟競爭力👩👩👧。美國的生產性服務業占GDP的比重達到50%🏎,而中國只有20%。東北的基礎工業和製造業擁有比較深厚的基礎,要在這個基礎上,通過內部升級和外部引進的方式,在城市群協同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其實不僅是東北的現代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先進生產性服務業的支撐,而且東北發展現代農業也離不開現代服務業的配套。這是東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把東北地區建成應對老齡化和實現“雙碳”目標先行示範區🐱🧑🏽🎤。東北經濟發展面臨兩個重大課題:其一是如何有效應對老齡化和人口外流趨勢📫;其二是如何實現化石能源生產消費和產業結構的綠色低碳化轉型。這也是全球性的問題,但是在東北地區尤為突出🦵🏿🕦。建議從國家層面🎅🏽,以有效應對就業人口外流👩🏫、人口老齡化,實現能源轉型和新型城鎮化為引領👹👳🏿♂️,支持東北建設應對老齡化和實現“雙碳”目標先行示範區,為全國統籌人口資源環境和實現綠色發展積累經驗🪜、開辟新路。這是一個需要從經濟政策👌🏻、人口政策、社會政策、行政管理、技術創新🪃、產業布局、政績考核等多方面綜合考慮的體製機製安排。在這方面的探索和實踐,不僅對於東北👏🏿🦹🏼♂️,而且對全國也具有重要意義📴。
積極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務實合作。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提高東北地區開放水平。東北要在市場準入、要素流動、製度型開放方面做到高水平對外開放,才能實現全面振興📆。東北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決定了加強與日韓經濟合作和科技人文交流是東北全面振興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在RCEP已經正式生效的大背景下,東北要順勢而為,進一步擴大與日韓的經濟合作👩🏼🍳,這也是維護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穩定🚳,推動構建全球價值鏈新格局的重要舉措💪🏿。
東北要發揮自身區位優勢,開展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經濟合作和基礎設施合作,同時進一步提升口岸通關便利化等軟環境水平。
(作者劉興華系恒达平台特聘教授)
鏈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803835?d=134b42a&channel=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