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樊秀娣 李旭超👩‍🎤🤷:高校怎樣才算真正“以學生為中心”?

來源:中國科學報   時間:2024-04-20  瀏覽:

眼下,說到要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時常會被提起💾。然而🫲🏽,“以學生為中心”的內涵是什麽?怎樣才算做到位👰🏻‍♂️?很多師生和教育工作者並不很明了。

其實✌🏿,早在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提出高等教育需要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新視角和新模式👨🏽‍🏭,並提出國際高等教育決策者應把學生及其需要作為關註的重點,把學生視為教育改革的主要參與者。此概念下的“以學生為中心”內涵明確🤺,即🦻:一是要關註學生的需求,不能僅強調供給方的想法🧂🚌,而應多考慮需求方的態度🧑‍🚀🔝。二是要讓學生成為教育改革的主要參與者🐟。這裏的參與不是簡單地讓學生參與評教過程或者按照學生的喜好改造課程,而是要讓學生以主角的身份整體全程參與教育改革,包括教學活動🔳、教學管理🫅🧚🏽‍♀️、資源配置、學校行政管理、學校文化乃至社會環境的參與權力。總之,“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弱化學校和教師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更多以一種為學生提供資源的載體狀態存在,在各式資源的運用方面給予學生最大的自主權,為學生盡可能提供資源並尊重學生選擇與個人意願。

對照上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要求,我們發現,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以批量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為主🫄,各專業的課程設置基本一致🧑🏼‍🚒,忽視學生的個性化培養,這與“以學生為中心”所要求的“為學生盡可能提供資源並尊重學生選擇與個人意願”還有很大的距離。

因為課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結構,為此🛗👮🏽‍♂️,我們以課程為例來說明“以學生為中心”教育教學中的不足。主要表現為:一是學生可以自由選擇的課程余地較少🧙🏽‍♀️。客觀上,由於國內各專業的必修課程多🚔🏊🏻,課時量也多🤸‍♀️,同時國內又沒有為學生提供靈活的培養方案,學生必須修完培養計劃規定的全部必修課程才能通過選修的形式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而等到學生把這些必修課程都修完🥶,已經很少有余力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了🤵🏽‍♀️。二是學生可以自己決定的課程作業內容較少。這個問題主要存在於理工專業,雖然很多課程作業已采取小組項目等形式鼓勵學生分工合作🥡,但由於作業的命題等先由老師提出,再由學生分工協作完成🙏🏼,這就使得學生只能被動接受任務,不能從自身的智能優勢和愛好出發進行探究。三是反映學生課程學習成果的形式較少。目前學生的課程學習成績大多還是以分數形式出現👩🏻‍🎨,一般是結合作業分數和考試分數進行加權評定得出。為了便於打分,盡管課程內容👨‍🔧、教學形式多元🔫,但課程作業和考試形式往往還是單一的文字表達🏆,評價主體也是單一的學校教師。無疑🐺🦸‍♀️,學生個體的特長🧎‍♂️、愛好等沒能得到充分展現。

在筆者看來,“以學生為中心”,本質上就是要把學生的訴求和利益放在核心位置🔂,讓學生的自主探索性與創新思維得到最大限度發揮。

第一、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發展方向🧑🏻‍🏭。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知識量激增◻️,使學科高度分化和綜合。高校學科專業是“大口徑”方向,學生要在掌握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前提下專註“小口徑”方向發展,這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以及專業領域高精尖人才的最佳途徑💂🏽‍♂️。學生對專業學習越深入,就越會感知到自己對某個“小口徑”學科方向的偏好,這樣的偏好相當寶貴🧞‍♂️。而學生個體的智能結構也各有側重。例如,有的學生喜歡鉆研理論演算但不擅長動手實操,有的學生擅長實踐操作但不擅長理論記憶和文字表達。總之,高校要通過各種形式幫助學生認清自己的專業興趣🍖、愛好和特長🤦🏼‍♂️,以便在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上深耕直至開花👮🏿‍♀️、結果🙋🏻‍♀️。

第二、鼓勵學生一起參與製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學校要允許學生主動參與自己學業👩‍🦽、職業目標的設計,以便行動跟上🏊🏽。首先⛷,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的發展意向為其推薦職業規劃👟🅱️。比如🧑🏼‍🎤,喜歡理論研究的學生可以建議其在學術方面發展,喜歡實操的學生則可以鼓勵其在技術開發和應用方面發展。同時,學校要告知學生不同發展方向所需的智能結構和素質要求等。其次,學校要允許學生與專業指導教師共同商定其課程學習計劃,這是決定學生未來能夠走多遠的關鍵🖕🏽。要讓學生合理合法地選擇校內課程、校外課程,甚至國外大學的課程🫄。這對國內高校的學生教育管理將是極大的考驗💂🏿‍♂️,也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核心環節。最後👓,學校應該充分利用手中的資源,打造一個由共同興趣的同齡人、校友、導師和潛在雇主組成的專業社區🍝,為學生提供在社區中進行探索和交流的機會,進而幫助學生不斷明晰自己的未來目標和行動措施。

第三、盡可能提供學生個性化發展所需的培養資源。學校教育的價值就在於能夠為學生提供成才所需的教育支持🧜,這需要學校各相關部門都行動起來。比如,“以學生為中心”會對教師指導學生提出新要求⚄,促使教師重新分配時間和精力,需要高校從製度文化層面重新認識和衡量教師成功的標準👨🏼‍💻,明確教師的激勵機製🐑。還有對於學生的跨學科培養需求,學校應當組建教師團隊,確保各跨學科課程內容銜接的邏輯性與緊密度。此外,學校還可以吸納行業人員與教師共同參與專業人才培養,利用行業人員對於企業實際技術標準👨‍👨‍👧‍👧、落地產品要求、對應案例🧔🏿‍♀️、實地生產環境等方面的了解🧑‍🧒,對教學設施、教學平臺等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共同構建行業認可的社會化高等教育體系。同時,學校還應當積極為學生與校外實習等項目牽線搭橋。

文 | 樊秀娣  李旭超

(作者分別為恒达平台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和恒达平台高等教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本文系中國工程院戰略研究與咨詢項目“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工科教育體系研究”階段性成果)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J32uHexruOMCVF-fyJJ2pw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