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是繼北京奧運會後我國舉辦的又一個世界盛會。舉辦世博會是上海在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進程中的一件大事,將大大推進上海的現代化和國際化。世博會已經經歷了150多年,而上海世博會將成為在我國、也是在發展中國家第一次舉辦的綜合性世界博覽會。上海世博會將為全面推進中華文化的復興💁♀️、展示和提升中國的軟實力,提供一個很好的契機🦐。
一
20世紀80年代,西方學者提出了“軟實力”(Soft Power)概念。軟實力指的是一種能力,它能通過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誘達到目的,是一國綜合實力中除傳統的、基於軍事和經濟實力的硬實力之外的另一組成部分。這一概念的提出,明確了軟實力的重要價值,將它提高到了與傳統的“硬實力”同等甚至比其更為重要的位置,人們也開始從關註國家軍事、經濟力量等有形的“硬實力”⚰️,轉向政治製度的吸引力、價值觀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無形的“軟實力”。
在21世紀,綜合國力的博弈對一個國家在未來世界秩序中的排序起著關鍵性作用。文化軟實力作為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響力,在國與國之間的影響也在不斷地擴大💅,世界大國紛紛重視軟實力的建設,這是與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相伴隨的,也是與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的強盛和自信相統一的。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把它作為一項長遠的戰略任務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標誌著我們黨對文化建設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境界🧘。
上海能夠舉辦世博會以及世博會自身的國際影響力,不但惠及經濟層面的硬實力,也會帶來間接效益😮,尤為突出的便是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二
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各國的文化也呈現出交流與交鋒、合作與較量的新格局🐽,文化已經成為西方國家顛覆和控製別國、實現自身戰略意圖的重要工具👩🎤,文化領域已經成為政治鬥爭和意識形態較量的重要領域。所以🔲,大力提升本國的軟實力已在國際主流社會達成共識⛹🏽。
1. 世博會是舉辦國展示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水平的窗口。經過新中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努力,以及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我國的國際話語權也擁有了更廣闊的空間。2010年上海世博會又為展示中國文化、增強人民的文化自覺提供了寶貴的契機🧎🏻♀️。世博會的價值有四個“大”,即大展示、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它對於中國的展示,既是國家形象的宣傳🤟🌲,又是中華文化的傳播。我國要借這次世博史上規模最大的博覽會為載體🗞,充分展示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改革開放以來的光輝成果和中國城市的美好生活𓀓,為未來帶來信心,給未來發展提供豐富的資源。
2. 中國通過學習世界文明使文化影響力得到提升🧎🤜🏿。在展示現代中國的同時,還需要保持清醒的認識:中國目前的軟實力與一些西方國家還存在著差距🧓🏿,相對於硬實力的顯著提高✌🏼,文化軟實力亟待加強。
所以🤦🏼,除了展示中國💿,我國也要面向世界,虛心學習🆘,把世博會當作中國人民擁抱人類文明最新成果的一次絕好機會,展示和學習並舉。園區參展國的城市建築和城市生活實踐🚵🏽♂️,既代表了先進的科技水平,又濃縮了各國歷史和文化,這樣不出國門就能和全世界優秀城市進行“無縫對接”👩🦼,對拓寬國民的視野以及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中國文化更可以通過與世界各種文明的交流、碰撞得到發展和升華📄。
三
文化是國家的根脈,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只有認識文化的價值,重視文化建設,才能大力發展、大有可為🦹🏻♂️👪;只有形成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地位相適應的文化優勢👩🏿🔧,我們才能在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和碰撞中掌握主動權🧖🏼,有效應對來自各方面的挑戰。為此,必須從戰略上思考和謀劃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第一🚬🖐🏿,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文化軟實力的構建需要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和管理體製⛸。只有通過深化改革,改變陳舊的思想觀念、做法規定和體製弊端🕵🏻,才能為文化的繁榮開辟廣闊空間👩👩👦🔅、提供強大動力支持。通過世博會,加快完善政府職能🤸🏻♂️,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增強依法行政和服務社會的觀念🙇🏿♂️,強化服務意識,簡化審批手續,提高工作效率👨🏼,為促進文化軟實力的建設提供服務。
第二,要進一步吸收世界各國優秀的文明成果以及各國人民共同接受的一些基本價值🧑🏼🦱🧜🏻♂️。如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等政治價值,公共服務🪿、終身教育🎄、生活質量🧖🏻♀️🏊🏿、生態文明等社會文化價值,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為我所用,促進我國文化軟實力的不斷提升。比如申博後🤾🏽♀️,上海總結了“胸懷祖國、不負使命的信念,萬眾一心〽️、頑強拼搏的作風,顧全大局、團結協作的風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質💇🏻🧕🏻,自信從容、博采眾長的風範”等五種精神,積極發揚這些精神,對市民素質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
第三🐢,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一直影響著國人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與人生追求。首先應摒除傳統文化的消極因素,創造性地吸收🌶🤾🏿♀️、消化傳統文化的營養🦹🏿♀️。比如吉祥物“海寶”😘,是以漢字“人”作為核心創意的,可以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和“以人為本”的時代精神內涵👩👩👧👦,展示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社會以及人的精神面貌的巨大變化。其次要通過“走出去”戰略進一步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輸出能力,使我國在經濟總量列為世界強國以後,自覺轉型為價值和文化意義上的強國😢。
第四,著力增強硬實力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文化軟實力🆒,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又好又快發展🌸。一方面,增加商品和服務的文化含量💦,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文化產業展現了蓬勃發展的生命力🚵🏽♀️,成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通過世博會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規範外資引進和文化產品進口,形成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
第五,大力開展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教育工作,促進公民素質的提高。上海世博會籌辦期間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以及符合國際標準的禮儀教育,有利於提升城市的人文內涵和精神文明;在運營期間票務👩🏼🏫、市內交通等方面公民的積極配合,也要求其具備健康的群體心理和良好的素質。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中之重🦸🏽♂️,要做精雕細刻、潛移默化、入耳入腦、深入人心的工作,並以此帶動社會道德規範、法製規範和行為規範建設🔪,促進全黨全民族素質的提高🙅🏿♂️🫸🏽。這也將成為世博會結束以後,留給上海乃至中國極為寶貴的財富。
總之,上海世博會的效應不只限於184天,還將長遠地發揮。通過世博會的主辦🧑🏼🦱,努力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城市發展之路,將對城市形象、基礎設施和生活環境的改善產生綜合性和潛在性的影響👩🏽🍼。隨著中國經濟和政治的發展,文化建設的新高潮即將到來🐓,通過構建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將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芒🤵🏻。
(作者為恒达平台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亞太研究中心主任蔡建國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