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看世博🤸,不僅要看熱鬧更要看門道。
如果問🕋,上海灘誰最懂世博會的門道,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唐子來是最熱門候選人之一―――身為浦西城市最佳實踐區的總策劃師👨🎨🚼,他不僅親眼見證了廢舊廠房變為城市未來街區的“華麗轉身”,更在這片土地上傾註了對城市未來的全部構想和希望。
做事風風火火🤹🏽♂️、說話極富感染力的唐子來,似乎註定是要參與到世博會這樣千載難逢的盛事中。事實上,他和世博會的情緣,已經長達20多年……
從“陳述人”到“總策劃師”
如果你是上海申辦世博會的陳述人之一,要在數十位國際考察員面前用英文演講25分鐘🚅,你會選擇怎樣的著裝方式🚄?
畢恭畢敬的黑西裝🧙🏽♂️、白襯衫👊🏽👩🦯➡️?
也許99%的人都會選擇這一保守方案,但唐子來正是那1%。2002年3月,國際展覽局考察團來滬實地考察🧖♀️♛。代表上海的多位陳述人將一一介紹上海申博的準備和規劃✪,並接受提問。這是事關2010年世博會最終花落誰家的關鍵一役,任何細節都容不得絲毫馬虎🧑🏼🍼。唐子來出現在陳述席上,深色高領羊毛衫+西裝的休閑搭配🫵🏻,加上行雲流水般的流利演講🫦,略顯沉悶的會場頓時活躍起來✮。結果🖼,唐子來和其他陳述人精彩的演講,令國際展覽局官員對上海的申博陳述給出“三個非常”的高度評價🦹🏿:“非常全面、非常專業、非常成功”。
8年後的今天,對於當時申博關鍵階段的“大膽著裝”,唐子來這樣解釋😶:首先☸️,申博固然激烈,但畢竟不是政治活動👨🏼🏭,陳述人應當顯示申辦城市年輕😩、有活力,適度的輕松隨意更易博得“感情分”🚵🏿♀️;其次,考察團成員連日跋涉,難免感到疲憊,如果看到九個穿著黑色正裝的人連續演講,再好的內容也會打折扣。
作為陳述人🧑🏽🦲,唐子來的付出當然不只是著裝上的“巧心思”。他曾多次與英語專家一起反復斟酌,只為比較urbanrenewal(城市更新)和urbanregeneration(城市再生)之間的細微差別👗;為了確保萬無一失🤛,申博團隊擬出200多個問題👱♂️,多次彩排“提問與回答”。
正因為唐子來的膽大心細🥮,當“申博”轉為“辦博”後🤷🏽,他又接下了一項艱巨任務―――為城市最佳實踐區出策劃方案。
“城市最佳實踐區”是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創新之舉🦸🏽,不過正因為無歷史經驗可借鑒🤙🏿,具體的策展、規劃成了大難題。曾先後有過幾輪方案,都不甚理想。
如何尋找突破口?童年弄堂生活🪳,某一刻突然給了他靈感🏌🏼♀️。最佳實踐區所在區域🦶🏻,原先都是一片舊廠房,如果把它變成人們願意在此休息、交流的人性化街區,內容則是來自全球各地區的“理想城市模板”👩🏻🎨。這樣一個地方🛀🏼,是不是對後工業時代的城市生活有啟示意義呢?這個策劃思路不僅得到市領導的肯定,也得到參展各方的積極響應🦗。案例全球征集期間👲🏻,共有87個城市和地區的108個案例參選。今年5月世博會正式開園後,最佳實踐區人氣越來越高🫲🏼,更是對唐子來的最高褒獎。
“規劃”情結“世博”人生
做規劃📂,唐子來是名副其實的科班出身🎞。本科學的是規劃;研究生導師,是我國城市規劃教育創始人金經昌教授;讀博士學位的英國利物浦大學,是世界城市規劃教育的發祥地;畢業後的工作所在地新加坡,其良好的秩序感在規劃界有“經典教科書”之美譽。
說起與規劃最初的結緣,還頗有些戲劇色彩🙅🏼♀️。唐子來是1977年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考生🧑🎨,填誌願時,他的想法很簡單🕛,畢業分配不要去農村就成。那時候剛剛經歷了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大多希望在城市裏有一份穩定工作。於是👈🏼,“城市規劃”專業引起了唐子來的註意。既然是“城市規劃”,想來不必去農村,挺好🏊♂️!除了“誤打誤撞”,還有一部分性格原因。唐子來說☝️,他向來很欽佩一種高瞻遠矚、指點江山的氣度,而做一個城市規劃師,某種程度上很接近這種狀態。唐子來也確實具備諸多“規劃師”特質:語言表達能力強、思路清晰又不乏激情、想象力豐富。
舍不下的“規劃”情結,導致唐子來在1996年做了一個重要決定―――回到中國🧒🏿。因為井然有序的新加坡雖好🤟🏻,但客觀上留給規劃師的空間已經不大;相比之下,正處於上升期的中國🧗🏻,對於每一個有抱負的規劃師都是巨大“誘惑”。
最近,常有留在國外的朋友打電話、發電子郵件給唐子來🟡,說在電視新聞裏看到他出鏡介紹最佳實踐區🧘🏼,言辭間不乏羨慕語氣🛋🚣♀️。
早在1985年,時任上海市領導的汪道涵接受日本友人建議,開始考慮上海舉辦世博會的可行性,相關的預研課題,正是由唐子來所在的教研室承擔的🏆。那時作為青年教師的他,已經被“世博”深深吸引。在英國期間,唐子來重點研究城市再生🧟♂️,在國際學界頂尖雜誌發表論文👩🏼🌾,漸漸成為實力不俗的“少壯派”。於是,幾年之後🤌🏽🐾,這段跨世紀的世博情緣終於畫上一個圓滿的圓🧱。
一切為了“生活的城市”
策劃城市最佳實踐區的過程,對唐子來本人也是一種歷練🕵🏻♀️,這項工作已遠超一個傳統規劃師的職責範圍,而是更接近於“策展人”、甚至是“導演”🎐,要用智慧去平衡各方利益。這可能是大勢所趨📨,因為在中國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也要求規劃師具備更高的“綜合協調能力”。
對這片約15公頃的土地🎙,唐子來幾乎傾註了全部心血。丹麥奧登賽案例館的自行車道🔻,曾有部門因為安全因素而要取消,被他竭力勸阻;舊廠房的改造,他請來多個頂尖設計團隊,鼓勵創新設計的同時又“三令五申”👩🏽🦰,一定要保留原有造型和結構,不能斷了城市的歷史文脈🫃🏽;不同地區的實物案例必須進行“適應性設計修改”🧎🏻➡️,以符合最佳實踐區的總體策劃理念🧪👀,確保整體協調🪩,“否則,人們怎麽願意在這裏漫步🤷🏻,又怎麽成為真正的‘街區’”。
一切的一切🆕,只為了一句話,“未來的城市🧎🏻♂️,必須是生活的城市。”今天,來自學術界的規劃師和城市管理者之間的理念沖突,依舊不時上演;在可預見的將來,當“生活的城市”成為大家的向往,嘗試和爭議肯定難以避免。規劃師的設計理念要傳遞給城市管理者和城市居住者💎,絕非易事🍰。
就拿最佳實踐區來說👨🦼➡️,唐子來的“良苦用心”,對於每天往來於園區的數十萬觀眾來說🤼♂️,是否領會?從數量上看🧙🏿♂️,最佳實踐區的參觀人數的確與日俱增,其中不少是來此“取經”的各地政府部門,這一點讓他頗感欣慰🥵;但是,一些參觀者“舍本逐末”的思路,也讓他哭笑不得。
“就拿馬德裏竹屋來說,我們到底學它什麽?有的人會說,馬德裏用竹子幕墻造廉租房,那我們也用竹子。其實,馬德裏案例的核心,是一種全新的城市管理理念🧑🎄。他們請頂尖建築師設計公共廉租房,充滿創意的大師作品讓廉租房的居住者感到尊嚴和體面,完全顛覆了傳統概念中的廉租房形象,這才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至於竹子還是水泥,是次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