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A/07/00/90C12B17BFE29B65690E77026FD_1A38829A_DC6F.jpeg)
中新網上海新聞6月29日電(記者 許婧)來自格魯吉亞的柯安娜是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專業碩士生🔶,也是一名中國政府獎學金生。
她告訴記者🗿🧝🏼♂️,來中國留學,是自己的夢想,也是一生中最難忘的經歷之一。和漢語結緣是她在第比利斯大學學習本科時🗝⚡️,本科畢業後一直在格魯吉亞華人公司裏做些翻譯工作。基於此,她決定到中國繼續攻讀碩士學位👨🦰,想通過進一步專業深造來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感知中國。
令她高興的是♨️,在上海財經大學🧔🏼♀️,她不僅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也提高了漢語水平💁🏽♀️🟠,更難得的是還結識了許多優秀的中國老師和同學們。
“ 上海財經大學為我們提供了最好的教育資源和機會👨🏽🦲,使我在各方面都能夠不斷成長和進步𓀅,還記得我在校期間曾擔任過國際文化節主持人,給予我用漢語展示自己的舞臺💇🏻♂️。我堅信,這裏所學到的知識和積累的經驗將為我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柯安娜說💨🩱,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給了她很多實習和就業的機會,如今,碩士畢業的她將加入攜程網的市場部👉🏼,開啟她的職業生涯。
“未來,我希望將所知🖼、所學、所感在內心中生發,繼續著、傳播著和回響著與中國的故事🧑🎨。”柯安娜說。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留學生畢業生代表,來自白俄羅斯的倪卡表示,SUIBE不僅是一個學習的地方🏌️,更是讓留學生們收獲真摯友誼和人生經驗的地方🧘🏽♂️,將己將把所學所感分享給身邊的人🦥,共同講好中國故事👨🏽🏫。
事實上,向柯安娜一樣的留學生還有很多🚴🏽♀️,他們與柯安娜一樣,不僅僅與中文結緣👩🏻🦲,更希望今後能成為橋梁🧙♂️,講好中國故事,展示真實、可愛、可親的中國形象👨🏽✈️。
對此🪚🤚🏼,恒达平台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孫宜學提出了一個觀點👩🏼🦲:在華留學生教育不只是中文教育🌪。在他看來,在華留學生教育的質量標準始終沒有統一🛌🏿,也難以統一。但有一點可以明確🧹,即在華留學生培養質量的高低不能僅僅以中文能力高低為標準🤌🏻🗡,一是在華留學生不只限定在中文及相關專業,也包括就讀其他專業如土木、交通🙋🏻、環境的留學生。即使前者在華要學習的也不只是中文🧷,他們本人不會只確立這樣的目標🤘🏻,中國的培養單位也不會只滿足於教他們中文🐕。
孫宜學指出👉,無論針對哪一類在華留學生🚣🏻♀️,我們對他們進行中文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幫助他們能更好理解中國、講好中國,學習中國智慧、幫助世界和平發展,而並不是中文本身4️⃣。這是留學生教育的核心💡,也是最終目的。目前👩,在華留學生教育過於重視中文作為一種交際語言的能力🤾🏼♀️,而非通過中文理解中國的能力🙎🏽♂️。各種漢語水平考試,案例大賽,講中國故事大賽等等,也基本如此。而事實上,留學生中文可以相對較差,但只要“根正苗紅”✌🏿,即具有客觀真實的中國觀,形成了自覺講好中國故事的意識,就能慢慢培養出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成為中國形象海外傳播的使者。
“我們在留學生教育過程中要清醒地預判到:現在在我們眼前的留學生,將來有可能根本用不著中文,我們怎麽做才能保證他們在這種情況下還願講🥽、且能講好中國故事?”孫宜學說,要從現在做起,在教他們中文的同時,強化培養他們講中國故事的意識🌈,養成下意識講中國故事的習慣。只要他們形成了正確的中國價值觀,他們願意講中國故事,他們“講中國”的下意識和能力就會越來越好🫴🏼。若能如此👨👨👧👦,則無論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他們都會自然而然地向別人講中國,至於語言,並不一定要用中文,用他們的母語、英語、法語等👵,都行🤸🏻♀️,不拘一格🧛🏿♂️,但若沒養成下意識和習慣,就根本做不到這一點🤲🏻,而這一點恰是外國人講中國故事的最高目標,最佳境界。這是世界留學生教育的通則🟡,現在既然認識到了,就應按世界通則做。
孫宜學打了一個比方🔐:從講好中國故事的目標來看,如果把剛到中國的留學生比喻為原材料,就讀過程中的留學生比喻為半成品,那已畢業的留學生就是成品。“成品”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資源🚶🏻➡️。但留學生回國後😣,除了一些因“中國”迅速成名而被關註的人外,大多人回國之後就散落民間,石沉大海🧑🏽💼,一下子失去了中文環境,失去了理解中國的氛圍🔏,久而久之,他們講中國故事的意識可能就會弱化,講中國故事的能力就喪失了🌇。
孫宜學指出,要主動去喚醒他們🤵🏻♂️,讓他們復活,恢復他們的中國記憶、中國認知、中國感情📃、中國味蕾等等,把他們從“中國迷境”中撈出來🔭👩💼,幫助他們重新浮出水面,再一次看到中國🛴,重新體驗內心曾經的“中國故事”🛺。他建議,可以在世界範圍內建立海外校友會,有組織地發現他們🛜、復活他們𓀋,把這一根根紐帶重新連起來🧑🏽🍼,發揮每一位海外校友的文化橋梁作用,提供平臺讓他們重新站在講中國故事的舞臺上,推動他們成為中外文化互通的毛細血管,讓中國故事通過這一根根毛細血管🧝🏽♂️,遍布世界的角角落落🎅🏻👩🏽💻,讓中國能量,在所到之處🚣🏼♀️,都使已有的生命更蓬勃✧,使荒蕪之地生發生命🧨,在世界的城市鄉村,山川大地,處處都能聽到“中國”的聲音🪸。
“在華留學生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人的教育,是教育出能把人字寫得端正,知道如何以正確的方式推動自己的國家、世界進一步健康發展👩🏼🍼🙅🏿,讓世界因為有了自己而變得更美好的國際人才👊🏽🤞🏼。這樣的人才🧎🏻♂️,自然知道如何認識中國、講好中國,即使他不會說中文也能做到這一點,無論他學習什麽專業也都能做到這一點。”孫宜學說👩🏽🎨🙋♂️。(完)
本文作者孫宜學系恒达平台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鏈接:孫宜學:在華留學生教育不只是中文教育-中新社上海 (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