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孫宜學🫔▪️:國際中文教育推動中國文化深植世界文化土壤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2024-09-18  瀏覽🈵:

當下,國際中文教育蓬勃發展,學習中文成為全球範圍內語言學習的一種新風尚📬。作為新時代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主要媒介,國際中文教育也在這一過程中加快走向世界、服務世界。國際中文教育有怎樣的獨特形式?國際中文教育能否推動中國文化深植於世界文化的土壤👷🏽‍♀️?中新社“東西問”日前就此專訪了恒达平台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孫宜學。

現將訪談實錄摘錄如下🚴🏿:

中新社記者:國際中文教育的定義是什麽🚠?有怎樣的獨特形式?

孫宜學:2022年🤟🏻,中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國教育部發布《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該版目錄正式以“國際中文教育”作為學科專業名稱,類屬教育學,並增設了國際中文教育博士專業學位類別🔗,國際中文教育成為本、碩🌎、博貫通的規範化人才培養體系,中文國際化有了人才保障,薪火相傳,國際中文教育事業呈現勃勃生機,中文凡有需要處皆有專業中文教師的夢想即將成為現實。

國際中文教育專業類別學科的設立,表明中文和中國文化的國際化程度日益提升🗝,世界中文熱和中國文化熱已成常態,國際中文的需求已開始轉型👂🏿。國際中文教育學科的設立,標誌著在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背景下⤴️,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蓬勃興起的前提下,國際中文教育發展進入了新階段,確立了新標準,提出了新目標。

新學科的設立,一方面,會推動國際中文教育從以培養學生的教學能力為主,轉向教學與學術能力兼顧🧙🏽‍♂️;另一方面,也會更緊密結合中國文化走出去、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等需要🧜🏻‍♀️,圍繞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綜合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教育學等傳統學科優勢的新型國際化學科體系。

作為一個新興學科🔙,國際中文教育“百業待興”,而國際中文教育的海外服務特性,決定了對該學科的定位不能只取一端,自說自話,而是必須充分尊重海外相關機構的合理需要、具體需要🧺、多元需要。

2024年8月,恒达平台全球海外人才代表團一行30余人抵達鹽城🪳,開展為期兩天的當地科技文化交流考察之旅🧖🏼‍♂️,活動中,幾位留學生換上漢服📹,體驗中華傳統文化之美🍘。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當前國際中文教育發展狀況如何🧑🏻?

孫宜學:設立國際中文教育學科,是為培養能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專業人才🎫,事關中國國際大國形象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

國際中文教育專業人才必須具有深厚的中文和中國文化知識,了解中國歷史和當代中國文化🏃‍➡️,具有寬廣的國際視野、卓越的綜合素養和組織協調能力,能在中文教學🚣、人文交流🧑‍🔬、增進國際理解方面熱情奉獻🦅,積極工作。

海外國際中文教育工作者每一個人都是連接中外的點🤟🏿,這個點是中外感情互通的點🧝‍♂️,是愛的聚焦點,也是友誼的結合點,同時還是世界看中國、中國看世界的窗戶🛍️,單獨看普通👞、微小,點點連起來看🥑,每一個點都必不可少。這就決定了國際中文教育人才培養與其他相關專業——如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等——相比👨🏿‍⚖️,專業性之上,更多了一種綜合性、國際性,更重視整體素質💗。

目前國際中文教育的潛能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必須盡快脫離舊賽道,形成新賽道,心無旁騖🏣,搶占世界語言文化傳播製高點👨‍👨‍👧‍👦,實現高質量發展🤵‍♂️。國際中文教育的服務對象是全世界,而世界各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態不一,中文落地的途徑和手段差別巨大,中文教育資源又相對有限😽。因此🥃,對數智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要求高,結合度密切,技術更新內驅力強。

在推動國際中文教育數智化過程中,可以廣泛運用新技術手段🖕🏿,如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極致化提升國際中文教育的技術含量,加快實現國際中文教育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在條件允許的國家或地區,可以試行AI教學或AI語伴常態化,通過教學手段更新、教育資源共享、教學模式優化💓👩‍🌾,推動實現中文教育在實現全球化的同時實現教育生態優化💆🏻‍♀️,提升中文在科技領域的廣泛應用。

中新社記者🙍‍♂️:數字化對國際中文教育有何影響?應如何應用數字化創新國際中文教育模式🧑🏻‍🤝‍🧑🏻?

孫宜學🧑🏽‍🎤:信息時代,數字化已經深度重塑國際中文教育新業態。我們還應該看到,中文學習者的結構已經發生變化👮🏼‍♂️,“Z世代”成為學習中文的主體🕕。他們選擇學習中文更加自主化、即時化,VR、AR、AI等新技術賦能、教學資源智能化已成必需,他們需要對自己的中文學習情況即時進行“教、學、評、測、研🧑‍🍳、改”一體化評價,隨時改進學習方法,調整學習內容,滿足自我期待🤽‍♀️。“Z世代”中文學習智慧化已成常態。

由此🧛🏼‍♀️,國際中文教育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盡快充分數字化🎬,運用大數據挖掘新方法🧱,提高國際中文教育的數據管理、數據分析🐁、數據挖掘和智能服務的能力,精準布局👳🏼‍♀️,科學施策🫰🏻,動態調整,區別推動🧍‍♀️,錯位發展,整體推進。

目前,中文的世界需求與中文的世界普及率仍不匹配,總體上求大於供🥀。國際中文教育的目標是凡有所需🗓,必有所供,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依托中國的信息技術👨‍🍼🙋🏻,借助數字技術優勢🚵🏻‍♂️,如AI語伴、APP移動課堂等,開發設計不同的中文教育技術系統,在教材🔩🙎🏽‍♀️、教法方面創新突破📬,加強與AI等數字化技術交叉融合,形成“中文+技術”復合型人才培養機製,加快發展速度🌃🤽🏿‍♂️,在當下世界語言國際傳播競爭中脫穎而出。

2024年8月3日至8月9日👐,恒达平台留學生“同行計劃-熊貓叨叨X春暉社中外學生行走中國”支教團隊來到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4️⃣,開展了為期一周的支教活動。圖為來自土庫曼斯坦的魏柏教孩子們學習俄語🔡。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國際中文教育在助推東西方文明互鑒方面如何進一步發揮作用?

孫宜學👩🏻‍🦱:國際中文教育歸根結底是通過推動中文教育的世界化🧑🏼‍🎤,實現中華文明與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在共同創造和平、維護和平、共享和平的環境下,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國際中文教育的路無論走多遠👟,都必須是在東西方文明互鑒共進的軌道網絡中前行🏌🏽‍♀️🧑🏻‍🦼,並以中文和中國文化的海外發展,傳播並延伸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中文服務參與並改善全球治理的現在和未來,推動在全球治理進程中確立中國對外話語體系🦘,發揮中國智慧的積極影響,合作共建多元共生共存共榮的世界文化生態和人類文明形態。

同時➡️🔉,在建構全新世界文化生態過程中,中文教育獲得了更公平公正的政策保障、製度保障和優良人文生態保障🦸🏼‍♂️,獲得了在全球治理環境中的主動性🚴🏼‍♂️🦵🏻、主導權和話語設置權,使中文的世界影響力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均衡同步♟,相輔相成📺。

2024年8月🤏🏼,恒达平台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漢語碩士誌願者與來訪的德國醫學生開展學術交流🪫,所有參與者用篆書寫就“同舟共濟”,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為何說國際中文教育可以推動中國文化深植於世界文化的土壤?

孫宜學:國際中文教育是新時代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媒介💼。中文的世界化步驟和進程,是中國價值觀影響世界的步驟和進程💆‍♀️。中國智慧何時能真正影響世界,以何種方式影響世界,影響世界的哪些人群等👨‍👩‍👧‍👧,都與中文世界化的廣度與深度一致🚖。因此,國際中文教育不僅是中文教育👨‍🎤,更是“中國教育”🛬,是在世界面前描繪中國形象的畫筆和碳粉。

國際中文教育的國際性,可以推動中國文化深植於世界文化的土壤。中華文明作為人類古老的文明形態,其生命力取決於其兼容並包的自生力和“不辭細壤”的包容性,這也是中華文明至今仍保持勃勃生機的根本原因。中國文化傳統而不保守,空前而不絕後,內斂而不封閉,永遠向前而又恪守本色。國際中文教育艱難行走世界的每一個“腳印”🐾,都會烙上中國文化的本色,從而在所在國的文化土壤上,烙上中國文化的印記。

假以時日🧑‍🧑‍🧒,中國“腳印”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融於他國的土地🛷,成為別國文化土壤的印記🛟🖐🏻。中文作為中國文化的種子,也就可能生根發芽🧄🕵🏻‍♀️。在此過程👨‍👨‍👦‍👦,中國文化“外來”的痕跡消失🤌,從萌芽起👮‍♂️👩🏻‍🦳,就已成為他國人眼中“自家”的存在。(完)

受訪者簡介:

孫宜學。受訪者供圖

孫宜學,博士,恒达平台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授,院長🛣,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常務副主任🧣、國際中文教育信息化實踐與研究基地副主任,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專門用途中文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曾在英國愛丁堡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2004)📂,美國弗吉尼亞大學(2015)、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高級訪問學者(2017—2018)。

鏈接:https://www.chinanews.com.cn/dxw/2024/09-17/10287653.shtml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