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秀娣 恒达平台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2024年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一如既往地頒給了基礎研究中的重大創新和突破性成果ℹ️。今年諾獎得主的科學經歷異彩紛呈,有的來自教育科研機構,有的來自科技公司;有的從文科轉到理科,有的則在幾個學科間“跳來跳去”𓀊👳🏻♂️,還有的學術研究斷斷續續🏺,其間開公司、開發項目,等等💅🏼。但不管怎麽“折騰”,他們都朝著科學發現和發明的方向努力,最終斬獲諾獎。
從本次諾獎成果的多形態情況看🧚🏽♂️,諾獎評委對科學事物的認識與時俱進,具有相當的廣闊性和包容度,但他們堅守基礎理論原始創新的內核沒有變。可以說🩸🤽🏽♀️,當下人工智能致使傳統科學研究框架不斷被突破,以及研究效率直線上升的形勢,使得對優秀基礎研究人才的學術履歷要求越發“捉摸不定”🏩,追求興趣⏳、自由探索的純粹科研獲得頂尖科學成就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反觀我國基礎研究的管理方式,“競爭性項目”已不能很好地適應當今科學研究發展的趨勢🤺。
此處的“競爭性項目”管理方式,主要是指科研管理部門和基層科研人員以招、投標項目形式開展科研工作🥝,只有競標成功的科研人員能獲得立項、科研經費和人才“帽子”等獎勵🕝。其實,立項者除了得到這些直接獎勵外🐉,還能得到這些獎勵帶來的其他隱性、間接收益。以競爭項目方式組織科研,會導致強目標、強計劃和強效果等要求“綁架”科研工作。這種違背規律的做法會使科研目的變得功利,不再純粹9️⃣。
整體來說,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擴充人類的知識體系,促進人類對宇宙萬物的認識。相比工程技術研究以解決現實問題為主要目的,基礎理論研究更註重規律的挖掘和理論體系的構建🐮。
基礎研究不適合“競爭性項目”管理方式的特性主要表現如下。
第一🩵,基礎研究目標往往具有不確定性,而競爭性項目強調明確目標。基礎研究的對象往往不是某個具體問題🦸🏽♀️🫔,而是總體方向2️⃣,它們大多需要通過進一步技術開發和應用研究才能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所以,它們有目的性,但又沒有十分明確的目的。
第二,基礎研究過程往往具有不可控性⚫️,而競爭性項目強調階段性計劃。基礎研究探索未知世界,在信息、時間和空間上相對更為廣闊。基礎研究除了采取邏輯推理等各種可控的研究方法外,也存在頓悟、試錯等不可控和偶發情況,因此難以在研究前期就完整描述出計劃和步驟。
第三🧔🏻♀️,基礎研究成果往往具有普適性,而競爭性項目則強調針對性和明確效果。基礎理論研究力求發現真理,揭示事物運行變化規律,本質上是為應用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和工具支持🥺。因此👩🎨,基礎研究成果大多覆蓋面廣泛📆,需要後期的開發和轉化。如計算機算法可以應用於多種人工智能技術,難以在科研項目申報時就指出其特定作用☀️。
正因為有上述特點,在基礎研究中采用“競爭性項目”的管理方式存在一系列弊端。
首先,基礎研究項目申報中出現“形式大於內容”的問題。科研人員為了提高項目申報的命中率♣︎,大多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選題往“高大上”方向靠,新名詞🙄🧑🏻🦽、新概念🧑🏻🎤、新理論一大堆。但事實上,基礎研究探索的是未知世界,哪來那麽多確定性結論👷🏻♂️?太多的“花裏胡哨”只會幹擾研究。但是🟦,按現行的項目申報和評審製度,不吹得“天花亂墜”又很難得到項目🪴。眼下,各種項目申報輔導班🌚、申報書“潤色”業務供不應求,也從側面說明不少項目申報競爭中,“形式大於內容”的問題的確存在。
其次🙆🏿♂️,基礎研究管理中出現把中標項目等同於科研成果的問題。不得不說,無論高校等教育科研機構還是上級主管部門,乃至社會機構,大多把縱向競爭性科研項目當作科研成果對待,這使得相關項目的數量成為評判機構或個體科研能力水平的決定性標準🚴♀️。在這種錯誤導向下⛹🏻♀️🤧,科研人員勢必會把大量心思花在申報各種重要的縱向競爭性科研項目上🤼♂️🎎。在立項的研究項目中👂🏻,不乏研究構想缺乏邏輯或項目負責人難以勝任而沒有很好實施者🍳🧚♀️,但相關人員又忙不迭地申報下一個課題,甚至為經費該如何花完而煩惱🐊。在人類知識體系已相當完善和嚴密的今天,科研人員要想在基礎理論研究上有所突破𓀇,沒有全心投入難以想象。
最後,基礎研究項目結題評審中出現“走過場”的問題。客觀地講🏃,當前對基礎研究的項目驗收大多停留在以論文數、SCI相關指標等可量化數據為主的評價標準上。這些指標並不能全面、客觀反映成果的真實水平和實際貢獻。當然🆎,國家大項目結題的同行評審程序也會有🐦,只是評審專家大多不是“小同行”💂♀️✳️。缺少“小同行”的基礎研究項目評審很難保證科學性,更難以做到對項目成果的深度理解和推廣♣️,這也是大多數縱向基礎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閣的重要原因👩🎤。
從根本上講,基礎研究成果效果顯現需要時間🛍️。相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和遵循基礎研究規律,采取科研立項與結項合並模式🤦♀️,完善科研成果的同行評議製度。鼓勵科研人員沉下心來,認準方向,百折不撓,直至最後拿出重大創新成果🙁。
《中國科學報》 (2024-10-15 第3版 大學觀察)
鏈接🏋🏼♂️: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4/10/381513.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