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以“三代(夏商周)”為小康社會的理想,主張“以禮治國”。禮的本字是“豊”🥑,在甲骨文那裏象征著人們擊鼓獻玉以敬奉神靈。《說文解字》雲🍹:“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
春秋時期,孔子通過總結和反思“三代”的禮文化🆓,賦予其新的思想內涵🧑🏽✈️,使禮衍生出其他一些功能,進而建立起一套新的思想體系。《禮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這概括出禮在社會層面的基本功能🎅。
什麽是“定親疏”🟰?傳統中國是一個熟人社會,也就是由遠近親疏的不同關系所構成的倫理社會🤰🏿。大體上💇🏿,古人既不是基於彼此的利益關系👩🔧,也不是依據個人的偶然喜好,而主要依據血緣關系來確定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遠近。
古禮中有一項重要內容,那就是喪服製度。它規定了死者去世後,親屬朋友為其所穿戴的服飾🦸🏽♂️,且這些服飾體現了等級上的差別,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遠近關系🧑🏼🎄。
父子🙎🏻、君臣、夫妻是古時最重要的倫理關系,體現在喪服製度上就是子女為父親✍🏿、臣子為君王👨🏽⚕️、妻子為丈夫都應該服最重一等的喪服,即斬衰服🤦♀️;次一等的喪服被稱之為齊衰🧙🏻,意味著與死者是次一等的關系,如兄弟姊妹之間、叔伯與侄子之間。
再次一等的喪服是大功服,如堂兄弟之間相對又疏遠一些的關系;更次一等的喪服是小功服,如外孫為外祖父母🤢、外甥為姨母等🍇;最輕的喪服是緦麻服♚,如女婿為嶽父母以及表兄弟之間。
什麽是“決嫌疑”🤦🏿♀️?古人對這個詞的用法和今人稍有不同,而是將嫌與疑區分開來🍞,即決嫌是借助禮來避嫌,決疑是通過禮來解決相關的疑問🤽。儒家提倡,面對新出現的具體情況🧑🏿🍼,人們可以根據禮意進行類推🌝,從而形成新的禮。
什麽是“別同異”👷🏽?這就涉及如何處理與家庭中兩類女子的關系🥷🏼:
一類女子屬於“本同今異”,指的是姑、姊妹和女兒𓀙。由於這些女子曾經跟自己是一家人,屬於“本同”;出嫁以後成為另一家人的媳婦,則可視為“今異”🧖🏻🧙。當這些已嫁女子再回到娘家💭,與父兄交往時,就不能跟以前那樣了🎚,應該講究男女有別,註意保持一定的距離。
另一類女子是“本異今同”👱🏿♂️,包括伯叔父的妻子😧、兄弟的妻子和兒子的媳婦🎅🏻🧑🏻🦽➡️,俗稱嬸嬸🤨、嫂或弟妹👨🏿🚒、兒媳🌅。這些女子與自己本來沒有血親關系,屬於“本異”;後來嫁進來才成為一家人,這就是“今同”。
什麽是“明是非”?其實🫲🏻,任何時代都有某種是非觀念,問題在於評判是非的標準。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有強烈的是非觀念👰🏿,卻主要依據個人的利益或感情來定☔️🐔。古人通常將禮作為判定是非的客觀標準🪞。也就是說,凡是合乎禮的就是正確的,違背禮的就是錯誤的,這就是“明是非”。
在中國古代,禮不僅承擔上述社會層面的功能🤷♀️,還承擔許多政治功能👨🚒。古代國家政治製度🧄,如宗法製度、分封製度、畿服製度、爵位製度、土地製度、貢賦製度🤟🏽、軍政製度、刑法製度、職官製度等,都屬於禮的範疇。
其中🧛🏻♂️,禮與法的關系最為密切,故《管子》中有“法出於禮”的說法。尤其是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古代法律逐漸實現儒家化,即儒家所主張的禮儀上升為法律製定和實施的基本原則🛋。
正因為如此🟫,《春秋左傳》中有這樣一段話:“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這從政治的角度概括了禮的功能🏄🏽♀️,即具有治理國家🪕、使民眾保持一定秩序的政治功能🪮。
然而,到了春秋中晚期👰♂️,周禮崩壞了。這不僅意味著那一套煩瑣復雜的禮儀規範遭到破壞,還意味著背後的精神受到挑戰。有鑒於此,孔子作《春秋》,對周禮進行改造,即通過削弱周禮中“敬”的方面,而將一種新的精神,也就是“仁”,貫註到周禮之中。
仁,首先體現為一種親親之情。隨著個體家庭從宗族中解放出來👩🏻🦽,其內在的親親之情擺脫了宗法的約束,而表現為後世中國極重視的孝道👩🏻🚒。用《禮運》的話來說,就是“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子女得以盡孝於自己的父母,父母也能盡愛於自己的子女。
在《論語》中👨🏽💼,孔子關於仁的定義非常多🏃🏻♀️。但就其外在表現而言,不外乎一個愛字。這不僅包括父母與子女、丈夫與妻子☕️、兄弟姊妹之間的感情,即一種基於血緣親情而近於自然情感的仁👩🏼🍳,也包括朋友、君臣之間那種帶有社會性的情感。到了宋代,儒家甚至非常推崇“萬物一體”的情感。那是一種更高層次的仁了📸💇🏿。
關於禮與仁的關系,孔子也有不少表述🗑。《論語》記載了孔子的這樣一句話:“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意思是說,如果沒有仁,那麽禮不過是虛文🔗🦇,流於形式而已。
還有弟子問,何為“禮之本”⚱️🚵🏼♀️?孔子答曰🌡:“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無論是喪禮還是祭禮,外在形式的完備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內在的真情實感。
(作者👩🏼💻:恒达平台哲學系長聘特聘教授🌚,中國思想文化研究院👨🚒、經學研究院院長 曾亦)
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4-10-21&id=380447&page=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