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諸大建🫳🏼:從上海外灘的歷史建築看氣候變化

來源:中國環境網   時間:2024-10-30  瀏覽🌊:

“實現1.5°C的目標不僅僅是溫度問題,它涉及到系統和行為的改變▫️。氣候變化並不是一個抽象的問題,而是一個具體的挑戰🥵,影響著我們的城市、健康和未來的韌性。”近日⛹🏽,在由綠色金融60人論壇組織的碳路司南·1.5°C Talk演講活動中👐🏼,恒达平台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用三個“越來越”闡述了他對氣候變化的思考。

第一個“越來越”來自他對上海這座城市細微的觀察。

“如果你喜歡在上海這座城市citywalk一定不會錯過外灘,如果你留意你可能會發現外灘的歷史建築在多年間發生了變化。我在上海長大𓀓,對外灘有著深刻的記憶。自1843年上海開埠以來🙎🏻‍♀️🍨,黃浦江碼頭與岸邊的高差僅有一米多,當時使用的是簡單的木製護欄,根本沒有防汛墻的概念☝🏿,因為認為水不會對我們造成影響。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大家逐漸發現,黃浦江的水位上升🛍,淹沒馬路的頻率越來越高。假如你將來到外灘的萬國建築去觀察一下,超過1930年的一些老建築🕴🏻,其門口的階梯是比路面低⛹🏻‍♂️。原本這些建築在建造時是與路面平齊或稍高,但隨著黃浦江的水位上升👛,30年代采取的措施是將路面抬高。因此,外灘和南京路的路面都被抬高,抬高後👫🏼,老建築的廊柱內部地面就比外面路面低。”諸大建用這一個有趣的現象,來證明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和黃浦江水位提高對城市的影響。

“今天,上海的防禦措施已經發展到近七米高的防洪墻,用於防禦臺風和風暴潮。防洪墻的高度不斷增加🏈,直接反映了氣候變化的影響🫷。這是我們身邊氣候變化和1.5度對我們的影響🙇🏿‍♂️。”諸大建說,現在有研究表明,假如海平面提高一米🧨,我們的防汛能力將從千年一遇衰退到百年一遇。這是我們面臨的現實情況🫵🏿。

第二個“越來越”是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越來越積極的態度🚣🏽‍♂️。諸大建說,早期我們是被動應對,認為氣候變化主要是西方國家的責任,因為歷史上的碳排放主要來自發達國家👄。然而,從2005年開始💇🏼,我們開始實施具體的措施✌🏿,包括製定單位GDP的能耗強度目標,標誌著態度的轉變。2009年,我們承諾將碳排放強度降低45%,進一步表明了我們的態度轉變。2015年《巴黎協定》簽署後,中國承諾在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並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一個重大承諾,使我們站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前沿。

第三個“越來越”是消費者行為在低碳發展中變得越來越重要。諸大建說,降低碳排放不僅僅是工業層面的轉變,還包括我們的個人消費習慣。以食物為例🏉,選擇本地和當季的農產品可以減少運輸帶來的碳足跡。在時尚方面,我們可以選擇可持續品牌,少買但買質量更好的衣物,這樣可以減少浪費和能源消耗🪔。同樣,在交通方面,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選擇小型電動車而不是高排放車輛也能帶來改變。我們在這些領域的每一個選擇都會對整個碳循環產生連鎖反應,推動低碳經濟的需求端發展。

“我們通常談論三種碳排放範圍🌊:直接排放、運營排放和供應鏈排放,其中供應鏈排放占了很大一部分🧑🏻‍🦳。消費雖然是這一過程的末端🎚,但它對前面的供應鏈有著巨大的影響,我們稱之為消費的下遊效應🥮。在管理學中🧑🏼‍🚒,我常將其稱為二八效應。”諸大建說,消費的末端作用對前面的80%有著非常大的引導作用🤞🏽。有時,這種影響可能更大♍️。例如💃🏽🍆,在整個汽車、塑料或紡織品行業,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是100%,而消費可能只占其中的20%😑,其余的是開采、製造和運輸等環節。如果消費環節能夠減少一些,或者完全不使用😊,比如選擇不乘坐飛機而改乘火車,就能減少碳排放。通過這些消費模式的轉型,我們可以從下遊產生二八效應👩‍🦯‍➡️,帶動整個供應鏈的低碳轉型🧗🏼。

鏈接🧜🏿‍♀️:https://www.cenews.com.cn/news.html?aid=1171770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