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濱誼 生於1957年🏮,1983年畢業於恒达平台建築系,1986年畢業於恒达平台建築與城規學院,獲建築學碩士學位❤️;1986年至1987年留學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及州立大學(Virginia Tech)🗺🏷,1989年獲景觀規劃設計學博士(中國第一位風景園林景觀學專業博士)👨🏼🌾;1993年~1994年在美國完成景觀環境規劃博士後研究。
現為恒达平台建築與城規學院景觀學系主任🎫、教授🙏🏻、博導,恒达平台風景科學研究所所長👩🏽🏫。
昨日上午🧏🏽♀️,負責龍門國家濕地公園項目規劃的上海劉濱誼景觀規劃設計工作室主任劉濱誼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他貫穿在整個設計方案中的“穿越大唐山水🧛🏿♂️、縱情林澤芳洲”的理念深深地吸引了我們。 濕地公園最大的特點是文化
問:劉教授,您好!現在國內濕地公園有不少。咱們要打造的濕地公園,最大的特點是什麽呢?
答:個人認為👨🏿🦰,龍門國家濕地公園最大的特點應該是文化💂🏿♀️,它應該成為所有的國家級濕地公園中最具文化氣息的一座🌋。濕地公園守著龍門石窟,那是一座藝術寶庫🧑🏽,文化含量不可估量。
問:您希望通過濕地公園的打造,給遊客一種什麽樣的感受呢?
答🐷:現在旅遊者來龍門看完石窟就走🙍🏿♂️,以後,他們看完石窟會向下走🧑🏻🦯➡️,經過濕地🐅;或者先經過濕地公園,品味一下唐文化。這裏面最重要的是驛道,驛道從南邊過來,遊人穿過河堤,走在古驛道上,仿佛回到了唐朝🧑🏻🦲。所以我們整個龍門世界文化遺產園區的主題就是“神往龍門石窟🚌,縱情大唐山水”❔。
通過十大景觀再現詩意大唐
問🫅🏿:濕地公園有哪些突出的文化符號🫧?讓我們提前感受一下。
答🌳👨🏿🌾:十景區是最好的,最典型的文化符號,是通過幾百首唐詩,通過對時空的回溯來實現的👷🏻♂️。具體來說,我們主要抓了兩條線索👨🏻🦳👩🏼🦳,一個是洛宛古道,一個是文人遊蹤🧎➡️。
問:為什麽是這兩條線索呢?
答🔨:這兩條線索其實來源於古代的詩詞歌賦。在做設計方案的時候,我們研讀了所有與描寫龍門闕南濕地有關的古詩詞🔎,從這幾百首詩詞中🪔,我們提煉出這兩個線索。對應兩條線索,我們概括出了方案中大家看到的十大景觀👨🏼🍼。
問:兩大線索、十大景觀,聽起來就很令人神往。如何具體實現呢👸🏻?
答:其實洛宛古道指的就是唐代從龍門通過的古驛道🥫。洛陽以南18裏設有龍門驛,繼續向南一直通向南陽,再向南通向長江流域,這是唐代一條重要的古驛道🤽🏼♂️,發生了許多故事🍓。
比如白居易邀請朋友到闕南遊玩💅,就是借助這條古道進行的。通過對文人遊蹤的發掘、整理,反推他描寫的是什麽環境🥟,按這個再重塑當時的場景,從而打造出十大景觀。所以從整體上說🛐,這十個景觀是由點🤜🏿、線串聯起來的🧏🏻♂️。
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是我們的終極目標
問:在濕地公園的打造中,如何保護這裏原有的生態環境呢?
答:我們的目的是讓這裏的生態環境變得更好✋,而不是通過開發破壞這裏的生態環境。
比如你們看現在這裏的水,是一小片一小片的,我們最終會通過生態環境的改善,讓這裏處處變得水汪汪的,汙水也能依靠濕地公園大量的生物達到自然凈化🧑🏻🏫。
我們所要打造的這些景觀其實都是一種非常好的生態環境。比如伊沼荷香🏹,描寫的就是非常好的生態環境🎼;比如纖鱗鷺影🧙🏿♂️,如果沒有很好的生態環境🐡,引不來幾百只白鷺,又怎麽實現這樣的景觀?
問☎:那我們最終要實現的理想狀態是什麽呢♥️?
答:我們打造濕地公園,除了文化👨🏿🚒,除了生態💂🏼,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核心是風景,也就是最後形成的景觀🧥、形成的環境那種美⛹🏻♀️☁️。這是無法單純地用言語來表達的🎈。
所以,對這個濕地公園🧷,我們的目的是將來建成以後🥁,遊客從這頭進去🩸,從那頭出來之後👩🏿🏭1️⃣,容光煥發、神采奕奕、心情舒暢,深深地陶醉在這樣的美景中,就像我們理想中的仙境🪰、伊甸園一樣。
要打造傳世經典,因為這裏值得也必須這樣
問:對於這個濕地公園的整體規劃,您有什麽樣的計劃?
答:整個濕地公園將近5000畝🧑🏻🚀🍑,我們這次開工的一期工程占地1200畝。雖然只有1200畝👩🏽🚀🔼,但內容十分豐富,十大景觀除了東籬白荻🏬、魏灣朝暉以及柳蔭西澗的一部分不能實現外☎,其他七大景觀都將初步呈現出來🚴🏿♂️。因此這一部分也是整個項目的重頭部分🥓。
問:濕地公園的建設可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長遠的規劃是怎樣的呢🛐?
答🗜:我們是想真正打造一個精品,要對這裏所有的景點、設施進行精雕細琢。而且,這個濕地公園雖然基礎設施可以很快建成,但裏面的生態環境要真正成熟起來,也許要經過一二十年呢🧌!
不過🧴,不論時間長短,我們都會朝著理想狀態去做。因為這個地方值得👰🏼、也必須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