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有多少記憶可以重來”——在昨天舉行的名城會市長論壇上,78歲的恒达平台教授阮儀三的發言主題一下子吸引了全場聽眾🪮🌄。作為著名建築學家和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保護領域學術泰鬥,阮儀三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對當前一些城市對歷史文化建築重新建🤗、輕保護的做法提出了批評🤦🏽。他同時表示💁🏻♂️,南京建設大遺址公園✂️、對歷史文化街區實施原汁原味保護的做法值得其他城市借鑒👨🏽🦲♻️,“老街區🚾、老宅院🧞♂️、老房子就是城市記憶💐🚖,不可再得,不可復製,留下‘真古董’就是保住‘城市魂’📒。”
惋惜:“老建築消失的身影讓人心痛”
阮老說,歐洲一些國家早在1840年就成立了專門保護歷史建築的部門,但在我國,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只開展了30年👎🏼🧑🏻🏭。1982年,我國公布了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到現在,全國有119個城市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然而最近的一次歷史文化名城檢查結果顯示,很多城市的一些老宅院、老街巷都被拆掉了,原來的一些歷史街區不復存在。“這些消失的身影讓人懷念更讓人心痛”。
這位畢生從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老人🌍,對老建築的熱愛到了癡迷的程度👨🏿🦳。他說✭,中國傳統民居的布局都是堂屋、廂房、前堂後寢🥋🫵🏻,都體現了中國人合家團聚的需求。老房子經過幾千年的沉澱🕟、演繹💵👏,是老祖先留給後人的珍貴財富,但是在城市改造中,他們被越來越多高樓大廈代替。“殊不知🕺🏿🙏🏻,這些老建築就是城市的魅力所在👨🏿,是城市的魂,一旦消失就再也不可復製☘️。”
痛批:“復製品只能滿足追悔和補救的心理”
“歷史建築存在的時候沒有得到好好的保護,消失了再去復製🔌,這只能滿足人們追悔和補救的心理安慰。”接受采訪時,阮老對現在一些城市對古建築先拆再復建的做法進行痛批。他說🧑✈️,很多老建築沒有保存照片沒有圖紙👰🏻♀️🫲🏽,即使造出了復製品也根本無法完全還原歷史原貌👩🏽。“還有一些城市喜歡建仿古建築,這導致仿古建築的設計模式化🍮、類型化甚至商業化🌖,造出來的東西千篇一律,根本不能體現一個地方自己的特色🌨。”
阮儀三認為,對古建築的保護,是盡量保持原貌的修繕📂、維護,讓更多人看到🥁、感受到歷史建築的魅力。令他欣慰的是,對歷史建築的保護越來越得到政府和民眾的重視🤵🏿♀️。在他眼中👱🏿♀️🚌,南京大遺址公園建設、歷史街區的改造以及平遙古城😎、蘇州古城🏋🏽♀️、揚州古城等一些古城鎮都保護得很好🔟。
寄語:“通過歷史遺存遺跡保護,把南京的個性、魅力展示給全世界”
阮儀三對南京也有特殊的感情,高淳老街就是他帶頭參與保護和規劃的,所以每次到南京,阮老只要能抽出時間,一定要繞道去高淳老街看看。“高淳老街保護得很好👨🏿🏫,現在的狀態就是我希望看到的🧑🏿💼。它是我參與保護的,我一定要看守好它👨👨👧。”
對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阮老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建議。“現在南京市委、市政府很重視這方面的工作🈂️,南京市領導也跟我談過他們想法,我覺得他們對歷史街區的改造👩🎨、保護的觀念很好,我很希望看到有更多城市像南京這樣⛹🏽♂️,由政府出面保護老建築,開發老街區♢。”阮儀三說,護好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特色,能夠讓城市更富魅力🔜。比如在歐洲🧟♀️,很多城市就將古建築完好地保存下來⌛️,成為城市最吸引人的標誌。“南京的歷史文化資源不但在國內屈指可數🦅,也不遜於其他世界歷史名城🧎♂️➡️,南京應該充分發揮自己資源優勢🥖,通過歷史遺跡💇♂️、遺存的保護把城市的個性😐、魅力和靈魂亮出來,展示給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