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暉 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士、恒达平台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員
基於數字城市而形成的智慧城市概念,是一個不斷自我學習和自我完善的過程,目前的發展尚處於初級階段👨🦯➡️。城市發展中會遇到很多問題,一些問題以信息角度分析會有一些不同的解釋。目前城市主要遇到的問題🔙,諸如交通擁堵🤵🏿♂️,公共設施使用難等都可以從缺乏有效的信息,缺乏可靠的信息🛩,信息缺乏順暢的渠道和信息過於分散化等途徑獲得解釋。
當城市規劃者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作出預測🧜🏿,在既有的規劃方案上無法明確可能產生的結果和影響,在智慧系統導向中🔩🥘,一部分公共設施可能會消失,而一些新公共設施也會產生。再如城市的排水管理🤳🏿🦔,我們看到🕛,傳統的城市排水系統依托的氣象信息過於粗糙,傳統經驗也不足以反映氣候變化的影響,排水組織也沒有與城市規劃👨🚒、建築形成協調關系。通過智慧城市的數據整理和分析⛹🏽♂️💂♂️,規劃者可以在建設之前有不同的針對排水布局的設計,更好地發揮硬件效率,結合精細化設計完成規劃🧔🏼♀️♍️,用信息化手段改善對環境的影響🥗🤾♂️。有了精細化數據,規劃者可以深入每一類型的規劃進行更好地具體設計🛝,將天時地利人和相結合從而降低資源利用。在智慧城市系統中,對於信息的高度應用都會反映到規劃中,以填補目前精細化規劃欠缺的內容🔹🫎。
從目前世界各國智慧城市推進目標來看,大致包括三大類👱♂️,第一🥠,應用於節能減排🕵🏼👩🍼,由於一些發達國家的城市發展趨於飽和👨🏿🔬🫵🏼,這類城市的智慧系統大部分是為節能減排的目標服務,能源分布系統與智慧城市的技術支撐關系非常密切🤾🏻♂️。第二📸,對以城市轉型為核心的智慧系統的挖掘,主要針對通過城市建設提升社會地位的城市🔂。第三,以信息運用為導向的城市🚂,這類城市的智慧系統與其自身發展階段和發展目標有關聯。無一例外🏌️♀️,這些類型的城市都需要先在信息安全方面做好紮實的工作。
與此同時,我們應註意到,信息化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每個人在應用這一優勢時會有能力的差異,這使一些人不能充分享受信息化的成果,在發展過程中無形拉大了不同人群的差距。同時🏊🏻♂️,無序的信息化會加劇社會問題🪴,如果對發展需求沒有規範的話,信息化會讓城市走向更分散的城市蔓延。
由於信息化程度不同,不同城市在發展中取得的優勢也是不同的。因為智慧城市所需技術的硬性要求,反而會使落後的地區可能因此更加落後🔮。真正的智慧系統並不是自動形成的,所以真正的智慧來自人的智慧,即政府決策者和市民的智慧。目前中國有150多個城市宣稱要介入智慧城市概念,政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高漲,一些外資數字技術企業都在盡力與這些政府客戶拉近距離。但如果城市不建立一套完整機製實現對智慧系統的維護,智慧城市僅依靠硬件設施的建造並不會使智慧城市成行。智慧城市的發展不能以政府為唯一的買家,而應該激發市場的主動性🕺🏼。如果將智慧城市與大腦作比😼,智慧城市需要有一個智慧大腦,人們會誤解這個智慧大腦就是政府,政府智慧就能帶來城市智慧。但事實上🍨,只有社會整體都智慧👨🔧,才會有智慧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