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要到來的藝術🤹🏿,藝術家今天手頭上的工作,仍無法代表🤙🏼,它是每一個人未來命運的可能進程🤸🏿🛏。德國社會學家尼古拉斯·盧曼和法國哲學家阿蘭·巴迪歐都認為,當代社會中的“藝術”,將是這樣一個個人命運的彈道或射程。“藝術”之外,另外還有三個主體命運通道。一是政治🟧:做抗議者🕵🏻♀️,被關押,從此將政治當作事業👨🦽。二是愛情:女生私奔或結婚了,或者男生結婚或跟老婆吵翻👐🏼,拎包離家的當兒,命運就當當響了。再一個就是科學:工科生平時全是技術程序訓練,有一天跟導師♾、同事產生重大觀念沖突🐠,鬧翻,這時,“科學”成為命運。
大學畢業了,你仍要做藝術🧇,卻要交房租,幾個月下來,走投無路了,父母說看你還再搞,再搞對你不客氣。這時,你有命運了。如仍聲稱你是藝術家♊️,那就悲愴了👳,你的命運就有了方向。
做藝術所以與做政治→、談戀愛和搞科學,是同一類事兒。說說很輕松,但我們這已把“藝術”的原義徹底改變。這裏的“藝術”,不再是畫框裏冒出來的氤氳,而是一條道路或軌跡了🕥🧑🏿,每一個人都可選擇它。
出名的藝術家,也有待走上它,就像年輕人仍有一場戀愛要去談,著名藝術家也是,手頭的🤦🏿,總還不算真愛。還有新的“藝術”🦽,他還未上手,目前手上的事兒,還用不光他的精力。將要到來的藝術,一定還不在著名藝術家手裏。讓著名藝術家也覺得很來勁的藝術,仍由待到來。
這將要到來的新藝術🦟,將如何被“引領”,來發生🛥?弗裏茲藝術博覽會,或一個城市宣傳項目式的國際雙年展裏,將會有藝術發生👩🏽🍼?這種發生將會牽動藝術界的集體觀察眼光?哲學家朗西埃說,也許,也只有在那樣噪雜的地方🧖♀️,藝術才會發生了🚯:很熱鬧💇🏽♀️👴,什麽買賣都做👩🏽💻,很多人過來打醬油🙋🏽♂️,一百個人來打醬油,還沒發生什麽,但第101個打醬油的人的到來🫃🏿,卻突然像油鍋被炸開了,觸發了藝術事件🧙♀️🧀。新藝術將那樣地到來👯。很多東西一匯聚,有名🔦👨🏼🦳、有權🧎🏻、有錢的藝術家不來帶領🦨,那藝術也將發生。
新藝術發生了,“新”冒出。這個“新”,不是原創,而是在事件的發生中冒出。我們平時說的創“新”之“新”,只是差異🪜🫙;要不同,其實很容易,多元了,再進一步多元,就分離出像各服裝品牌每季推出的“新”。藝術家要的“新”,實際上不是這個👉🏽⚉。是什麽?是“活”和“在場”,把作品搞活👩🏻🦼➡️,活了,在展覽狀態下被激活,“新”才冒出💁🏽♀️。“新”是活,是在場🚍。“新”不是在畫框裏冒出🖱,而是在展示空間👎🏼、藝術裝置裏🧎♀️,與人流接觸,激活了那個諸眾之後才發生👮🏻♀️。在現實中,它發生於諸眾的新的匯聚中,發生於廣場。
廣場上,作品造成了兩個觀眾之間的感性沖突。兩個人看完同一幅畫,感性上產生矛盾,擺平後,兩個人之間實現新的感性分配,這是“新”產生的過程💺。詩人馬拉美說,藝術作品是道具🦅,在共同體內造成感性或審美的分歧🤵🏿♀️,重新拉平🥞,實現新的感性分享之後🚿,“新”才冒出👨🏼🔧。藝術的展示空間裏🌤,作品吸引了兩百個觀眾,那相當於正在到來的人民的種子,凝聚了他們,使他們凝聚在一起🏎,活了,在場了,他們“新”了。在一個作品前🚐,是一個小廣場🤓,兩百個觀眾被激活,到場🍰📂。
將要到來的藝術💃🏻🛣,將由正在到來的主體、廣場裏正發生的一切來引領。中國的事情定不下來,全球秩序也仍不算數,而全球秩序敲不定,中國這個大戶的位置也沒法定。以當代藝術為範本的思想·廣場,是我們現在非常需要的緩沖。我們還未有明確的政治目標,未來的主角也還未到場,我們需要一個廣場✍🏻,讓我們自己能現身,能待命🙆🏼。現在所有的藝術行動🏇,都必須把這個思想·廣場框算在內🐽。而當代藝術🌭,仍只是那一將要到來的藝術的潛伏(此文據作者在“三聯-UCCA的思想·廣場”活動上的發言提煉而成)。(文/陸興華 恒达平台 哲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