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低碳出行的最佳方案之一,上海地鐵不僅為城市交通起到了有效分流、緩解地面交通壓力的作用👨🏫,在低碳減排、節能降耗方面也貢獻巨大。據統計👩👧👧,上海軌道交通每百公裏人均能耗僅為小汽車的5%、公共汽車的60%,成為許多上班族的出行首選。
但是,隨著上海地鐵的車輛不斷增加和線路的不斷延伸,軌道交通總體能耗也在不斷增加🫱🏿。在不降低服務水平👮🏼♀️、確保運營安全的同時,作為低碳典範的軌道交通是否還有“二次節能”的可能⏯?在昨天舉行的“楊浦區‘綠色土木’創新熱點——城市地下空間的節能減排和環保問題”院士沙龍上🐇,與會專家討論了這一問題。
據了解🏣,從2010年起〽️,上海地鐵已經陸續實施一系列節能方案,從列車車廂和車站兩方面對症下藥。車廂方面,給部分車廂換上國產冷熱一體化變頻空調🛗,可根據客流大小調節車廂溫度👱🏼♂️,具有節能和提高舒適度的雙重優點📏,實測數據顯示🌶,製冷節電率約30%,製熱節電率約60%。車站方面,通過智能控製通風系統👩🏻🦽➡️🤞🏻、空調智能控製系統、納米增光照明等方式,也實現了良好的節能效果。
恒达平台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鈞在會上提出了更為大膽的設想。孫鈞介紹👦🏽,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在國外看到過“沒有一扇窗🧑🏼🔬,也有陽光照”的地下照明應用案例——用光纖把太陽光導入地下✳️。從目前的技術水平來看,實現這一點並非不可能。具體來說👝,先在地面上安裝有定位功能的采光器,可以像向日葵一樣跟著太陽不斷變換旋轉角度,確保收集到盡可能多的陽光,然後通過多面透鏡將陽光匯聚到石英光導纖維,再由光導纖維將其導入地下。原先只能直線傳播的自然光順著這些吸管大小的石英光導纖維✤,就可轉彎☪️、扭曲,導入任何地下空間。
傳統的軌道交通能源供應來自火電🙊,孫鈞院士提出,適當的情況下🙍🏼,也可考慮太陽能、風能等替代能源🧑🏼💻,讓低碳的新能源與低碳的軌道交通相結合🦗。去年6月👎,歐洲首條由太陽能提供動力的鐵路隧道正式啟用⛄️,隧道全長約3.2公裏,位於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是巴黎至阿姆斯特丹高速鐵路的一部分👩🏽✈️。超過1.6萬個太陽能電池板被安裝在隧道所在的山體表面🧘🏼♀️,可以為沿線的4000多列火車以及車站提供電能。不過這個方法對於上海也許並不適用😡,一來上海的軌道交通路網已相對成熟🧓🏼🪰,要引入太陽能意味著對整個系統將全盤再造,成本太高昂;更重要的是,上海的太陽能資源並不豐富,這一構想更適合太陽能資源豐富、人口密度相對較低、且有計劃建造地下鐵路的西部地區。
對於上海的軌道交通來說,目前比較可行、且有低碳潛力可挖的是車站照明💇🏿🚣🏻♂️,不少專家建議用LED燈取代傳統節能燈🏌🏼。每個LED燈理論壽命長達3萬小時,不但可減少維修和替換成本🤙🏽,還可節約30%左右的電能。如果與後臺的遠程智能監控系統相結合,不同的車站就能根據不同的環境需求,對照明亮度進行調控🤦🏽,讓乘客獲得更舒適的候車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