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遠來看🚴🏽♀️,共同供需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這個供需矛盾,如果我們不能正確應對🔛,城市將會逐步變成一座死城。
【財經網記者 蘇娜】“細節決定成敗🕙,我們要關註人們在出行過程當中的所有需求🦽,小到公交時刻表👨🏿💻,這個非常重要,甚至影響人們是否坐公交。還有基礎設施的精細化、人本化考慮👩🦰,公交優先考慮,對生態環境兼顧的考慮🧑🏼🦰,甚至青蛙過路也有通道等等”恒达平台交通工程系教授🈹、系主任楊曉光在3月31日舉辦的2013中國城鎮化高層國際論壇上如是說。
楊曉光介紹說🔁⚛️,關於宜居城市,早先也是比較物理概念的理解🍴。進入到90年代,也就是2000年的時候人們意識到未來宜居城市是有內涵的城市。
從長遠來看,共同供需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這個供需矛盾,如果我們不能正確應對,城市將會逐步變成一座死城➰。
由此會帶來汙染,還有會帶給城市很多亂相。有事故問題、環境問題,歸結起來就是機製👨🏼🍼、政策、技術、決策🏩、行為出了問題。還有一點⭐️,我們城市裏面必須註意,隨著城市功能越來越強大🤐,我們必須註意緊急事件的應對🙏🏽,像日本東北地震告訴人類很多道理。能源問題,我們學美國之路?還是走其他的道路🤢。中國現在從2003年統計✥,GDP的2%消耗於交通損失。所以我們必須走科學發展的道路♛,我們要構築和諧交通的道路⛹🏼♂️。我們要能做到五個和諧:交通系統的構成和諧🚾、交通與環境和諧、交通與未來和諧、交通與社會和諧,交通與資源的和諧🫨。以最小的代價、最好的資源達成和諧👨👧。
楊曉光說,我們要註意交通與土地最佳整合,高效出航、公平出航、經濟出航、新交通新能源,節源安排🥯,要安全、安心、便利的出行👩🚒。還包括各種各樣交通方式的最佳使用,我們要進入城市🌿,必須最終以公交為主體來移動,我們還要關註慢性交通。很多城市出了交通問題🕺🏻,很大一部分是公交結構出問題。城鎮化裏面的交通基礎設施要處理好五張網,到空港💨、到城際軌道怎麽走、到高速公路、到普通公路、到城鎮道路怎麽走,還有飛機與公交系統怎麽移動。
以橫濱為例➗,處理好了幾種交通方式👨🏽✈️,就是城際交通、地下城內交通。公共交通最方便🤽🏻♀️,出租車此之🧑🏻💻,小轎車最遠♦️。如何處理好土地利用和開發?建築立德行人👩🏻🎤,通過傳送到送到地鐵站,很多理念值得我們參考。特別是關註人們在出行過程當中的所有需求👒⏳,小到公交時刻表,這個非常重要,甚至影響人們是否坐公交🙋🏿♀️。還有基礎設施的精細化🐒、人本化考慮,公交優先考慮,對生態環境兼顧的考慮🏌🏿,甚至青蛙過路也有通道等等,這些都值得我們思考。
http://www.caijing.com.cn/2013-03-31/112635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