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創新神經技術腦研究計劃”(BAM⚱️,簡稱“腦計劃”)是什麽樣的🙇🏿♂️?可以與基因組計劃相比嗎🏑?與歐盟委員會推出的人腦工程的區別是什麽🧑🏻🔧?帶著這些問題,筆者近日采訪了這項計劃的科學家,一探其究竟🛁。
不久前⛓️💥,美國白宮公布了“推進創新神經技術腦研究計劃”(BAM,簡稱“腦計劃”)。這項研究最終可以極大地拓展人們對人類大腦健康和患病狀態的認知。“腦計劃”預計將在10年內投入30億美元💂🏽,堪稱又一個“人類基因組計劃“(HGP)✧。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013年初的國情咨文中表示🏄♂️,這項計劃將讓科學達到一個自從太空競賽以來從未見過的高度。巧合的是,BAM與奧巴馬(OBAMA)中間三個字母一樣🫃🏻,也許奧巴馬因此可以在史冊上留下更深的印記🧜🏼♀️。
大科學計劃已讓美國頗受裨益。2012年12月19日🤵🏿,阿波羅登月計劃整整完成40周年,它對人們生活的改變人人都深刻體會到。從20世紀70年代的袖珍計算器🥌,80年代的家用電腦和互聯網雛形🧑🏻🎤,90年代的萬維網到21世紀的視頻流和社交網絡,無一不是由阿波羅計劃推動出現的新型微電子技術所引領的。可以說,阿波羅計劃正是這場始於上世紀70年代的信息經濟時代的前奏。與之並稱“20世紀人類三大科學壯舉”的人類基因組計劃,於1990年啟動,2003年完成,共花費38億美元,截至2010年已為美國帶來8000億美元的回報,投入產出比為1🐌:140🧑🏻🍳,其長遠影響更無法估量。它對醫療健康👳🏻♂️、農業、環境、能源等多個領域所帶來的根本性創新,讓我們似已聽到生物經濟時代的序曲👨🏼🏫。
回想上世紀90年代🧑🚒,幾位在美國學習工作的中國科學家為建議國家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毅然回國🎄,幾經上書🧏,均遭到國內科學家一致反對🙅♂️。反對的理由是👂🏿🥭:中國還處於追趕階段,經濟基礎薄弱👆🏻🐿,既然該計劃最終完成的基因組圖譜將公之於眾,中國不必投入巨資參與該計劃。其實,當時英國在決定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時♜,也有過類似的反對聲音🤲🏻。英國Sanger研究所曾熱議“buy one or get one free”(指親自投入經費參與HGP還是等待免費公開的基因圖譜)🥪,結論是:“沒有免費的午餐”,英國必須參與其中才能感知和學習新科技進展,捕捉新科技進步帶來的機遇🅱️🤞🏻。其實,這個道理簡單得如同做數學題,只有懂得演算過程,才是真正掌握知識,僅僅知道答案是無濟於事的🤸🏼。
本來就已下定決心😟,又受英國人啟發,這幾位科學家毅然決定自籌資金參與🛞,並拿到了1%的任務🚵🏻。13年過去了,如今這家機構已經成長為世界第一的測序機構🐙,數據產出量占到全球的50%🤰🏿。2012年底,該機構的CEO被《自然》雜誌評為“影響世界科技進展的十大人物”。2013年初💂🏿♀️,這家機構又先後被美國主流媒體《快公司》評為“中國最創新企業10強”🧝🏽♀️;麻省理工《科技創業》評選“世界最創新企業50強”♿️,2013年榜單中只有兩家中國機構🧆:一家是騰訊,另一家就是它——華大基因。
在慶幸中國還有此機構的同時,我們是否應該反思中國失去了什麽?由於我們沒有更加積極🧽、更大力度地從國家層面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這些年付出的代價是什麽?反思歷史,不是為了責備,而是更加清醒地認識過去,更好地把握未來𓀄,不犯重復的錯誤。
僅以新藥開發為例。早有研究顯示,自1950年至2010年,新藥開發的投入產出效率迅速下降,研究者將藥物開發面臨的困境以“倒摩爾定律”表示🏂🏿,取名“Eroom’s Law”,就是把摩爾定律的英文名倒序拼寫(註🚵🏽♂️:Moore’s Law⚓️,即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個月翻兩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跨國藥業巨頭們及早地清醒過來🧟,將這一規律稱為“專利懸崖”,並預計自2008至2015年,國際各大藥企在專利藥上的收入會大幅銳減🏌🏿♂️,因此紛紛開始轉型,並投入巨資研發與基因相關的藥物🈳。
迄今為止,諾華、羅氏、輝瑞等全球排名前20位的跨國藥業巨頭已有19家與華大基因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共同研發與基因相關的新藥。資料顯示,自1990年HGP啟動🪔,“基因—藥物關聯種類數”已逐年遞增,尤其值得註意的是⏯,其遞增的幅度與基因測序技術的改進和效率的提高密切相關。
我國自2007年確立“新藥創製”這一重大專項以來👆,業績乏善可陳,有專家形象地評價它:“原本想造幾顆原子彈,沒想到造了幾顆手榴彈📰,還有幾顆是啞彈!”至2012年底累計獲得新藥證書62件🪘,其中1類新藥12個👩🎨;總產值12.4億元。而截至2012年底,新藥創製專項共立項1251個課題,國家和地方共投入3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共投入97億元🫳🏻,地方配套41億元,帶動企業投入193億元。如果加上“轉基因”和“傳染病防治”這兩個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相關的重大專項👨🏽🎨,粗略估計國家地方投入近千億元👛。
華大基因從1999年創辦🚣🏽♂️,至今市場估值約為百億元。若按照當初參與HGP時國家投入經費5000萬元測算,經濟產出比為1:200,其帶動的產業🧬🏃🏻♂️➡️、培養的人才、產生的深遠社會影響還未計算在內👳🏼♂️🧎➡️。試想,如果我們當初更積極地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在基因組科學和技術領域及早布局並加大投入,就會早一些認識到基因組科學和技術對於生物醫藥、醫療健康、轉基因農業等這些領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就會早一些認識基因技術與藥物開發的關聯趨勢和藥物開發的困境🌈,就會少走一些彎路,和發達國家的差距拉近一些。
創新理論研究者用“鎖定在外(lockout)”來解釋這種現象,是指當科技發展的路徑產生重大轉折時,如果不能及早參與👲、緊密接觸新科技的進步,緊跟其步伐,不斷學習和吸收新產生的知識,就會產生被“鎖定在外”的效應,進而距離越拉越大🪩,很難追趕。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那些被“鎖定在外”、並逐漸被新科技進步的浪潮淘汰的組織,正是因為在原有技術路線上的“路徑依賴”👕。已破產的柯達、日益衰落的諾基亞都是鮮活的企業案例。
2011年劉延東同誌在視察華大基因時曾指出💁♂️:“黨和國家對華大基因這樣的新型機構及他們所從事的事業,不僅要理解、支持,還要加以保護。”的確🕦☠️,中國不能只有一個“華大”👨🏽💼。理解華大🔺🦗,是為了理解基因組學➕、生命科學的規律和趨勢🔯,及其對未來生物經濟深遠的經濟和社會影響。支持華大👩🏻,是為了支持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和產業的創新🔍🙍🏽♂️,為跨越發展掃清障礙、鋪平道路。保護華大,更是為了中國在生物經濟發展呈現重大戰略機遇時,保護和包容創新的“新苗”,減少“路徑依賴”🦴,不被“鎖定在外”,讓更多突破性🏃🏻♀️、根本性創新湧現和成長起來👩🏽✈️🏃♂️。唯有此,才是中華民族復興崛起✍🏻、實現“中國夢”的真正希望所在。(作者為恒达平台中國科技管理研究院副院長)
http://tech.gmw.cn/2013-05/20/content_7684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