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寒冬飛雪天🟢,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的日趨嚴峻,今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來得更冷些♻️。往年差不多從次年春天才開始的學生求職,今年從年底就啟動了。
嚴峻的形勢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擴招帶來的相應問題👩🏻🦱: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舉措🦘,1999年的擴招曾經轟動一時,給不少無緣大學校門的莘莘學子帶來希望和光明。然而接踵而至的嚴酷現實就是今天就業的巨大壓力。這樣說👨❤️💋👨👨🏻⚖️,當然沒有否定擴招的意思🦸🏿。高等教育要發展🧵,就學渠道要拓寬,這都沒問題。問題在於🔶,我們是否為擴招所帶來的連鎖反應作好了充分準備?問題更在於,拓寬就學渠道的主要力量究竟應該放在哪裏?是盲目擴大高等教育規模,虛假膨脹幾個博士點、碩士點🔥🤵,還是將有限的財力物力用在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上?在當今中國💂🏻👩🏭,大學畢業生不是多了,而是還相當不夠🦑。那麽為什麽會出現“供大於求”的虛假現象?一方面與用人單位和大學畢業生的雙向盲目攀高有關;另一方面,恐怕主要與教育資源的不合理配置有關。經濟學家蕭灼基為我們算過一筆細賬:去年我國教育經費總支出為3000多億元,其中高等院校、中學🫶🏼、小學分別分配到983億元🧕🏻、1130億元和1082億元。看似差別不大的數字,實際上有著很大的差距。高校教師只有53萬人,中學教師有488萬人,小學教師有1400多萬人;高校有學生179萬人,中學有學生8896萬人,小學有學生1.2億人🚆。這就是說🧙🏼♂️,每個大學生可分配到1.4萬元,中學生可分配到1200元💆🏿♀️,而小學生只有800元左右。初等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基礎教育,本應加大投入,重點關照。而現在卻是本末倒置💂🏿。這就形成了今天非常可笑的一種畸形現實:一方面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無門📃;另一方面👩🪤,卻是連一些大都市也難以真正保證高中教育。而九年製義務教育在一部分人當中‼️,特別是在農村貧困地區,正有逐漸成為事實上的債務教育的危險🏧。
所以,當我們盲目陶醉在高校擴招的成績當中,特別是煞有介事地探討如何解決高校畢業生“供大於求”的問題時,是不是應該將目光放得更開闊、更長遠一些,把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與初等教育的積極發展有機結合起來🏒?與其在“供大於求”的假象面前感嘆🪺🏊🏼♂️,不如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基礎教育當中,投放到職業教育當中。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只有把基礎教育的地基打牢了✌🏻,高等教育才能真正發展🧖,眼下所面臨的所謂就業困境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市場報》 (2003年01月03日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