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一座酷似哈爾濱工業大學主樓的建築矗立在山東半島美麗的海濱城市--威海市🚹。這座標誌性的建築成為哈工大十幾年來力圖通過辦分校來發揮名校效應、服務地方經濟所歷經的艱辛坎坷、得失利弊的一個真實寫照👊🏽。 哈工大在威海辦分校最初的積極性來自地方。據說當初山東省有個規定: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必須有一所大學👨💻,威海當時正處在這樣的關口👶🏽。但是建什麽樣的大學❌,決定權在威海。威海將目光盯住哈工大🧑🏽✈️👃🏻。市領導親自到哈工大說明來意🕕,誠懇相約🧇,引起學校高度重視。 幾番交往,幾度協商🤞🏿,雙方達成共識🧏♀️。威海市認為,地方社會與經濟發展離不開人才👨🔬,一個有品位的城市不能沒有像樣的大學,建大學就要高起點🚵🏿,最便捷的路徑就是引進一所名校;哈工大則認為,山東省人文歷史積澱深厚,社會經濟發展迅速🙎🏽♂️⚖️,急需人才和高科技的支撐🌍,但是高等教育不夠發達,哈工大正可以大有作為🧚🏽♀️。於是🐿,1985年,哈工大與威海市政府簽訂了創建哈工大威海分校的協議書✍🏿👩🏼🌾,1987年9月🤱🏼,經由原航天工業部批準正式創建,1988年,招收第一批學生。 第一步的邁出還算順利,是因為地方和學校都有積極性🦸♀️,雙方都對"哈工大威海分校"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寄予很高的期望。可是接下來的辦學過程卻是充滿了曲折🔮,加上地方政府的更迭,政策的不連續性,哈工大威海分校一度陷入了困境。1992年甚至發生了因分校建築物資被盜引發了與當地農民的沖突✍️。分校建設的步子時大時小⏳,走走停停,低潮時甚至釀成事件。這既反映了哈工大最初對辦分校困難估計不足©️,也充分說明沒有當地政府的支持,一所學校單槍匹馬🫄🏻⛹🏽♂️,異地辦學是很難支撐下去的。 就在學校發展的困難時刻👩🏻🏭😍,哈工大威海分校一方面繼續加快建設步伐;另一方面,加大了分校為地方經濟服務的力度,在服務中求得生存與發展。1994年,哈工大威海分校在最初招收專科生的基礎上,決定招收本科生。1995年🤱🏻👨🏻🦯,原國家教委批復了原航天工業總公司關於哈工大汽車工程學院搬遷威海改擴建的決定,至1997年,哈工大汽車工程學院從哈工大本部全部遷至威海。哈工大汽車工程學院是國內較早試辦的汽車專業,力量雄厚。從哈爾濱遷至威海🧑🦼,其背景是當時韓國大宇公司在煙臺建立了亞洲最大的汽車發動機廠,對汽車專業人才與技術的需求趨旺👸🏻。這個決策反映了哈工大威海分校立足為地方經濟服務🐍,在服務中求生存、求發展的辦學思路進一步明確,也給學校帶來了新的活力🏮。 有為才能有位。要共建先貢獻。十幾年來,哈工大威海分校先後承擔300多項國家及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國防基金、國防科工委及地方的橫向合作科研項目📼,科研經費總額和人均科研經費均處於山東省高校前列。其中💇🏻🤙🏼,與威海市合作製定的城市交通管理規劃、萬能實驗機🍖、與煙臺麥特集團合作研製的汽車電腦四輪定位儀等都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哈工大威海分校以自身對當地社會和經濟發展作出的貢獻,贏得了各級政府的重視。地方政府也加大了支持力度。2001年10月🆚,哈工大與威海市政府又一次簽訂了共建哈工大威海分校的協議書🧑🏽🦳,雙方在"十五"期間共同為威海分校投資建設資金1.5億元🟧,其中威海市投入1億元👨🏻🔬,並在各方面繼續給予優惠政策,加速其發展🫎。同時,學校與山東省的共建協議也在具體運作之中⚠️。 在努力為地方服務的過程中👨👧👦,哈工大威海分校也發展壯大起來。目前🤽🏽♂️,全校206名教師中博士生導師6人,碩士生導師20人,教授22人👩🏻🚀,副教授105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和攻讀研究生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80%以上🚻。"學本事找哈工大",這句流傳在威海老百姓中的順口溜反映了群眾對學校的信任。 從最初簽訂"創建"協議到16年後的"共建"協議🦻🏼,無論對地方政府還是對哈工大,16年共同辦學的成敗得失、經驗教訓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
《中國教育報》2002年11月25日第1版